2015年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旨在解决社会、环境和经济问题,让全球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新质生产力,持续加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信息通信网络作为实现信息传输、处理、存储与共享等功能的重要载体,已经融入到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底座。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通信网络对环境、经济、社会的影响受到业界高度关注。
2024年12月26日,在2025中国信通院深度观察报告会成果发布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简称“中国信通院”)泰尔系统实验室联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及中国移动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发布了《信息通信网络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中国信通院泰尔系统实验室副总工齐曙光从概念内涵、评价体系、先进案例、发展路径、未来展望等方面对报告进行了解读。
报告首先给出了信息通信网络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进而梳理提取并研究提出了数十项信息通信网络可持续关键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并提供了国内国际运营企业和制造企业先进实践案例。最后,阐述了信息通信网络可持续转型路径,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报告主要内容
1. 概念内涵方面,报告首次提出了信息通信网络可持续发展是以环境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为目标,以信息通信网络各环节为载体,以绿色低碳、降本提效、更高价值为主线,贯穿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发展模式。
来源:中国信通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 评价体系方面,报告从总体、环境、经济、社会四个维度基于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我国政策,梳理提取并研究提出47个关键指标,形成了信息通信网络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
信息通信网络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主要包括源头减碳、过程降碳、碳排放精细化管理3个层面:
来源:中国信通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通信网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主要包括投资规划、运营管控、升级改造3个层面:
来源:中国信通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通信网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主要包括网络自身的公共服务和安全韧性,以及对外数字赋能3个层面:
来源:中国信通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3. 未来展望方面,报告认为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其可持续发展日益重要,网络中先进技术和方案必定得到规模化应用,且以网络为基础的算网融合、云网融合、光电融合、通信感知融合、算电融合等技术将快速落地,以绿色低碳、降本提效、更高价为主线,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
报告目录
一、信息通信网络可持续发展形势
(一)可持续发展政策举措
(二)信息通信网络可持续发展意义
(三)信息通信领域可持续发展演进历程
(四)信息通信网络可持续发展挑战
二、信息通信网络可持续概念与内涵
(一)信息通信网络可持续的概念和框架
(二)信息通信网络可持续的定义和内涵
三、信息通信网络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
(一)总体评价指标
(二)环境可持续评价
(三)经济可持续评价
(四)社会可持续评价
四、信息通信网络可持续发展实践
(一)可持续综合实践
(二)环境可持续实践
(三)经济可持续实践
(四)社会可持续实践
五、信息通信网络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做好可持续发展新布局
(二)完善可持续发展新设计
(三)推动可持续发展新建设
(四)深化可持续发展新运营
六、信息通信网络可持续发展展望
主要专家简介
中国信通院泰尔系统实验室副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
齐曙光
长期从事信息通信可持续发展相关基础性、前瞻性研究,牵头和参与编写国内国际标准约40项,第一作者编写学术著作1部,参与编写学术著作2部,发表科技论文和行业报告10余篇,获得省部级奖项近10项。
中国信通院泰尔系统实验室能源与环境测评部主任,高级工程师
贾骏
从事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电源和制冷系统相关技术研究和标准化工作近20年,在数据中心、通信机房、基站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主持和参与起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20余项。
中国信通院泰尔系统实验室工程师,博士
巫资龙
从事信息通信基础设施领域绿色低碳技术、产品检测及标准制定等工作,参与完成多项专项报告及课题研究工作。
中国信通院泰尔系统实验室工程师
叶行方
从事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节能降碳、可再生能源应用、碳排放核算核查、智慧能源体系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牵头和参与多项标准、论文和课题研究工作。
其他参与撰写专家
李尚 中国信通院泰尔系统实验室高级工程师
王梦迪 中国信通院泰尔系统实验室高级工程师
版权声明:本报告版权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报告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违反上述声明者,编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撰写团队联系方式:
中国信通院
泰尔系统实验室
齐曙光
13811458535
qishuguang@caict.ac.cn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报告。
校 审 | 谨 言、珊 珊
编 辑 | 凌 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