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闲饮茶”?不!广州人的生活,也离不开它……

时事   2024-11-20 20:28   广东  


广州人不仅喜欢“得闲饮茶”,

还爱“得闲睇戏”!

广州人热爱文化生活,

也善于接受新鲜事物。

在这座海纳百川、敢为天下先的城市,

剧场一直与城市同频发展。


从简陋的戏棚到热闹的茶园式戏园;

从不收门票的戏台到公开售票的商业戏院,

再到配备专业声光电设备的现代剧院,

演出场地不断求新求变,

引领着娱乐潮流,

融入城市的发展变迁。




渊源




昔日戏棚看大戏 

清代广州建“梗戏台”


“咚咚咚呛、咚咚咚呛……”11月13日晚7时30分,珠江畔广州文化公园内的中心台灯光璀璨,海珠区曲艺家协会2024年度优秀节目展演正式开锣。


随着《彩云追月》的悠扬旋律,现场响起一片叫好之声,前排的拥趸们齐刷刷地拿出手机拍摄;未入场的观众则在围栏外站定,沉浸在艺术气息中。


文化公园中心台建于1951年,不过,很少有人知道,早在清代,这里就已有固定戏台了。


文化公园中心台


据记载,清光绪年间(1875年),容光街有北帝庙(今广州文化公园),建有以木、石建成的固定戏台。


粤语中的“梗”即固定之意,时人便将之称为“梗戏台”。


戏台、观众席都是露天的,戏台正前方是空地,由于站着看戏不用买票,空地上人多挤逼,故又称为“逼地”。


“逼地”两边是搭有木板座位的“梓棚”,观众买了票才可以坐,且男女观众要分列左右。


每逢神诞或节日,粤剧名戏班来此演出,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更是人山人海,十分热闹。


资料图。


南戏历史悠久,学界普遍认为,南戏可溯源至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流行于浙、闽、粤等地,及至清代中期,广州的戏剧演出已经相当繁华。


《粤剧大辞典》记载,从乾隆二十二年起(1757年),广州一口通商,全国商人云集广州,江西、安徽、湖南、江苏、陕西、河南等省的戏班蜂拥而来。


粤人将外省戏班统称为“外江班”,广州则有“本地班”,其中包括由十三洋行出资组建的“洋行班”。每年入粤的戏班有四五班至十数班不等,最多的一年,即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多达52班。


各地艺人齐聚广州,他们在何处表演?在广州,演出场所古称戏台。古时广州的戏台比较简陋。流动的演出团体走到哪演到哪,现场搭台。岭南先民就地取材,以葵席或棕叶盖顶,故戏台又称为戏棚。


同一时期,广州虽然也有固定戏台,如前文所述的“梗戏台”,但以神庙戏台(庙台)居多。


俯瞰南海神庙。


今日广州黄埔区有始建于隋代的南海神庙,古时祭祀之余亦有戏曲演出。戏台筑于江边,台基以麻石垒砌,高2米,宽12米,深4.3米,演出时两侧加搭副台。


根据清代记载,每年波罗诞期间这里都有盛大的演出活动。20世纪初,尚有“人寿年”等粤剧戏班在此演出,20世纪20年代,戏台被毁弃。





清末诞生售票戏院 

四大戏院美名远扬


以今人的眼光来看,草台戏棚不够“高档”,神庙戏台的表演也受时间限制。清末,精明的广州人发现了商机。


通过商业化运作,供平民百姓观戏之用的固定戏园、戏院在广州城出现了,迈出了睇戏市场化、日常化的第一步。


据《粤剧大辞典》记载,道光年间,今越秀区吉祥路地段开设了一家庆春园,是广州首家茶园式戏园。不过,与今人熟悉的戏院不同,庆春园不收门票,只计茶资。


庆春园内置桌凳于戏台前,边演戏,边卖茶、烟、点心、果品等。由于庆春园地处闹市,生意旺极一时。之后,怡园、锦园、庆丰园、听春园等相继而起。


清末的广州西关,商贸繁荣,聚集了一批商贾名流。开风气之先,公开售票、以营利为目的的戏院于此率先诞生。


据《广州市志》记载,光绪十五年(1889年),商人刘学洵在西关多宝路附近建广庆戏院,这是广州历史上首家售票公演的演出场所。


当年出版的《广报》刊登了广庆戏院邀请德财贵班演粤剧的广告,标明票价:男界白银8分、4分,女界白银1钱2分、4分。显然,当时男女是同场分隔睇戏。广州人的娱乐方式从此改变。


