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黄仔 | 撰稿: 雨山 | 责编: 雨山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商务合作敬请联系:shangwu@aksorvice.com
如果你像我一样追星和关注娱乐八卦,你会发现,无论是三次元的明星爱豆,还是二次元的游戏动画,都能见到一个群体的身影。
她们自称「梦女」,正在谈一场幻想中的恋爱。虽然两个人相隔很远或者属于不同的次元,她们仍然能感受到类似爱情的甜蜜和痛苦。
女孩们如何在想象中和遥远的人谈恋爱?今天我们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聊聊:当我做「梦女」时,我在做什么?
「梦女」的爱欲游戏
「梦女」的称呼来自日语里的「夢女子(ゆめじょし)」,日本niconico大百科对这个词的解释是:沉迷于男性角色的女性。
女性会幻想和这个男性建立关系、发生互动,这种关系可以是爱情,也可以是友情、亲情等。比如一些女生会幻想自己是对方的妹妹、同学、邻居等等。
但如今我们在网上看到的「梦女」,大多数指的都是和对方成为恋人。
被幻想的男性可以是现实世界中的爱豆、演员,也可以是动画、游戏、漫画等作品里的角色。
其实除了男性,女性也会成为梦女做梦的对象。现在不仅不限性别,甚至开始不限物种,在网上搜索,你会发现连省份都有梦女,梦女的概念似乎已经泛化为了一种爱恋的表达。
一篇热度很高的陈都灵梦女向作品
▲图片来源:小红书
但在「原教旨主义」梦女的概念里,梦女不仅情感上喜欢对方,还会在脑海中编排和对方发生的故事,有时女生们会把这些想象以文字或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梦女向作品。
虽然都是幻想,但幻想的类型可能千差万别。梦女之间又有梦女、乙女和原女等概念的分别。
拿现在很火的乙女游戏来说,游戏中有一个既定的女主,如果承认女主并且代入自身,就是乙女;如果不承认女主,将自己代入与角色的恋爱中,就是梦女;如果不代入自己,而是创作一个之前没有的角色与对方谈恋爱,自己则像养孩子一样看着他们互动,叫做原女。
具体的分类还有千千万万种,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幻想的方法,这里就不赘述了。
▲图片来源:梦小说同盟
幻想和遥远的人谈恋爱并不新鲜,这是从想象诞生起就有的现象,为什么梦女突然成为了流行?
梦女的特别之处在于幻想的疯狂和排他性。网上展现的许多梦女之爱是一种掺杂着卑微、嫉妒和爱而不得的虐恋,梦女们很喜欢将自己放置在阴湿的角落,以一种献祭的姿态热烈而无望地爱着闪闪发光的对方。
梦女聚集的微博「厕所」
▲图片来源:微博
排他性则是指她们极端厌恶和自己喜好相同的人,一些极端梦女甚至会把同担叫做「小三」。这是信仰爱情的忠贞,也是生怕幻想被打破的防御。
正是因为这些特点,梦女在互联网上的评价两极分化。
一方面,沉迷其中的人坚决捍卫想象的自由,为爱生也为爱死;另一方面,讨厌这种行为的人认为梦女幼稚、不切实际。梦女中部分人表现出的「万物皆可梦」「打小三」等行为也让她们背负「性缘脑」「厌女」的骂名。
反梦女聚集的微博「厕所」
▲图片来源:微博
不理解梦女的人可能会觉得:「你说他是你老公?他都不认识你!」「是假的,这都只是你的想象啊!」
然而,从脑科学和心理学上看,这种感情的产生和感受并不需要真正的相识,女孩们感受到的爱与其他恋爱没有多大差别。
如何在幻想中恋爱
韩国一档节目里邀请过一位脑科学教授,他曾经研究女学生看爱豆照片和看自己男友照片的大脑活动成像。
注意,女生此时已经跟男友在一起六个月,正是热恋的时候,但是最终的成像结果却显示,她看爱豆照片时大脑活跃度更高。
教授开玩笑说结论是:「爱情是不必要的。」
▲图片来源:韩综《家师父一体》
许多研究也证明了亲密关系不用局限于现实世界。
2015年发表在《Psychiatry》上的一篇研究,比较了真实与虚拟状态下的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英国心理学家John Bowlby提出,一开始用来解释婴儿对母亲生物性的依赖、渴望,以及与母亲分离的焦虑,这种模式会延续到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
研究人员招募了125位参与者,让他们在虚拟游戏Second Life中与他人建立关系,然后用依恋安全性测量方法,测试这种依恋的强度和质量。
结果表明,不管是和现实中的人谈恋爱,还是和虚拟的人谈恋爱,这段关系的依恋强度是相同的。
不同的是,虚拟恋爱的依恋程度受沉浸于幻想的能力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人越容易沉迷在幻想中,他的依恋程度越强。
如果对爱豆或虚拟人物产生的情感,和现实中的情感没什么不同,甚至更加热烈,那么,怎么不算在恋爱呢?
