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很高兴能得到这个机会参加这次全国桥牌青年训练营。尽管两天半的时间略显短暂,没能和大家一起实战打牌,留下了一些小小的遗憾。不过这几天里我结识了新朋友,见到了老朋友,在授课以及活动中对桥牌又产生了许多思考与理解,度过了一段丰富而充实的时光。
这次训练营的授课内容主要包含了技术、桥牌项目发展以及牌手成长这几个部分,此外还进行了一场测试,涉及到一些做庄防守的问题。
技术部分第一天讲了单套打法,从7-0配到4-3配,王晓静老师细致地分析了联手7张配时的所有情况。虽然这部分内容看起来比较基础,但是平时自己在这些基础理论的了解还是比较欠缺。自己平时看桥牌书经常会怕麻烦,就跳过一些复杂的叫牌打牌以及讲理论环节,虽然说这次训练营之前看了一些诸如《现代防守理论》和《打破常规》这样的书,让我在测试中做对了好几题,但是其中的内容我记的还是不清晰。包括单套打法和做庄也是一样,平时遇到一些问题之后,后面也很少去回顾,这就导致每次我在做一些比较边缘的、有将定约的时候,都会异常紧张,不知道怎么打是对的,然后时不时送出几副牌。这次分析联手7张配的打法时,其实我一直在从我的思路出发去想每一个问题,即如何树立第四张牌——为了防守外面的4-2分布,需要第四轮出大牌(或者放下大牌),那么如何树立第四轮的次级大牌——飞牌、砸下或者顶出,在不同的情况下就会有着不同的打法。当然,考虑到实际3-3分布出现的概率,打33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手段,而在实战中经常会因为担忧过多而忽视打33这一简单的操作。在单套打法中必然也会涉及到树立一些连张大牌,这就让我联想到斗地主类玩法大牌牌权的理论,不考虑更高级的大牌,只有外面上一级大牌数量小于手里的下一级大牌时,多余的大牌才能获得牌权。体现在桥牌单套打法里,就体现在飞牌和顶出的区别,例如联手7张QJT9就可以直接顶出AK,树立T9,而缺少9的结构只能通过顶出AK树立一个赢张,实战中往往会需要先从另一边出小牌等待大牌越级。
技术部分在第二天讲了一些防守要点,主要包括首攻和信号。最近受“致胜的首攻”系列丛书影响比较大,书上提到积极首攻的劣势逐渐克制了我从大牌下面首攻、希望同伴有大牌的“邪念”。王晓静老师讲到“有换攻花色攻长2”和“攻小于7的长5”的用法也让我眼前一亮。下午胡林林老师在讲现代桥牌理论发展的时候也讲到了消极首攻逐渐成为了主流,此外压力性叫牌、反信号、奇偶垫牌也成为现代桥牌防守理论发展的标志。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AI技术的发展,桥牌理论的发展的空间依然广阔,叫牌作为桥牌中最复杂、仍未被AI攻克的环节,其博弈性与复杂度远超过德扑等已被AI攻克的博弈游戏,在探寻最佳叫牌方法上面仍然有着很长一段路要走。
在第一天下午讨论牌手风格的课程上,我当即想到的就是“混合策略”,很多牌叫牌并非只有一个可选的选项。可能也是因为最近这半年斗地主玩的也比较多,斗地主的叫分策略除了按照牌力叫分之外,还会用没什么赢面的弱牌去叫一些分进行阻挡叫,以希望强牌的人不敢高叫或者阻挡其拿到有利的底牌。在桥牌里也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说边缘叫牌的处理、叫牌的尺度等。王晓静老师在第一天的单套打法里讲到,两种打法的概率相差不到5%,就可以认为两种打法的概率差不多,选哪种都是合理的,可以完全依照概率,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临场感觉,单纯抛一张加倍卡,这也是一种“混合策略”的体现。
不过,不管是什么策略与风格,成为一名优秀的牌手,都离不开经验的积累。我接触桥牌这三年来,从最初每天几个小时的新睿,到后来每天晚上桥友圈,再到后来逐渐开始参加一些比赛,期间对桥牌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感悟与思考,也感觉到了自己桥艺的不断提高。比如说防守信号,最开始我只会用奇数张先小后大,偶数张先大后小,垫牌和跟牌大欢迎。后来我第一次用小欢迎的时候以为同伴出个2就是没得出了才出个小牌,叫无将的庄家一定有止张让庄家摸走了定约。而直到这之后快一年,我才熟练打花色选择信号。虽然说这些防守信号的原理也都很简单,但是掌握它们需要不断积累,桥牌的其它技巧也一样,需要积累经验才能够逐渐掌握,这也就是桥牌选手具有年龄优势的原因。
回到桥牌以及牌类项目的推广与教学上面,能够抓住新人的兴趣点以及疑难点,代入他们的角度去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什么要数大牌点,为什么一阶开叫要12点,开叫高花要5张,首攻要长35而不是出最小的,等等。当然,搞清楚这些以后,之后还有更复杂更细节的问题。
三年前因为玩法类似双升而接触到了桥牌,也有幸遇到了大家,在桥牌的领域带领我不断向前,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最后,希望我能够不辜负我对牌类竞技项目的热爱,对最优策略以及规则公平性的追求,为竞技牌类项目的发展与推广普及贡献一份力量。
桥
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