多家戏院陆续在广州出现,其中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潘、卢、伍、叶四家富商投资兴建的大观园(后改称为河南戏院,今海珠区光明大戏院)诞生。


戏院设有固定的观众座位,票价有高中低三种,加上其地处珠江南岸,坐着红船在珠三角流动的粤剧戏班可直接泊船至戏院后门,因此常来此演出。


河南戏院与1902年建成的海珠大戏院(初名同庆戏院),及其后建成的南关戏院(在今北京路)、乐善戏院(在今长寿路)一起,被称为“广州四大戏院”


创新



民国时期,广州西关、长堤一带商业繁华、高楼林立,越来越多的戏院扎根于此,“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戏院从硬件、服务、剧目、名角等方面进行革新,满足人们的娱乐所需,镌刻下广州人创新实干、勇立潮头的精彩一笔。





旋转舞台天台剧场揽客 
一登海珠龙门身价十倍


出广州文化公园东门,往北走至人民中路(原太平路),这里骑楼林立,是繁华已逾百年的商业街。


1914年,因路得名的太平戏院在此开业。戏院共有三层,设有座位1850个,底层一半是固定的木椅,二楼两侧各设3个厢房,专门为富人和股东亲友留座。


面对西有“乐善”,南有“海珠”的竞争态势,太平戏院于1921年标新立异,将戏台改建成旋转舞台


每演完一幕,戏台可转动,将已布景之一面移出接连开演,省却了落幕布景之烦,这一创举在广州前所未有,观众纷至沓来,粤剧戏班乐于来此演出。太平戏院是当时较具规模和较现代化的戏院。


同一时期,广州的百货公司也行动了起来。


在1917年至1927年间,先施百货(在今长堤大马路)、西堤大新百货(在今沿江西路)、惠爱大新百货(在今中山五路新大新)、真光百货(在今十八甫路)为招揽顾客,拓展经营,先后开设天台游艺场。


部分天台游艺场甚至可容纳观众四五百人,并设有粤剧场,长期雇请全女班出演,每日演出两场,常年不辍。


市场竞争激烈,海珠大戏院也坐不住了。1926年,海珠大戏院进行大改建,建三层楼高的大厅,座位亦从最初的五六百个增至2005个,为当时广州戏院之冠。


海珠大戏院


改建后的海珠大戏院布局和设施颇具特色,中央顶部呈倒锅形状,全部座位可活动,票价亦分五等。舞台正面上方镶嵌有一块凸形的“二龙争珠”彩色图案,门口和戏院的正面装有“海珠大舞台”霓虹灯招牌。


海珠大戏院位于当时广州最核心的商业区域,马路对面就是爱群大厦,附近还有南方大厦等地标。


位于越秀区长堤大马路的海珠大戏院。


在这里演出被视作行内身份和江湖地位的象征,任何戏班来过“海珠”演出,便“一登龙门,身价十倍”,因此,“粤港大班”“猛班”都极力争取到海珠大戏院演出。




梅兰芳广州连演四十天 

渔民喜到天星戏院睇戏


京剧大师梅兰芳曾在海珠大戏院表演,轰动一时。


1928年10月30日,梅兰芳带着120余人的团队抵穗。当时,广东人难得看到京剧,但早闻梅兰芳大名,有人隆重地欢迎梅兰芳一行,在马路上搭起四座牌楼。


其中以海珠大戏院门前的牌楼最为壮观,高八丈,嵌以梅兰芳的巨幅照片,挂上“欢迎梅兰芳莅粤”的美术字大标语,两旁设有音乐亭,乐队整天反复演奏中西乐曲,一片喜庆热闹气氛。广州各报更连篇大版介绍京剧大师的风采。


