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淘汰赛提速,如何生存?
文|华芸
回望2024年中国汽车产业,价格战层出不穷、新车型眼花缭乱、新技术飞速迭代、新人群多样脸谱,这为汽车行业管理者带来了决策效率和盈利压力等方面的挑战。然而,不可否认,新能源车月度渗透率首超5成、自主市场市占率超6成、汽车出口巩固世界第一,这三个数据的新高均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升级突破。
随着全球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经济结构深度转型以及行业价值重塑,如何应对2025年更多短期不确定性以及面对未来马拉松式的变革?1月9日,罗兰贝格发布《预见2025:中国行业趋势报告》,从汽车行业关键主线提出六大趋势。
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郑赟表示:“多极化格局之变导致了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贸易保护抬头带来了远超预期的准入难度、技术路线的区域分化也形成了一定的市场接受度差异。然而,尽管如此,在本土竞争中摸爬滚打过的中国车企和零部件企业仍凭借着更具质价比和领先性的产品及品牌体验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
韧性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新常态,要打造具备韧性的敏捷供应链,华汽研究院认为中国正在经历一个关键的经济转型,特征是增长放缓、竞争加剧和技术进步。在这一新环境中要取得成功,需要企业拥抱创新、数字化、价值差异化以及对全球扩张的复杂化。此外,将可持续发展原则融入核心商业战略对于实现长期增长和竞争力至关重要。
趋势一:满足中国新消费者的价值主张变化是重获价值的关键
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响应市场终端的快速变化,车企的营销和价格策略不断调整。究其根因,中国市场新一代消费者的多元需求、多变行为、多样品牌期待与更具差异化的价值主张等,是构成终端市场变化的关键。如何更好地理解市场、响应市场,是否能够满足中国新消费者的价值主张变化是重获价值的关键。
面对这一新的消费需求,单纯的价格战难以持续,反而有可能削弱品牌价值,造成长期的利润流失。因此,对于车企而言,本地化产品定义、差异化品牌营销、核心零部件的垂直整合及技术创新等是重塑价值的关键抓手。
垂直整合不等于“全面自制”。在当前快速迭代、高投入的环境下,盲目自制会导致资源分散、回报降低甚至质量问题等。因此,车企需从零部件的供应稀缺性、对整车竞争力的影响以及成本效益等角度慎重评估自制策略,集中资源于关键技术,优化资源分配并提升开发效率。
趋势二:成本压力的全链传导以及透明度管理
面对盈利压力,车企不得不减少中长期的研发和基础设施投资,短期预算也相应缩减,尤其是在市场推广和新品投放上或削减支出。此外,为分担成本和降低风险,车企对于合资合作的模式将更为开放,以借助本土企业的资源和网络来保持市场竞争力。
这样激烈的市场竞争不仅体现在整车厂层面,还直接传导至生态圈不同类型的企业。我们可以看到,降本增效已成为汽车产业企业当前的共同主题。
为了更好地应对全价值链的成本压力,车企、经销商和后市场企业不应只关注单一环节,而应着眼全渠道通路进行升级,以寻求价值链盈利改善机会。在数字化和线上线下融合的背景下,意味着企业不再单纯依赖传统的销售模式,而要更加注重营销效果和投资回报率。对于车企和经销商来说,提升客户体验、优化销售流程、加强数据分析和精准营销等将成为关键。后市场企业也需要建 立更灵活的渠道体系,通过提供个性化服务、延伸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手段,提升客户黏性和复购率。此外,零部件企业须采取更加灵活的Go-To-Market(GTM)模式并加强部件流通链路的利润透明度管理,确保各层级渠道的利润分配清晰,从而优化整体利润结构。
趋势三:2025年零部件领域中外合资合作探索将呈现更多新进展
自主品牌体制机制改革加速,多家汽车集团已在2024年拉开组织转型变革的序幕。进入2025年,预计传统车企的改革将聚焦两大方向:
面对自主品牌发展的加速度,零部件企业也需与下游主机厂客户探索协作模式,缩短部件导入周期。构建跨部门、更敏捷协作、可复用的研发与交付中台架构,将是零部件企业在2025年提升对大客户需求高效响应的发力点之一。
