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非遗、游古建,“新中式”的风吹到了旅游业

时事   2024-10-20 12:51   北京  
文 | 吴亚琦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85.8%的受访青年感觉近些年非遗更火、更“出圈”了。“非遗热”体现在哪些方面?52.1%的受访青年认为非遗技艺、活动受到更多关注,44.2%的受访青年感觉了解和体验非遗的年轻人越来越多,42.9%的受访青年觉得打卡非遗成热门旅游项目。

就在刚过去不久的国庆假期,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全国举办非遗传承实践相关活动近3900场,逛非遗集市、看非遗演出、品非遗味道越来越成为年轻人假期新选择。

游客在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南岳里”庙会民俗美食街区游玩,乐享假日美好时光(10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曹正平摄)
而围观今年国庆的热门旅游方式,非遗自不必说,古建、民俗等传统文化和现代旅游碰撞下的“新中式”旅游更是掀起了新的出行热潮。据旅行平台监测,汉服旅拍、非遗体验、历史名胜深度游览等文化主题游备受消费者喜爱。

这在社交平台的分享中也能反映一二。比如,根据小红书国庆旅游相关的发帖及搜索数据,这个假期,打铁花、簪花、皮影戏等非遗项目热度不减,火壶、漆扇等民俗活动也引来无数人围观、体验;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里的山西古建持续出圈,吸引一批又一批年轻人自发前往领略中国历史建筑,古建游也越来越火……

“新中式”的风不仅吹到了旅游领域,而且不断流行开来。正如“一切景语皆情语”,游客在“新中式”旅游中体味到的不仅是一种旅游风潮,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新中式元素借助不同的载体和场景,演绎与传递出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底蕴也在潜移默化地唤起公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热情。历史的厚度和生命力,似乎也穿越时空,通过古建、古物等走向人前,其中流动着的是岁月对望,亦是思想对话。就像“应县木塔已经在这里等你968年xx秒”让不少抵达山西应县木塔的游人瞬间破防,这句实时更新的动态播报让塔与人第一时间产生了专属对话,“千年岁月,此刻永恒”。

或许是一句动态播报,也或许是头戴簪花身穿汉服,当文化不仅火起来也活起来了的时候,文化体验感被拉满,游客也会获取到比观赏更深度的旅游体验,他(她)们与景色和文化能够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成为一场文化叙事的参与者,也在共性事物与个性表达中达到了独特的平衡。

汉服爱好者在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风景区游览(10月6日摄)。新华社发(赵军摄)

由此,“新中式”旅游为何备受青睐也就不难理解。但如何让众多旅游目的地和路径被看到,如何用中式审美去发现旅行中的美,如何更好地打开“新中式”旅游的魅力,离不开互联网媒介的助力。通过社交媒体,各地文旅纷纷下场整活“宠粉”,提供旅游思路,拉近与游客的距离;网友将自己的见闻、经历或建议、避雷及时发帖分享,进而带动更多网友评论和参与;“听劝式”旅游塑造出属于互联网时代的“口口相传”,网友在提问问题和发布答案中完成闭环,进行“共创式旅游”“互助式旅游”……在这样的互联网互动中,旅游目的地也从一个文字标签或脑海设想,逐渐展开成为立体存在。而关注和讨论本身,对当地旅游,也是一次带动和传播。

游客在世界文化遗产地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游玩(10月3日摄)。新华社发(施亚磊摄)
在社交媒体时代,再小众的目的地,都可能成为期待已久的远方;多不起眼的灵感,也有可能涌动风潮。在旅游这条赛道上,互联网和媒体传播可以帮助塑造热点,但对当地旅游业来说,产品、服务质量,以及特色、差异化发展才是根本。各地说起来是需要跟上或接住旅游趋势带来的“泼天富贵”,但实则要做到的是要接住每一个奔赴的心意和每一段鲜活的故事。而这背后的市场逻辑和人文关系,是每个地方都需要持续思考的议题。

文字:吴亚琦
图片:新华社等
责编:邢妍妍
编辑:吴亚琦

光明日报
思想品格 人文情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