当年11月1日晚,梅兰芳正式登台,海珠大戏院座无虚席。“观众拥挤异常,后至者均无座位”。散场后,数千名观众齐集大门口,要求见到梅兰芳本人。待驱散众人后,梅兰芳方能回到酒店休息。


梅兰芳原计划在广州演12天,结果应观众要求,前后演出了40天,先后演出《奇双会》《四郎探母》《木兰从军》等多出戏,观众看得如痴如醉。


1931年,梅兰芳开启了第二次访粤之旅。


这次在广州,海珠大戏院刊登了《梅兰芳到粤公演预告》,梅兰芳则将艺术天分充分展示,先后演出了《西施》《唐王游月宫》《霸王别姬》等,还破天荒演出三个半小时之久的《凤还巢》,不仅演出青衣、旦角,甚至出演武生吕布,尽展英武之气,再次博得满场掌声。


如今的海珠大戏院已没有喝彩声,安静地矗立于长堤大马路292号,默默诉说着当年的风采。


除了“高大上”的海珠大戏院,广州也不乏亲民的普通戏院。


建于1930年的天星戏院矗立于北京南路太平沙一带。天星戏院邻近珠江,水陆交通方便,深受珠三角的农民和渔民青睐。到了晚上,渔民经常把船停泊在长堤一带,上岸到该戏院看演出。


广州人对戏的热情掀起了戏院建设的热潮,1949年之前,除了四大戏院,广州还有宝华戏院、东乐戏院、大华戏院(今南方戏院)、金殿戏院(在今第十甫路)、百乐门戏院等诸多戏院,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乐趣。



求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城市的“长大”,剧场不再只局限于一个区域。

平安大戏院、友谊剧院、彩虹戏院、黄花岗剧院、江南大戏院、广州蓓蕾剧院、星海音乐厅等陆续诞生;广州文化公园、工人文化宫、中山纪念堂等场所也常有演出,市民的精神生活越发丰富。




粤剧名家争先登台 

平安大戏院数度求变


上下九步行街一带是最有广味的商业中心。1951年,平安大戏院在第十甫路横空出世。


平安大戏院是当时广州最旺的大戏院,薛觉先、马师曾、红线女、白驹荣、罗家宝等粤剧名家都曾先后在此演出。


业已退休的老员工吴绍兴对平安大戏院的历史如数家珍。他说,来平安大戏院演出的粤剧大腕多到数不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乎晚晚都有名伶登台,往往一票难求,甚至有观众坐在剧场的石阶上观看。平安大戏院有个侧门,演出结束后,还有热情的观众在侧门外等着一睹粤剧大师卸妆后的庐山真面目,并以此为荣。


“可惜,当年还不流行签名,不然一定要价不菲。”吴绍兴至今记得著名粤剧花旦、白毛女饰演者卢秋萍在平安大戏院演出时的情景。演出前,卢秋萍一个人在后台静静地坐着,酝酿情绪。吴绍兴认识到,这就是专业,未出场已入角,就是为了带给观众最有水准的表演。


改革开放后,随着电影、电视、流行歌曲的普及,广州人的娱乐方式越发多元,以粤剧为主的平安大戏院一度面临亏损。怎么办?20世纪80年代末,平安大戏院进行了升级改造,改造后的舞台更大更高,软座沙发取代了老旧木凳,剧场设备亦更为先进。


1990年春节之际,修葺一新的平安大戏院营业,除了演出,这里还放电影,并引进了咖啡厅、舞厅、卡拉OK厅、录像厅、台球厅、小卖部、游戏机厅,还有抽奖、时装表演等,当时流行的文艺活动样式,平安大戏院应有尽有,人流量也因此越来越多。20世纪90年代中期,平安大戏院的利润达180万元,名列全市前列。


历经岁月风雨,2000年、2018年、2022年,平安大戏院几度进行升级改造。


2022年的这次升级,一大看点是开辟了全新的脱口秀实验剧场。除了原有的演艺厅作为舞台剧、脱口秀剧场等承载各种多元化的演出项目外,平安大戏院还启动了脱口秀开放麦“平安TALK”品牌项目,并新增A2、A3实验剧场。


