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青海救护藏狐佩戴卫星项圈后放归

时事   2024-10-12 12:01   北京  

9月26日,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在西宁市湟源县日月藏族乡放归了一只佩戴卫星定位项圈的亚成体雄性藏狐。


定位项圈回传数据显示,截至10月10日,该藏狐活动状况正常,初步判断放归成功。


这是全球首例藏狐救护后佩戴卫星定位项圈放归,也是世界首例藏狐救护放归与科研监测相结合的案例,实现了动物医学与生态保护学的紧密结合,将为藏狐个体行为学等研究提供丰富的基础资料。


藏狐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今年6月4日,一只藏狐在日月乡哈城鹿场被网围栏卡住。湟源县林草局救护人员现场救护后,发现其行动不便、体况较差,遂移送至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进行收容救护。


救护中心对该藏狐进行了体检,确定其为雄性,年龄1岁,是2023年出生的亚成体,体型略瘦,体重4.8千克(正常为3.2千克~5.7千克)。救护中心给这只藏狐起名为“狐三条”。


被救护的“狐三条”


根据救护相关技术规程,“狐三条”被单独隔离饲养,救护中心提供羊肉与鸡肉,但其采食不积极,伴有粪便不成形,粪检未发现明显异常,推测为消化不良导致。


对症治疗两日后,6日藏狐粪便恢复正常,采食良好。7月30日再次体检时,“狐三条”的体重恢复至5.5千克,身体未发现异常。


8月,救护中心通过投喂活鸽、活兔等方式,对“狐三条”的奔跑、捕食等野外生存能力进行了测试和评估,初步确认其具备野外生存能力,满足放归条件。


为了更便捷地确定放归动物的生存状况,救护中心专门订制卫星定位项圈,该项圈除常规定位功能外,还能拍摄照片。回传的资料既可以用于放归结果评估,也能够积累宝贵的科研数据,用于研究野生藏狐的行为习性。


9月26日,救护中心工作人员最后一次为“狐三条”体检,并为其佩戴卫星定位项圈,与湟源县林草局工作人员共同将其放归自然。


被救护的“狐三条”


工作人员为“狐三条”佩戴卫星定位项圈


放归地为一处海拔3300米的缓坡,是典型的高寒草甸生境,生活着大量的高原鼠兔,它们是藏狐在野外最主要的食物。附近有溪流能够为藏狐提供水源。


当放归人员缓缓拉开转运笼,“狐三条”快速奔出,大约百米后转为横向奔跑,其间还曾短暂停留观察放归人员,最后消失在低矮的草甸中。


截至10月10日,项圈共获得定位数据325条,拍摄照片近50张。


回归自然后,“狐三条”一直在放归地附近2000米范围内活动,活动面积约10平方千米,它喜爱在开阔的环境活动和捕食,表现出明显的昼行性,晨昏活动最活跃。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雯静、万玛加)



来源: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雯静、万玛加 

图片视频来源: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

责编:张永群

编辑:范天培 常莹

光明日报
思想品格 人文情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