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发表中国西南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连续占据的新证据

文摘   2025-01-15 17:13   四川  


自海洋同位素第三阶段 (MIS3)以来,全球气候、人口动态和人类行为模式在世界许多地区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考古证据的增多,我们对东亚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物种和技术轨迹的理解变得愈发复杂,而在中国西南地区,许多关键问题尚不清楚。近日,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在国际期刊Lithic Technology(《石器技术》)上发表题为“New Evidence of Human Occupation in Southwest China Since 44,800 Years ago” (《44800年前中国西南地区人类占据的新证据》)的研究论文,对贵州招果洞遗址的石器技术面貌做了深入讨论,提出在过去的45,000年里,该遗址的石器技术保持着相当的稳定性。这一发现意味着中国南方的现代人可能已经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环境与行为适应模式。

招果洞遗址位于贵州省贵安新区高峰镇岩孔村,2016年由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考古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调查发现,持续进行了5个年度的考古发掘,并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该遗址已积累了25个碳十四测年数据,经过校正后显示,遗址最底部年代为44,881-43,086 cal.BP,最上层年代7,934-7,752cal.BP。根据年代结果,本研究将遗址共划分为2期5段,第一期为晚更新世(第一段为25-21层,第二段为20-17层,第三段为16-9层),第二期为全新世(第一段为8-2层,第二段为第1层)。每一期段都出土了数量不菲的石制品,为检视石器技术的历时性变化提供了难得的窗口。    

本文研究显示,黑色燧石是遗址中最为常见的原料,后期出现了一定变化,但整体以燧石为主,研究小组在野外调查中发现了丰富且稳定的黑色燧石露头。第一期一段的石核没有采用预制台面技术,以单向打击为主,剥片序列较短,以生产宽长型石片为主,石片背疤数量在2-6条,显示出和石核相同的未预制台面的特点,刮削器主要是单边修理。这一阶段还发现了3处火塘,以及一些烧骨。第一期二段石核采用了单向和双向剥片的策略,发现了7处火塘;第一期三段出现了两极剥片技术和多向剥片,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沉积岩和变质岩类制品,这一时期的用火遗存出现了大量木炭颗粒以及白灰木条,可能属于重大用火事件和短时间多次用火,表明古人类对于遗址的造访频率显著增加。全新世阶段招果洞遗址石器技术没有发生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陶器和磨制石器的出现和使用以及骨器的大量使用。这一时期的火塘形态更加固定,并且互相重叠。

本项研究揭示出,从更新世晚期到全新世早期,招果洞的石器工业保持着相当的一致性,这不仅为现代人迁徙“南方路线”理论提高了佐证,也表明了中国西南在MIS3之后的人口连续性。该遗址首次发现发掘已近十年,考古遗存内涵丰富,相关的成果分别在《考古》、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并入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已成为西南地区旧石器晚期的典型遗址之一。目前,对遗址动物考古学、古环境、植被、沉积微形态、OSL高分辨率年代框架和古代DNA的更详细研究正在进行中。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揭示未解决的问题,例如确切的人类物种和连续性、气候波动的影响以及随时间变化的适应模型。     

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吕红亮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张兴龙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考古科学中心胡越副研究员为本文的通讯作者,共同作者还有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硕士毕业生秦亚萍、徐鹏程、博士研究生杨国兵、陈云、以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黄明和姜铭,以及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教授Ben Marwick。      

 


图 招果洞遗址地理位置
图 招果洞遗址发掘平面



四川大学博物馆
四川大学博物馆筹建于1914年,是中国西南地区建立最早的博物馆,也是中国教育部直属院校中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