该品牌作为广州本土乃至全国脱口秀、新派相声新晋品牌的孵化和展演基地,打造专属于广州市民的快乐秀场。


在吴绍兴看来,不同时期,平安大戏院经营的项目都不同,这正是广州人不拘一格、敢于求变的写照。


平安大戏院见证了不同时代广州的文娱生活与文化氛围,从某种程度来说,见证了广州文娱产业的发展。


平安大戏院




友谊剧院见证文艺交往 

首办广州新年音乐会


在人民北路,广州火车站、中国大酒店、东方宾馆、流花宾馆、白马服装市场等建筑云集,这里不仅是广州交通、商贸最发达的中心地带之一,还是内地流行音乐的发端之地。


20世纪80年代,开现场演唱流行歌曲先河的广州音乐茶座就出现于东方宾馆。这一建筑群中还坐落着由著名建筑大师佘畯南设计、有“庭院式剧院”美誉的友谊剧院。


友谊剧院的修建要从广交会说起。1957年春,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在中苏友好大厦举办,被誉为“中国第一展”。


在中苏友好大厦后园的土地上,友谊剧院开始兴建,1965年8月落成,成为当时中国最完善、最高档的大剧院。


广交会承担了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往来,友谊剧院则肩负了中国与世界进行文化艺术往来的使命。


戏剧、音乐、舞蹈、杂技等各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演出竞相上演,其中,杂技表演尤其受到外宾青睐。中央歌舞团、东方歌舞团、中央民族乐团、小百花越剧团等来自全国的知名演出团体都以能在友谊剧院登台为荣。


同时,友谊剧院也接待了俄罗斯、法国、英国、葡萄牙、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墨西哥、日本、泰国等各国艺术团体的访华演出。广州友谊剧院成为广州开放包容的又一写照。


在广州,每年由广州交响乐团演出的广州新年音乐会让人津津乐道,这是中国最长寿的以城市为名的新年音乐会品牌。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音乐会最早是在友谊剧院举办的。


1993年1月1日,广州交响乐团(时名“广州乐团”)在友谊剧院举办了首届广州新年音乐会。直到1998年星海音乐厅落成之后,一年一度的“广州新年音乐会”才从此固定在星海奏响。每年元旦,它都会和广州市民相见,从未失约。


2023年4月,原创音乐剧《广交天下》在广州友谊剧院首演。




中山纪念堂第一场商演 

香港歌星罗文内地首秀


大牌流行歌手将广州视为不可不来的演出城市。说到香港首位在内地举办个人演唱会的歌星,则不得不提到罗文。


不少老广依然记得罗文在中山纪念堂演出时的场景。


那是1985年3月14日~3月20日,罗文回到自小成长之地,抱着不计成本、回馈街坊的心态举办演唱会,票价只有2元~5元。当时全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月薪是101元,这个价格对广州居民来说真的是太划算了,因此场场火爆,原定6场的演出增至7场。由此,中山纪念堂举办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场商业性演出。


中山纪念堂于1931年建成,主要用于召开大型会议、举办活动等。


中山纪念堂。


自罗文之后,中山纪念堂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建筑魅力和优越的观演环境,吸引着国内外著名演出团体、艺术家登台献艺,红线女、阎维文、张也、殷秀梅、戴玉强、陈佩斯、郭德纲、冯巩、理查德·克莱德曼、马克西姆、小野丽莎等在此留下足迹。


11月16日,“黄俊英经典作品展演暨传承之夜”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上演。




星海音乐厅声音无死角 

满足古典音乐演出需求


二沙岛珠江畔,一栋造型独特的建筑让人印象深刻。


自北向南斜望,整个建筑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天鹅;从西往东看,南面的抛物面与二楼平台构成一架撑起盖面的大钢琴,这就是星海音乐厅,是继北京音乐厅之后全国第二个专业音乐厅。


自1998年落成至今,其与珠江水已琴瑟和鸣26载。


坐落于珠江畔的星海音乐厅。


值得自豪的是,星海音乐厅的建筑设计和声学设计都是“中国制造”,并且星海音乐厅的声学设计是“一次达到世界标准”。要知道,悉尼歌剧院的一个音乐厅调试了十年,林肯中心也调试了三年。


