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00后入殓师火了。
别的博主评论区互动留言都是“给我吃一口”“借你的手化个妆”,花式夸赞手艺。
到了她这边,变成了:
“汤姐,你能帮我把老板火化了吗?找你入殓,能打折吗?”
谈入殓而色变,现如今却好像变得“普通”了起来。
很多人对这一职业的初步印象,来自日本电影《入殓师》。通过一个个“告别”的故事,让我们走进了入殓师这一与“人生最后阶段”紧密相连的职业。因为无法做到时时刻刻积极向上笑脸迎人,大学时汤汤就选择了这个“冷门”专业。不敢说真话,亲戚们问起,都是用“学美术、学设计、学销售”等来搪塞。细细想来,她也确实在学习十八般武艺,只不过用途不常规。她学习书法是为了写挽联,学习风景速写是为了画墓地演示图、设计墓碑,以及销售是殡葬服务营销。毕竟日后为主人家抬棺、捧骨灰盒时,万一给别人抬掉了,都是要命的事情。殡葬是一个需要“身兼多职”“样样都会”的行业,化妆、主持、插花,甚至是摆席时缺人手,你也得帮忙。比起半路出家从0开始没有过系统学习过的同事们,她显然更得心应手一些。入殓师这个职业,对她而言跟大家一样,不过是“普通的工作”“普通的谋生手段”。比如逛街看到漂亮的花,想到的是能不能用在葬礼上,看到化妆品会想着给逝者用行不行。在工作中会看到人生百态,也会在帮助逝者收敛遗容后,获得其家人的感激。有很多网友因为她的短视频分享,开始对入殓师这份职业感兴趣。但她说这份职业,如果共情能力太强,其实反而并不适合。也能够理解,过多的情绪,不仅可能影响到工作专业性,更可能会让沉浸其中无法自拔的人,受到创伤。最好的状态是将它当成三百六十行其中一行,不妖魔化,也不神化。通过短视频,与更多人分享相关知识,何尝不是另一种与“职业”的和解?当汤汤用调侃的方式与粉丝进行“死亡”话题互动时,这种“和解”又在普通人中蔓延了开来。有人因为经历亲人离别,看到“不专业”的殡葬团队将葬礼搞得乌烟瘴气,而选择从事这个职业。
有人因为送别敬爱的老师时,发现爱美的她,人生最后一段旅程脸上的淤青竟未被遮住,从而萌发进入这个行业的念头。有人因为正好招聘,正好他没有工作,机缘巧合16岁就进入这个行业。
无一例外的,他们或多或少都从前辈那听闻过不成文的行业潜规则:“不主动说自己的职业;不跟别人握手;不参加婚礼;不抱刚出生的婴儿……”法医、入殓师、殡葬相关从业者……这些与“死亡”打交道的人,一直以来都“不受欢迎”。人们忌讳“死亡”,也本能的想要避讳一切与死亡相关联的事物。
也导致,这一行一直以来都似蒙着一层神秘色彩,充斥着各种传闻。真正的殡葬业,也跟其他行业一样,薪资会有浮动,会跟地域挂钩,一些小城市根本没那么高。
也跟其他行业一样,想要往上,需要学习很多相关知识精进业务能力。实际上,对于从业者而言,这不过是一份工作,跟厨师、司机、白领都是一样的。
只不过比起其他人,更容易接触到人生百态,更能看到世态炎凉。打交道的也不是仅仅是逝者,也会需要面对家属的情绪万端和各种要求。认真的探讨着“死了么”APP应该具备的功能,研究“第二碑半价”的可行性;对从事相关行业的人,也只有单纯的好奇,没了避讳看法。提起“生命最后时刻”的到来,更是平静无波不太把之当回事儿。本文章来源于网络,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