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蔬菜鲜嫩、夏季瓜果飘香、秋季稻浪翻滚、冬季萝卜爽脆,一粒粒种子在阡陌交错的田间发芽结果,一条条产业链绘就津南好“丰”光。近年来,津南区聚焦小站稻、种业、设施农业3条产业链,深耕细作,着力推动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农业产业振兴的新路径。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津南区将小站稻作为3条农业产业链中的“明珠”,持续壮大小站稻产业链,组织串联3家链主企业、60余家链上企业,合力打造国家级小站稻产业集群,相继建成小站稻种源研发基地、稻种繁育基地、种植新技术示范基地,并投资1.77亿元建设12个小站稻产业集群项目。津南区通过打造小站稻育秧基地,提升全自动包装设备,改造低温仓储和稻米加工车间等项目,进一步补链、延链、升链、建链,全面振兴小站稻产业。
时下,小站稻收割的轰鸣声已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大米加工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在天津市优质小站稻开发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内,米香萦绕,一系列自动化设备高效运转。金黄的稻谷经过多道工序蜕变成一粒粒晶莹剔透的大米,即将被端上餐桌。
从种源研发到稻种繁育,从种植新技术到稻米加工销售,从一粒米到一个产业,津南区聚焦种植、管理、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打造小站稻全产业链,探索出一条全新“稻”路。
一株稻穗蜕变为大米的“故事”也成为了津南的文旅名片。小站稻作展览馆、津津乐稻、小站挠秧号子、小站稻艺术瓷、稻田画、津南礼物“有稻儿米糕”……津南区以小站稻为依托,实现了粮食丰收和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双赢。 好收成离不开好品种。津南区持续推进种业振兴,着力打造“种业芯城核心区”,借助武汉、青岛种业展会,对接20余家种业企业,吸引其落户;切实用好驻区院校、科研机构、创新平台的人才智力资源,调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种业核心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加快推进种业提档升级,为农业产业链“造芯”。
作为津南区种业振兴的“领头雁”,金谷集团不断探索、创新育种技术手段,整合“宏程”“神农”两大“津农精品”品牌优势,突出“芯”亮点。
——做强“粮食芯”。建设分子生物实验室、组建科研团队、引进分子标记技术、开展分子辅助育种……在一系列科研技术的加持下,金谷集团自主研发的“津育1875”通过了天津农作物品种审定,“津育1992”也经过了两年的区域试验,目前已进入终审阶段。
——壮大“蔬菜芯”。金谷集团在进行常年蔬菜种植的同时,专门开辟试验田用于新品种的筛选试验,优化调整蔬菜种植结构,引进名特优蔬菜新品种120余个,建有芹菜、白菜种业基地100余亩;拥有外省市生产良种繁育基地3000亩,每年繁育芹菜、白菜、黄瓜、西红柿等名特蔬菜良种30万斤左右,并推广到全国,年种植面积达220余万亩。
育种技术科技含量十足,离不开金谷集团科研人员的潜心研究。2024年,“金谷集团党外人士工作室”揭牌成立。该工作室汇聚了科研创新、农业种植方面的专业人才,设有辣椒、黄瓜、大白菜、芹菜等遗传与育种研究课题,先后育成了津红2号、津绿3号、秋玉78等100多个优良品种。
从一颗良种到一碗好饭、一盘好菜,在津南,小种子正迸发出大能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设施农业是种植的关键一环,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津南区有规模化设施农业园区19个,总占地面积7990亩,建有节能日光温室、保暖式大棚及钢骨架大棚2426个,推动天津三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入驻津南国家农业园区,为智慧农业、设施农业提供技术支撑与服务保障。津南区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在延链补链中推动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果蔬的均衡供应能力,为农业产业多元化、科学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金谷集团作为津南区设施农业的龙头企业,负责全区5000亩设施农业建设项目,精心打造了“津健”果蔬品牌,其中占地536亩的140个葡萄大棚集中分布在八里台镇南义村、大孙庄村等多个地块。
经过前期大棚搭建、土质培育、品种试种等一系列工作,今夏,南义葡萄乘着设施农业发展的东风,品种更丰富、味道更天然。水肥一体化、温湿度实时监控、“大冠稀植”L型棚架设计等智慧化种植新模式,大大提升了南义葡萄的结果率。“住进”设施大棚里的南义葡萄今年是头一年挂果,随着藤蔓逐渐壮大,明后年将进入丰产期,每亩产量预计达到3000斤到5000斤。
同样,八里台镇也走出了一条产业兴农的新路子,引进了中润丰沃绿色农业基地,发展以大棚种植为主的设施农业。该基地占地160亩,共有80个果蔬大棚,种植了黄瓜、西红柿、西蓝花、草莓等10余个品种,并在全市率先试种了人参果。大棚采用轮灌和并灌的水肥管理模式,安装了自动化调温设备,实现了季季都有新果实。此外,基地还主动融入西小站村“以文化乡”项目,与村内历史、红色资源、乡村体验有机结合,串联农文旅。
初冬时节,一座座日光温室、大棚成方连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智能化田间管理也为农产品种植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设施农业的“棚”勃发展,让春种秋收变成了四季丰收,越来越多的津南优质农产品走向了市场,不仅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果盘子”,也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以农为本,向“兴”而行。津南区不断育“津”种、谋“粮”策、走“稻”路,“链”出了一片新天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记者:林潇
编辑:周茹涵
如需转载请注明“融媒津南公众号”
喜欢我们的内容就点“在看”分享给小伙伴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