在有1500个座位的交响乐演奏大厅,无论你坐在音乐厅的哪个位置,听到的声音都是一样的,没有声音死角。


星海音乐厅落成之后,广州终于有了一座能够满足古典音乐演出需求的音乐厅。古典音乐也成了这座音乐厅的“主旋律”。


1998年,星海音乐厅举办的第一场世界顶级水平的室内乐音乐会迎来了鲍罗丁弦乐四重奏团。


当时,广州观众还没有现场聆听室内乐音乐会的经验,让艺术家们印象深刻的是,这些第一次聆听室内乐音乐会的观众们安静地听完了全场,完全没有乱鼓掌。


鲍罗丁四重奏团的艺术家们马上就喜欢上了这里。担任第一小提琴手的鲁本·阿哈罗尼安以及中提琴手的伊戈尔·纳伊丁后来回忆道:“我们当然记得广州这个美丽的城市,还有你们漂亮的音乐厅!”


从此,星海音乐厅成了全国乐迷们“打飞的”来聆听名团演奏的胜地。从柏林爱乐到维也纳爱乐,从激情浪漫的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到雄伟壮丽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彰显了广州人文艺生活的品位与格调。


11月初,维也纳爱乐乐团亮相星海音乐厅。星海音乐厅供图


兴盛



广州大剧院、广州粤剧院、广东艺术剧院、广东粤剧艺术中心、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十三号剧院、宝能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


进入21世纪,剧场与城市同步发展,越发现代化、国际化,吸引着全球艺术家前来演出,遍布全城的剧院与艺术中心是人们领略文化艺术魅力的好去处,也成了广州建设国际演艺中心的底气所在。





广州大剧院带来更多高品质演出


2024年8月29日,作为“广州艺术季2024”的压轴大戏,由戏剧大师里马斯·图米纳斯执导、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演出的话剧《战争与和平》在广州大剧院震撼登场。


2024年8月,《战争与和平》亮相广州大剧院。广州大剧院供图


该剧演出时长近5个小时,演出结束时已是午夜,现场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很羡慕生活在广州的朋友,可以经常有机会欣赏来自世界各地的殿堂级演出。”从外省打“飞的”过来观演这部史诗大剧的观众凌先生如此表示。


2010年5月,历时5年建造、坐落于广州珠江新城CBD的广州大剧院正式开业。它由著名建筑设计师扎哈·哈迪德和声学大师哈罗德·马歇尔爵士联袂设计,作为广州新中轴线上的地标性建筑,其设计灵感来源于被珠江水冲洗后的“两块珠江鹅卵石”。


2010年5月,指挥大师洛林·马泽尔领衔顶级阵容,在广州大剧院上演歌剧《图兰朵》。广州大剧院供图


热爱歌剧的观众会铭记,2010年5月6日,广州大剧院的开幕大戏——气势恢宏、制作精美的歌剧《图兰朵》云集了国际顶级的制作班底,长达20分钟的谢幕掌声和欢呼声说明了一切。广州从没有上演过全景歌剧的历史正式宣告终结。


广州大剧院,不但将高品质的文化带入广州,同时也把更多的市民带进了世界文化森林。一部部高水平巨作在这里轮番上演,进一步提升了广州的演艺地位。


广州大剧院开业14年,跻身“世界十大歌剧院”,获得“世界最壮观剧院”等国际赞誉。


广州大剧院,为新世纪的广州城又竖起了一座文化地标,这里已成为广州城市的“会客厅”和岭南演艺的“新高地”。截至今年5月,已经有超600万人走进广州大剧院参观、交流、参加活动和观看演出。


广州大剧院灯火璀璨




粤剧文化地标在珠江新城崛起


2024年11月14日,第九届羊城粤剧节新闻发布会在广州粤剧院举行。发布会上,新编粤剧《南拳》的片段展示让人血脉偾张。


羊城粤剧节创办于1990年,四年一届,逐渐发展为全球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时间跨度最长、影响力最广、最具权威性的粤剧文化交流平台。这一次,华丽崛起的广州粤剧院为羊城粤剧节提供了主舞台。


