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蔡牧堂 著
许联斌 解读
剛柔篇
易曰:立地之道柔與剛。邵氏曰:地之道剛柔盡之矣。
故地理之要莫尙於剛柔。剛柔者言乎其體質也。
天地之初固若漾沙之勢,未有山川之可言也。旣而風氣相摩,水土相蕩,則剛者屹而獨存,柔者洶而漸去,於是乎山川形焉。
凡山皆祖昆侖,分枝分脈愈繁愈細,此一本而萬殊也。凡水皆宗大海,異派同流愈合愈廣,此萬殊而一本也。
山體剛而用柔,故高聳而凝定。水體柔而用剛,故卑下而流行。此又剛中有柔柔中有剛也。
邵氏以水為太柔,火為太剛,土為少柔,石為少剛,所謂地之四象也。水則人身之血,故為太柔。火則人身之氣,故為太剛。土則人身之肉,故為少柔。石則人身之骨,故為少剛。合水火土石而為地,猶合血氣骨肉而為人。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無二理也。
若細推之,凡涸燥者皆剛,坦夷者皆柔。然涸燥之中有夷坦,夷坦之中有涸燥,則是剛中有柔,柔中有剛也。凡強急者皆剛,緩弱者皆柔。然強急之中有緩弱,緩弱之中有強急,則是柔中有剛,剛中有柔也。
自此以往,盡推無窮,知者觀之,思過半矣。
益风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