沉浸式恋爱互动手游《光与夜之恋》
▲图片来源:Google
而且,梦女和恋爱对象之间的距离,似乎也不是那么遥远。
就拿虚拟恋爱游戏来说,现在的角色互动做得越来越逼真,能跟角色发信息、打电话,能触屏进行互动还能收到即时反馈。
发表在《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上的一篇文章用「拟人化」概括这种情况。由于虚拟角色的互动模式越来越复杂和真实,人们可能会将他们当作真实的人去对待。
这篇研究也通过实验证明了,高度拟人化会让女生们觉得这段关系是非常真实的。因此,她们会与角色进行更多的情感互动,从中获得爱、浪漫和幸福的体验。
沉浸式恋爱互动手游《恋与深空》
▲图片来源:Google
再说说现实的人,就拿爱豆来说,不管是发男友自拍,还是在签售上与粉丝调情,他们主打营造的就是恋爱幻想。
许多爱豆公司甚至还有和粉丝的专属联络工具,像微信一样私人化,双方能看到彼此发的消息,给足了粉丝「恋爱」的底气。
EDP Sciences出版的一篇由中国学者进行的研究将这种关系概括为「准亲密关系」。
以前,研究者们经常用「准社会关系」来描述明星和粉丝的关系。「准社会关系」是心理学家霍顿和沃尔在1956年提出的,它指的是与一个实际接触不到、对方不知道自己存在的人建立起单方面的崇拜和爱恋关系。
准社会关系更多强调粉丝单方面的投射,但是现在,研究者认为这已经不再只是粉丝的「独角戏」。
明星爱豆们比以前给予了更多的反馈和互动,为粉丝创造一种「和爱豆生活在一起的感觉」,使得这种关系感受上更加真实,于是称之为「准亲密关系」。
通过观看爱豆唱歌跳舞、了解他们的故事,粉丝可以将爱豆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与自己交织在一起,在爱豆身上完成心理投射。
韩娱APP「泡泡」,粉丝订阅后可收到艺人的消息
仿佛在和对方进行私人聊天
▲图片来源:Google
研究指出这种幻想可能是一种替代性的满足。比如,青少年时期没有崇拜父母经历的人,可能倾向于用崇拜的方式追星;身为独生子女的Z世代会将爱豆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等等。
因此,梦女的幻想也可能源于孤独和对爱的渴望。而这份孤独,恰好是偶像行业和虚拟恋爱游戏要利用的对象。
梦与现实的分界线
美国作家埃丝特·李用一整本书——《梦女》(Y/N),来描绘梦女的精神世界。
主人公在一场演唱会上与叫Moon的韩国爱豆坠入爱河,为此她开始创作Moon的梦女文,还不惜抛下一切前往首尔寻找Moon。但是,现实的相遇却是幻想破灭的开始。
▲图片来源:豆瓣
这本书的情节最后逐渐走向超现实主义,但是情感上却把梦女在爱和欲望中的挣扎表达得很真实,其中不乏对主人公过度自恋和丢失自我的自嘲。
「我试着假装其他人统统不存在,只有我和Moon,漂浮在虚拟的空间里。可现实是,他根本看不到我。哪怕是在他面前发痴,都是奢望。」
「他在打造音乐和自身吸引力时,明确地利用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比如孤独,比如对无条件之爱的渴望,以此吸食他人的『血』,获得巨大的利益。」
主人公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了解Moon的人,她的爱独一无二,她以为只要他们见面,Moon就会发现他们之间的深度链接,然后和她创造最完美的爱情。
但是,真正见面后,Moon对她说你的爱并不特别,我在其他粉丝那里听过了无数次,我们的未来永远不会有交集。
这是一个让人叹息的结局,人无法永远活在想象之中,当现实降临,做梦的人该如何自处?
左滑查看更多
▲图片来源:微博
其实,许多梦女只是游离在梦与现实的边缘,借幻想的自由释放情感,获得爱与欲的满足,完成与自我的精神游戏。
但是,也不乏一些女孩太过沉迷于幻想,忘了该如何过好现实生活。
她们把无法抽离幻想的状态叫做「梦女病」,许多人说在「梦女病」发作的时候,会感觉痛苦、迷茫,对将她们抽离想象的事和人充满了愤怒和攻击性,甚至有人整晚对着屏幕流泪。这显然已经脱离了用幻想让自己幸福的目的。
▲图片来源:小红书
爱无罪,想象也无罪。但不管我们如何在他人身上投射幻想,面对现实,拥有能接受现实和幻想落差的弹性,以及在现实里建立、维系亲密关系的能力,才能获得真实的幸福。
做梦女就像玩一盘自编自导自演的虚拟情感游戏,但许多人演着演着就忘了自己是编剧和导演,游戏的目的是编织一场让自己快乐的梦。
如果分不清梦和现实,甚至因此变得纠结痛苦迷茫疯狂,那可能需要停一停。
希望你在游戏中找到自我,而不是丢失自我。
早安,我爱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