广州粤剧院。


2018年12月,广州粤剧院开工建设,经过1400多个日夜的汗水浇筑,一座属于粤剧的文化地标在珠江新城崛起。


广州粤剧院以“凤冠霞帔”作为设计理念,以粤剧表演中正印花旦所佩戴的精美头冠服饰作为设计灵感,包括1200座的红线女大剧院、500座的小剧场红豆厅。


广州粤剧院整体的线条从位于其西侧的红线女艺术中心延续过来,宛如粤剧花旦挥舞的水袖般飘逸,有历史的承接感。


广州粤剧院。


作为一座属于粤剧的岭南文化地标,广州粤剧院将成为振兴粤剧的基地和粤剧文化中心,成为大湾区城市核心区少有的粤剧表演艺术殿堂


夜幕降临,广州粤剧院像被薄纱包裹着一样,玲珑剔透,美轮美奂。在这座艺术殿堂里,一出出好戏正在上演。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粤剧,就这样融于现代都市的繁华夜色中。


广州粤剧院以“凤冠霞帔”为设计灵感




十三号剧院成戏剧文化名片


让广州演艺市场焕发蓬勃生机的,不只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新的剧院和文化中心,还有一些精耕细作的本土院团,位于天河区沙河顶的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小剧场——十三号剧院就是其中之一。


2000年,广州话剧艺术中心(简称“广话”)将一个话剧排练场改造成对外演出的剧院——十三号剧院。


之所以将其命名为十三号剧院,一是“广话”的门牌号是13号,二是为了纪念当代戏剧大师耶日·格洛托夫斯基和他所创办的“13排剧院”。


改造后的十三号剧院可容纳约300名观众,观众席和舞台都可以360度旋转,有需要时,观众席也可以变成舞台。


2023年9月,广话版《日出》在十三号剧院首演。广州话剧艺术中心供图


2008年底,十三号剧院再次“升级”,成了为话剧量身打造的演出场所,观众席增加至438个。著名建筑声学专家设计了专为话剧演出配套的声场,可以清晰地还原人声。


中国戏剧界的权威人士评价道,十三号剧院是我国最好的小剧场之一。2016年,翻新的黑匣子小剧场—U13戏剧空间正式对外售票,104个座位拉近了观众与演员的距离。


一开始,十三号剧院每场演出的观众平均只有十几人。如今,人们已形成“在广州看话剧,必到十三剧院”的观演共识,剧院已成为广州戏剧文化的一张名片。经过从业者十多年的不懈努力,话剧在广州早已是常态化的演出形式。


为一座城市,点亮一盏戏剧之灯。小夏2014年来到广州读研,偶尔来到十三号剧院看戏,“剧目好,票价也很适合学生,也就是在这里,我走上了戏剧欣赏的道路。”


华灯初上,广州市民陆续走进大大小小的剧场,享受一段惬意时光!广州已成为全球瞩目的艺术都市。


《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4)》中提到,2023年,广州大中型演出数量全国第一,来穗举办演唱会的演出艺人数量全国第一。


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文化活力十足,无论你是爱好话剧的文艺青年,还是交响乐发烧友,或是钟情粤剧的老戏迷,在广州的剧场中总能找到心头好,发现属于自己的“文艺广州”。


【版权声明

《读懂广州·粤韵周刊》为广州日报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版权与合作联系:ddgzyy2022@163.com;电话020—81883458

广州日报请你来

一起“叹”岭南文化



广州日报“走读岭南”广州城市文化传承与发展系列活动等你来参加!


走读品味老城市新活力,高端文化沙龙、CITYWALK、古代宴会音乐会体验……统统安排!


赶快添加客服微信:gzrb0011加入“走读岭南”粉丝群,圈定福利!




出品/江永忠、许芳

策划/关雅文、周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刘幸(除署名外)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杨泽彬、骆昌威(除署名外)
海报文案/李琳
海报设计/谭惠兰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陆凯声






扫码观看
广州日报视频号


广州日报
追求最出色的新闻 塑造最具公信力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