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班36人22人不参加研学,老师质疑家长价值观,被怼:想钱想疯了

文摘   2024-11-22 20:50   江苏  

一场“258元的动物园研学”风波,简直就是今年秋天最火的教育闹剧。

杭州某学校安排了一次研学活动,要带孩子们去野生动物园,收费258元。听着不算多,对吧?但问题来了:全班36个孩子,22个没报名!

老师坐不住了,直接在家长群里发飙,质疑家长的价值观,“就这?这么好的机会都不抓住,看来你们是真的不关心孩子的集体活动吧?”这话一出,家长们可不干了,纷纷表示:“去个动物园就258元?你想钱想疯了吧!”

258元?这价钱有点离谱

首先,咱们先看看这258块钱到底贵不贵。家长们的质疑不是没有道理,毕竟同样是去动物园,儿童票才140元,怎么到了学校这儿就涨价了呢?难道这动物园里还提供五星级自助餐和豪华接送服务?不然怎么解释这近乎翻倍的收费?

家长们的反应也不是无理取闹。你想想,22个孩子不参加,说明家长们真不是随便找借口。有人说,孩子已经去过动物园好几次了,没必要再去一趟。还有人怀疑,这258元里是不是有“猫腻”?是不是老师从中拿了回扣?这些问题看似激烈,但在家长眼里,这些疑问一点都不过分。毕竟,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老师的“道德绑架”:你们的价值观有问题    

但这事儿最出戏的地方,还得数老师那番“价值观有问题”的言论。说实话,家长不让孩子参加一次研学,怎么就成了价值观的问题了?班主任一开口就是“集体活动可以培养组织性和纪律性,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这话听着没错,但问题是,家长们也不是反对集体活动啊!他们反对的,是这次“贵得离谱”的活动,还有那种“明明是自愿,却搞得像必须参加一样”的潜规则。

再者,“孩子不合群”这顶帽子扣得也太随意了吧?一场研学没参加,孩子就不合群了?那是不是以后不参加任何活动的学生,都得被打上“不合群”的标签?老师这番话,不仅显得缺乏逻辑,更像是一种“道德绑架”,让家长们不得不为孩子掏钱。

“自愿原则”成了“强制原则”

这次事件再次戳中了教育系统里的一个老问题——“自愿原则”的虚假性。

学校口口声声说研学是自愿的,可一旦报名人数不够,老师们就开始用各种方式“逼迫”家长买单。什么“孩子不合群”“影响集体荣誉感”之类的台词,听得家长们都麻木了。

说白了,这次事件的核心问题不在于258元贵不贵,而在于学校和老师对“自愿原则”的曲解。

其实,家长们并不是反对孩子参加研学活动。很多家长都知道,这类活动确实能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培养实践能力。但问题是,既然是“自愿”,那就应该尊重家长和孩子的选择,而不是用道德绑架去逼他们参加。    

学校的回应:没解释清楚钱的去向    

事件发酵后,学校很快做出了回应,表示已经对涉事教师进行了批评教育,并取得了家长的理解。

可惜的是,学校虽然态度积极,但回应却不够有诚意。家长们最关心的费用问题,学校只字未提。258元到底包括了什么?为什么比普通票贵了这么多?这些疑问没有得到解答,家长们的质疑自然无法平息。

眼下,学校组织的很多活动都打着“自愿”的旗号,可实际上,家长们心里都清楚:如果不参加,孩子可能会面临老师的冷眼、同学的疏远,甚至会被贴上“不合群”的标签。这种“强制自愿”的现象,不仅让家长们心生反感,也严重损害了学校和老师的形象。

研学活动该何去何从?

不可否认,研学活动对学生成长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能让孩子们走出课堂,接触社会,增长见识。但每个孩子的需求和兴趣都不一样,学校和老师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而不是用各种手段逼迫他们参加。

更重要的是,研学活动的收费应该公开透明,避免家长们产生不必要的怀疑。学校有责任向家长们解释清楚每一分钱的去向,而不是让人觉得这钱花得不明不白。

总之,研学活动的初衷是好的,但在执行过程中,学校和老师必须做到真正的“自愿”,而不是打扰家长的经济平衡和心理底线。否则,这种活动不仅失去了教育意义,还会让家长和学校之间的信任变得越来越脆弱。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孩子不去一次研学,真的就“不合群”了吗?老师们的“自愿原则”还会继续成为道德绑架的工具吗?对此你怎么看?    

玉姐成长读书
爱分享,爱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