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朕说(ID:zhenshuooo)
在古装判案电视剧里
最经典的场景
莫过于击鼓鸣冤了
如果穿越到古代
想复刻这一场景
跑到衙门去击鼓
结果可能是
是的,没错
衙门那个叫堂鼓
最早是衙门内工作人员办公专用鼓
一般用来通知同僚上下班
偶尔有案件被审时
堂鼓还承担通知原告、被告、证人
喊百姓过来围观的功能
开审了
敲升堂鼓
保证公平公正公开
审完了,下班了
就打退堂鼓
让吃瓜群众都散了
真正能鸣冤的鼓叫
登闻鼓
跟衙门的堂鼓不一样
一般是设在皇宫外面
很显然
登闻鼓的历史
也算是久到包浆了
从尧舜禹时期
就已经有了雏形
上古时期
为了让部落发展更有章法
许多政令开始萌芽
一开始制定没什么经验
落实下去又怕哪里不到位
该怎么及时得到反馈不断完善呢?
尧置敢谏之鼓。——《淮南子》
到了大禹时期
为了更进一步完善尧的亲民理念
敢谏之鼓2.0——路鼓
上线了
《容成氏》竹简是这么记载的:
翻译过来就是
无论百姓是谏言还是争讼
只要敲鼓
不管酷暑寒冬
大禹都会出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主打的就是一个
无差别关怀
不得不说
大禹这人是真能处啊
到了周朝
跟路鼓配套的新产品——
肺石出现了
是一种形状像肺的赤红色石头
如果有事想上诉皇帝
可孩子太小,老人太老
敲不动鼓怎么办?
无所谓
肺石会帮你忙
这款产品的设计初衷
是给老弱无依的人用的
就是古代常说的
鳏(ɡuān)寡孤独四类人
有事要诉
可以直接站到肺石上
等待相关人员过来询问
了解情况
不过
真正让鼓向鸣冤方向进化的
还得是究极产品
登闻鼓
有枉屈县不理者,令以次经郡及州,
至省仍不理,乃诣阙申诉。
有所未惬,听挝登闻鼓,有司录状奏之。
——《隋书》
登闻鼓
就像是一记大杀招
要不就不喊冤
要喊
就直接喊到皇帝耳朵边
那么问题来了
▼
1.登闻鼓可以瞎敲吗?
西晋时期
有一个叫麹(qū)路的人去敲登闻鼓
但是讲的话查下来
没几句是真的
有关部门一寻思
这不是瞎搞造谣浪费大家时间吗?
于是
建议直接死刑
杀鸡儆猴
当时的皇帝司马炎
并没有听有关部门的提议
反而把锅一揽
说是自己没治理好天下
不然怎么会有谣言呢
最后放击鼓的人回去了
麹路伐登闻鼓,言多妖谤,有司奏弃市。
帝曰:“朕之过也。”舍而不问。
——《晋书》
其实
西晋属于是产品刚上线测试不久的时期
得给用户一点耐心
再往后
每个朝代对登闻鼓都有详细规定
而且会配备守卫
也没人敢去瞎敲了
就算是
唐高宗李治时期
一把子超级加倍
在东都洛阳,西都长安
各设了一面登闻鼓
上令东都置登闻鼓,西京亦然
——《唐会要》
3.击登闻鼓的一般都申什么冤?
从上面登闻鼓的历史我们知道
这玩意最开始是给平民准备的
但明清以后
登闻鼓这种鸣冤的制度就慢慢更加严格了
明朝规定
必须是大冤案或者机密重情才能击鼓
清朝规定
“必关军国大务,大贪大恶,奇冤异惨,否则不得击鼓,违者重罪。”
不搞得猎奇一点
都不敢说有冤在身
当然
在登闻鼓发展的过程中
也曾经出现一些特别狗血的申冤事件
宋太宗赵光义时期
就有一个京城的百姓去敲登闻鼓
一番询问下
才道出他的冤屈:
自家的公猪丢了
猪
丢
了
……
明明信心满满
都已经做好了查明千古奇冤的准备
结果……
就这?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
赵光义还真给他主持正道了
赐给百姓一千钱
打发他走了
京畿民有击登闻鼓诉失豭豚者,
诏令赐千钱偿其直。
——《续资治通鉴》
最后总结一下
击鼓鸣冤是有的
只是那个鼓叫登闻鼓
不在衙门
而是在皇宫外
敲起来也不容易
还是有可能的
毕竟野路子那么多
连路上拦停轿子喊冤的都有
只要能引起注意
别说衙门击堂鼓鸣冤了
你就是搁县令家门口b—box喊冤都行
不过有个问题就是
……
得看人
特别声明
采编:新媒体推广部
审核:王妍
转发,点赞,在看,安排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