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师的闽南情缘和书法艺术

政务   2024-10-07 14:54   福建  

弘一大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农历九月二十日出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18年农历七月十三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1942年农历九月初四日圆寂于福建泉州。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

泉州开元寺弘一大师纪念馆

弘一大师像

弘一大师与闽南的不解情缘

在弘一大师出家至圆寂的24年间,有14年的时间是在闽南度过的。大师曾经挂锡于厦门、南安、泉州、晋江、同安、惠安、永春、漳州等地的寺院、斋堂,足迹踏遍了闽南的山山水水。每到一处,大师弘律、讲经、著述,因此在这14年里,他与闽南结下了不解情缘,为闽南宗教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弘扬佛学文化,传播“念佛救国”思想。在闽南的14年时间里,弘一大师潜心整理佛教典籍,注释佛典精华,撰写修持心法和修持感受,共计有二十部,为闽南佛教留下许多宝贵的资料,更为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另外在闽南的这段时间里,大师先后讲经数十部,弘法近百次,将自己积累的心得体会,传授给闽南的诸多道侣。大师每日不忘念佛,同时又随时缘事缘物,明心见性,不忘国家又随时准备舍身殉教。在抗日战争期间,大师曾书写很多“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条幅赠送泉州各寺及来求墨宝者,把“念佛救国”这一佛学思想,广为传播,影响颇为深远。

“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条幅

推动僧伽教育,培养佛教人才。大师在闽南期间,极力推动闽南的僧伽教育发展,培养了大批佛教人才。他曾两次受常惺院长之请,帮助整顿闽南佛学院学风,并现身说法。后来又建议创办佛教养正院,亲自草拟章程和书写院额,并担任训育课程,每周为学僧讲课一小时,勉励学僧惜福、习劳、持戒、自尊。大师还应泉州开元寺住持转物和尚之请,于开元寺创建南山律学苑,前后跟随他学律的有十余人,造就了不少佛教僧材。
整理撰写文献,保护文物古迹。弘一大师于闽南挂锡期间,耳濡目染了闽南的风土人情、传奇掌故,曾撰写大量的文献资料。如:《闽南各地山名寺院名考》《本妙大师传》《法空禅师传》《云洞岩鹤鸣祠记》《重修过化亭记》等,进一步完善了闽南的历史文献,为后人了解闽南宗教、文化提供重要的佐证。大师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也不遗余力,曾号召并募集善款修葺了晚唐著名诗人韩偓的墓园,还多次为闽南诸多名胜留墨。曾为开元寺山门补题朱熹的“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楹联,为温陵养老院题写“过化亭”诸匾等。

泉州清源山弘一大师石雕坐像

关爱后学晚辈,坚持以文化人。弘一大师是一个集艺术、宗教于一身的“绝代高僧”,入闽后,他虽然一再自谦“诸艺俱废”“一事无成人渐老”,但对于四方慕名来访或求教的后学晚辈,大师都能循循善诱,耐心教育引导,并经常教导他们“先器识而后文艺”“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在大师的教育和影响下,闽南的陈珍珍、陈祥耀等,一生都秉承大师的教导,做到修身重于修艺,修艺赖于修身,分别于佛学、诗文、书画等领域中取得卓越的成就,成为当下八闽文艺界的佼佼者。

弘一大师的书法艺术

在中国近代艺坛,弘一大师应算是最全面的人才了。他在诗词、音乐、绘画、书法、篆刻以及戏剧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尤以书法艺术最为卓越,成为近现代中国书法史上的代表人物。以1918年出家为分水岭,弘一大师的书法大致分为两大阶段,出家之前的李叔同书法,统称为“俗书”,出家后的弘一书法,统称为“僧书”,而大师晚年独具禅意的书法被誉为“弘一体”。
李叔同自幼饱读诗书,兼习书法篆刻,青年时期曾师从赵幼梅、尹范孙、王仁安、唐静岩等天津老一辈名儒,向他们学习书法、诗文、篆刻。李叔同的书法学习初从篆书《说文解字》《石鼓文》入手,打下了古文字的基本功。后来专注于《峄山刻石》和清代邓石如的篆书,隶书偶习汉隶,并深受前辈书家杨见山的影响,大字楷书受北朝碑板的影响,小字楷书则受明清文征明、刘墉的影响,行书则主要取法苏东坡和黄山谷。因而其出家前的篆书笔力健劲,气势沉着;隶书方圆兼用,方笔棱峭,圆笔轻细;楷书线条粗重方硬,结体茂密开张;行书结体宽扁,用笔开张。总体上可以说是融会古今,方圆兼用。

