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至17日,为纪念三星堆遗址发掘九十周年,一场题为“欧亚大陆青铜时代中的三星堆:九十年后的国际省思”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办。此次会议由四川大学主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三星堆博物馆协办,旨在通过国际视野推动三星堆研究的新进展,省思过往并面向未来。
自1934年,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馆长葛维汉先生开启三星堆遗址的首次科学考古发掘以来,三星堆遗址便在中国西南地区科学考古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86年,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的发现更是震惊世界,前所未见的青铜大立人、神树、面具等珍贵文物让三星堆遗址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2020年起,三星堆遗址再次迎来重大发现,六座新祭祀坑出土的金面具、龟背形网格状器、青铜神坛等国宝级器物,为学术界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会议发言议程共两天,12月14日,会议开幕式在四川大学博物馆举行。开幕式上,四川大学党委书记甘霖教授发表了致辞,他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强调了三星堆遗址在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哈佛大学傅罗文教授也发表了致辞,他对三星堆遗址的研究价值表示高度认可,并期待此次会议能够推动三星堆研究的深入发展。随后,葛维汉先生的外孙克里斯·胡根迪克先生发表了视频致辞,他回顾了葛维汉先生与三星堆遗址的深厚渊源,并对此次会议的举办表示祝贺。
在开幕式的主旨演讲环节,四川大学杰出教授霍巍发表了题为“三星堆早期发掘与中国早期考古学”的演讲,他详细介绍了三星堆遗址的早期发掘历程,并阐述了中国早期考古学的发展历程。随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工作站站长冉宏林发表了题为“‘大遗址考古’理念下的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及主要收获”的演讲,展示三星堆遗址最近考古的重大收获。
此外,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查尔斯·海厄姆教授发表了题为“三星堆、四川和东南亚”的演讲,他从国际视野出发,探讨了三星堆遗址与东南亚地区考古学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朱凤瀚则发表了题为“三星堆器物坑的性质及相关问题”的演讲,他对三星堆遗址中的器物坑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见解。
据悉,两天时间中,将有来自中国、美国、法国、新西兰、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的22位学者围绕三星堆技术、艺术、资源等一系列话题展开深入的分享和讨论。
开幕式中还举行了《三星堆考古九十年》新书发布仪式。该文集共分上下两册,由甘霖教授担任总主编。上册由霍巍教授主编,对1934年三星堆科学发掘所获考古资料进行了全面整理。下册由彭邦本教授主编,是对三星堆考古与巴蜀古史研究代表性论述的精心选编。
此次会议的举办,不仅系统梳理了以往三星堆研究的成果,还在国际视野下探寻了三星堆研究的新方向,对推动三星堆遗址的进一步研究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三星堆遗址所在地的四川,此次会议不仅展示了其在考古研究领域的深厚底蕴,也为三星堆遗址的未来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来源 :学习强国 编辑 :木子
编者按:本文在学习强国《三星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启幕:九十年考古历程,全球智慧共探新未来》一文基础上做了部分修订,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