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守望客家围

时事   2024-09-18 11:43   江西  

9月12日,龙南市杨村镇乌石围维修现场,73岁的钟彦鹏在脚手架之间熟练地穿行,不时跟施工人员打着招呼:

“瓦片的铺设要盖七留三”;

“三合土的原材料尽量选用黄土,它的黏性要好于红土”;

“大门的门闩要做两道才足够结实”

…………

作为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守护客家围屋是钟彦鹏生命中最长情的牵挂。这一牵挂,就是半个世纪。



经钟彦鹏维修过的乌石围。在龙南,钟彦鹏和他的团队维修过十几座围屋。


乌石围二楼,钟彦鹏在窗边深情凝望外面的维修现场。


在赣南大地上,星罗棋布散落着600多座客家围屋。这些始建于明清时期的古老建筑,集家、祠、堡于一体,是中国民居建筑的一朵奇葩,被誉为“东方古城堡”。其中,龙南市现存376座围屋,因保留围屋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风格之全、保存之完好,属全国之最,被称为“中国围屋之乡”,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客家围屋之都”。


历经岁月侵蚀,很多围屋的屋顶已经破败不堪,检修瓦片需要技艺,也考验胆量。


在狭小的维修空间穿行,钟彦鹏身手矫健如履平地。


从岁月深处走来,历经风雨沧桑的客家围屋风采依旧,离不开一颗颗炽热的匠心守护。


长年劳作的手和围屋一样写满沧桑。


钟彦鹏检修木质楼梯。


1951年5月,钟彦鹏出生在龙南市里仁镇上游村。他16岁开始学习传统木工技艺,出师后承接祠堂维修,从此,钟彦鹏就与围屋修缮保护结下了不解之缘。


钟彦鹏检修木门。


钟彦鹏和同伴们交流施工细节。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当地50多名传统工匠加入围屋维修事业。


择一事,终一生。为了提升技艺,钟彦鹏专程前往江苏、福建学习;为了获得最接近原貌的第一手资料,他四处奔波,一边请教专家学者,一边采访原住居民。在长年对围屋保护的研究和修缮中,钟彦鹏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熟练掌握了卯榫、斗拱、夯土墙、河卵石砌筑等传统围屋营造技艺。时光流逝,不知不觉中,钟彦鹏成了当地从事围屋修缮保护最年长的人,成了大家心目中的“老师傅”。


钟彦鹏为围屋检修地板。


2018年5月,钟彦鹏被列入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在他的带领下,50多名传统技艺工人投身围屋维修事业,成为赣南围屋营造技艺传承的重要力量。关西新围、燕翼围、乌石围、西昌围……十几座客家围屋先后留下了他们辛勤劳作的汗水和摸爬滚打的印迹。


钟彦鹏维修围屋遵循古法,传统的墨斗依然是得心应手的工具。


感慨于围屋的厚重历史和先人的深邃智慧,钟彦鹏持守着一份固执理念:围屋只能修旧如旧,尺寸、配方、材料、数据和比例严谨遵循古法。凡是钟彦鹏经手维修的围屋,他都力求恢复原貌;每一次施工,他都按照传统的赣南围屋营造技艺进行。以围屋主体建筑材料三合土为例,需要以上好的石灰、黄泥、沙石为主料,加入精确比例的红糖、蛋清、糯米浆等混合均匀,每天浇水发酵。15天后,将大小均匀的鹅卵石拌入其中,再配以熬制好的桐油,一道完美的三合土材料才算制作完成。选料之严苛,流程之繁琐,工艺之复杂,无不彰显卓绝的匠心与深厚的情怀。


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钟彦鹏在工作中坚持使用传统的墨斗工具。


围屋逐渐老去,相伴一生的钟彦鹏如今也已年届古稀,但他依然为围屋保护事业发光发热、奉献余晖。2019年3月,赣州市第一次以地方立法的形式通过了《赣南客家围屋保护条例》,钟彦鹏更加忙碌了,他辗转奔波于各围屋之间,拍照存档,指导施工,或向游客讲解围屋的悠久历史和璀璨人文,或开展公益讲座宣传客家围屋的保护与传承……与此同时,“江西省乡村工匠名师”“江西好人”“赣州好人”等一项项荣誉纷至沓来。钟彦鹏知道,传承文脉,沉淀历史,留住乡愁,这才是他一生的守望。


退休之后,钟彦鹏依然在一座座围屋之间奔走、勘察,他要为后代留住这份乡愁。



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记者胡怀军 特约记者李林烜 通讯员赖胜烽 文/图

编辑:刘航 编校:李曦

值班主任:明心武 刘芬

编审:傅志群

客家新闻网
情聚赣南,客观天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