临魏灵藏造像(早年)

在李叔同出家之前,其书法追求雄放渾厚,富有质感。这与当时碑学大倡“尚质”的时风不无关联,而本人风格尚未形成,未能脱去古人痕迹也是其中的原委。因此,我们在其出家之前这一时期的诸多遗迹中,可以看到用笔沉稳厚实,结体舒展开张,线条凝重饱满,起笔藏锋刻意求工,转折钩挑,方削劲拔,这些都深受北碑的影响。

复归于婴儿(1900年前后)

李叔同出家后,就成了弘一大师,一个虔诚的律宗苦行僧,一个德高望重的佛界高僧。出家后弘一大师“诸艺俱疏,独书法不废”,他以书法弘扬佛法,不断探索适合弘法的书体,也逐渐使得他的书法隐去锋芒,洗净铅华,变得格外平静、沉稳、恬淡,最终形成了前无古人、名满天下的“弘一法”。在这长达24年的“僧书”的渐变中,先后经历“前僧书”期、探索变法期、“弘一体”初成期、“弘一体”成熟期四个阶段。
“前僧书”期(1918年秋—1923年),这个时期弘一大师的书法尚没有走出过去的影子,除了书写内容多与佛学经典有关外,书写技法上还是延续过去的以北碑为核心的“俗书”路子,但已经能运用《张猛龙碑》碑阴书法和帖学中的圆笔,来减弱北碑方笔的刚猛了。

佛号与莲池大師偈语(1922)
探索变法期(1924—1927),这个时期弘一大师在高僧印光大师“若写经,宜如进士写策,一笔不容苟简,其体必须依正式体”的教导启发下,借鉴魏晋小楷,彻底打破北碑风气,初步形成自己的楷书新风格,从此,弘一大师也就基本不再书写草书,即使行草书也只是在书札中使用,在书经及弘法的书法中基本是以楷书和行楷为主。

佛号与慈照宗主法语

“弘一体”形成期(1928—1932),这一时期,经过不断变法与探索,早期的“弘一体”终于成形,基本面目逐渐清晰,但在风格和用笔上有时还会有一些摇摆不定,有时碑版刚性犹在,有时行书笔意较强,有时相互还会有些杂糅。

一即文随七言联(1931)

“弘一体”成熟期(1933—1942),这个时期,弘一大师的书法已经褪去烟火气,风格极其老到统一,即使有变化也只是丰腴到疏瘦的渐变。其结体造型狭长瘦挺,点画线条删繁就简,用笔锋藏、神敛、气舒,笔笔中锋,只转不折,全无锋芒,字距拉得很开,留白很多,以虚灵取胜,章法布局空灵自然,以平淡天真为旨,淡到极点,简到极点,有空明澄澈之境界,但在看似极简的笔画里,却有着极为广阔而丰富的想象空间。

闽南佛法四言联(1940)

总之,从弘一大师出家后这一时期留下的众多书法墨迹来看,大师是将全部精神集于心中,然后运之于腕,贯之于笔,传之于纸,其书法的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是伴随着其思想意识的转变而改变的,充满来自内心深处的纯洁和静谧气息,看似平淡之极,但其内在的艺术语言却是丰富之极。大师是以出世的心境来书写佛教的经典内容并使佛学、艺术达到极高层次的圆融和极高的境界,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超然脱俗的清淡和宁静的艺术境界,获得极高的艺术享受。

弘一大师“悲欣交集”绝笔书(1942年)

热点推荐

● 调好闹钟!明早九点准时开抢第二批购书券!

● 人民日报点赞:“老泉州”有了新传承!

● 中新网记者探访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新展:沉浸式体验“两岸同源”

● 国庆不停工!用奋斗向祖国献礼 重点项目建设奏响“奋进曲”


来源:西海岸文学平台
作者:彭新国

编辑:翁欣桐

二审:吴丹丹
三审:吴泽华


点亮

转发告诉更多人
↓↓↓↓

泉州发布
“泉州发布”是泉州市委、市政府的权威信息发布平台,同时也是便民服务平台,党委政府与网民的互动平台,由市委宣传部主管,泉州晚报社和泉州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感恩遇见,感谢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