合资企业自我转型持续追赶,以大众为代表的转型者正设立更具在华研发自主权的实体,将车型开发从德国总部转移至中国,确保在中国直接决策并加速本土产品的研发与智造。在 “在中国、为中国”的趋势下,更多传统合资车企或可借助外部力量助推内部组织能力的自我转型变革。
通过尝试技术合资等创新商业模式为起点,找到对组织内部冗长的决策流程、低效的采购体系和迟缓的车型迭代实施改革的抓手与决心。同样,国际零部件企业也需积极跟进,进一步敏捷反馈市场需求、加速能力补齐、健全本地合规体系等。
趋势四:数字变革的深水探索下强调用户运营驱动新模式
随着国家对于打造消费新场景的鼓励,车企在传统流量型打法的基础上,也更加强调用户运营驱动的新模式,积极利用先进数字化工具和触点赋能用户转化和长期经营。
积极利用“万事皆可问AI”的影响力,车企正在尝试通过生成式AI,提升品牌个性化水平,改善客户互动体验,并在营销中实现更高的效率。随着消费者对新媒体的偏好增加,车企普遍发力社群运营,以满足圈层化消费者需求。线上车主 App的社群资讯质量和分发效果不断提升,逐渐瓜分大众化门户资讯App的流量和用户时长,车企积极利用线上KOC,挖掘品牌塑造、带货成交以及私域引流等多重商业价值。在营销端持续深耕数字化的基础上,产销一体的前端数字化体系建设同样在提速。车企正通过数字化手段使全业务环节尽量实现数据化、智能化,以增加决策效率和管理透明度。
趋势五:预计在2030年中国车企的海外销量中,约50%将来自本地化制造
如何构建国际化总部、属地化运营体系,如何打造本地化的全价值链能力,将是中国车企国际化新阶段的重要课题。
• 国际化管理能力全面提升:首先,在思维上应转变中国总部定位,改为全球总部定位。其次,总部职能应逐渐具备全球管理和服务能力,充分赋能海外发展。同时,总部与海外需明确职能界面,海外需优先构建面向本地终端用户的产品、品牌、服务等职能,并逐步完善属地人才管理机制。
• 本地化全价值链能力锻造:在海外产品端,车企需立足全球规划和定义车型,强化本地市场洞察与产品适配,打造全球爆款产品。在制造端,充分借助外部伙伴资源,探索多模式的本地化方案。
• 高价值品牌高地和体系能力建设并举,打造样板市场:挑选全球品牌塑造和全价值链能力搭建的样板市场,重点突破。高地市场的突破亟需大客户等样板客户的快速击破,以及匹配样板市场用户的创新型打法的突围,以塑造一个“新势力、新实力”的本地形象。
• 零部件企业以长期附加价值与合规合作,进军高利区域:具备技术和成本竞争力的领先国产零部件企业已向欧美、日本等汽车高壁垒市场拓展。面对当地严苛监管和成熟国际车企的标准,零部件企业需重点思考如何健全数据合规体系和整体能力。
此外,对当地车企需求更敏捷的响应、更匹配的本地化服务,亦或通过资本纽带形成深度融合,将是零部件企业在深化出海中需持续强化的重点。与此同时,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下,风险防控应对刻不容缓。出海企业需构建针对全球风险的实施监控指标体系和防范机制,确保风险快速发现、及时响应、有效应对。
趋势六:前瞻技术的落地开花
罗兰贝格认为,2025年将呈现三大技术趋势。
核心技术提速上车:AI在整车与产业链条上将加速端到端的应用,进一步赋能高级别自动驾驶,实现 Transformer+BEV的全面应用到感知-规划-决策的端到端AI应用;AI在研发端的应用场景也将持续扩大,并显著提高研发效率;大模型同样将影响智能座舱的多模态融合应用。在电化学领域,下一代电池技术持续发展,高镍、高硅、固态电池等核心技术持续成熟。
其他技术也不乏亮点,随着高电压平台、碳化硅控制器、低损耗硅钢片、多合一深度耦合等技术的进步,超过20,000rpm的高效率、高密度电驱动总成将在 乘用车上实现量产;全域800V架构将逐步普及,成为中高级别量产车的标配;主动悬架线控技术有望打破被动悬架调校的局限,与自动驾驶系统联动,自主调节悬架参数,适应更多复杂用车场景。
智慧交通场景探索:在智慧城市和智慧出行领域,eVTOL技术呈现多样化发展,市场场景广泛,包括短途载客、货物运输和旅游观光等。其中,飞行汽车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2025年加速商业化进程。电池技术、人工智能和轻量化材料的发展为飞行汽车提供了技术保障。
科技创新跨界融合:汽车出行生态不断扩容,并进一步与人工智能、交运物流、消费电子、健康医疗等产业融合。2025年,伴随产业融合加速,边界将进一步模糊。而对产业参与者而言,版图扩张的“诱惑”与战略转型的“风险”并存,企业更需要具备战略定力,找准角色定位, 优化商业模式,为下个五年的技术布局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