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画布:给一位INFP寻路者的信

文摘   2024-11-08 20:25   浙江  

第一章 天才的画布

作者:达克·瓦瓦(Dak Vava)

很多 INFP 小伙伴的兴趣是非常多元的。
好奇心十足,探索领域宽广。
不会把视野只局限在一个狭小的专业里。
之前我的INFP观察样本里只有自己,不敢轻易得出结论。
社群成立以后,陆续来了不少兴趣广泛,多领域精通的伙伴。
其中有一些在个人发展和物质回报上并没有获得与之相匹配的优势。
反而因为选择太多不能定心在一门而困扰。
我也有过很多年这种困惑。
因此我启动了继《内驱创作货币化》之后的新探索。

为了方便理解,本文中把这些小伙伴统称为“多元探索者”或类似表达。
以下是两个描述此类小伙伴的常见表达。

 多重潜力者和文艺复兴人是两个概念,用于描述那些在多个领域具有才能和兴趣的人。

1. 多重潜力者(Multipotentialite):
- 多重潜力者是指那些对许多不同领域感兴趣并且具备多种技能的人。
- 他们往往不局限于单一的职业道路,而是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和挑战。
- 这种类型的人通常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学习新东西,
- 并能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 多重潜力者可能会在职业生涯中频繁转换工作或角色,以满足他们对多样化体验的渴望。

2. 文艺复兴人(Renaissance Person):
- 文艺复兴人,也称为“博学者”或“通才”,是指那些在多个学科或艺术领域均有深厚造诣的人。
- 这个概念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当时许多杰出人物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都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 文艺复兴人通常具备广泛的知识基础和跨学科的视野,
- 他们能够从不同学科中汲取灵感,以创造出独特而富有影响力的作品。
- 这种类型的人强调全面发展,追求个人能力和品格的全方位提升。

内驱创作货币化(创作者经济视角)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发展范式,能帮我们解决两大难题:

1.主客体统一的问题。
-做自己热爱的事、以符合内在价值观的方式行事。
-自在开心并且在外在客体世界收获足够的物质回报。

2.清晰的发展路径和变现哲学。
-指数级的增长方式。
-灵活可拓展的行动指南。
-一人公司有了实现数百万甚至更高收入的可能性。

但是对于跨界发展的多元探索小伙伴来说仍然在一些空白之处。

传统的线性发展思维,传统的教育方式和职业路径,完全没有考虑到人的天然属性是充满好奇心的。
如果我们回到自己的本真状态,我们不会需要再考虑“我需要通过在这一门专业领域建立竞争优势才能更好的生存”,而是完全追随自己的好奇心去探索。
这种追随内在好奇心而进行的探索,必然会涵盖多个领域。

内驱创作货币化的思路已经能解决多元探索者的发展路径问题:
我们只需要追随自己的内在热爱去探索,并把真个过程完全呈现出来,Show Your Work,真诚的分享自己的整个过程和每个阶段取得的成果,总结、提炼,让更多的人能够从你的成功和失败里都吸收到经验。

这种对自己,对个人的产品化,这个逻辑下。
我们可以用探索的过程获得回报,而不是只有拿到结果才能获得回报。
整个闭环逻辑就已经跑通。
而且因为我们在持续分享自己的探索过程,以这种方式创造价值、构建自己的影响力。
一旦我们拿到结果,这些影响力就会进一步放大我们的结果。
十倍、甚至百倍。

只需要开始行动。
只需要大胆的坦露自己、呈现真实的自己。
只需要去真切的向外界和自己同频的人展示自己的每一步的探索。
只需要开始行动。
但是对一些在多元探索的小伙伴来说。
问题还是会出在这里。
从意愿到行动之间往往还有一个巨大的鸿沟。

在我所钟爱的认知和行为科学领域中,有一个让无数研究者想要攻克的难题。
叫intention-behaivor gap,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意愿-行动鸿沟。

克服这个鸿沟,对于认知和科学研究者,以及普通人的意义就在于。
能将知识转化成行动,才能给每个人的人生带来真正的改变。

————BillionWrites顶级创作者社群 高频短腿小野牛|公众号“野牛的行为脚手架”

需要开始行动。
需要坚定而清晰的开始行动。
需要在前进的路上不再游疑,需要不再进入来回摆荡的模式。

我们传统的教育和发展观念,给我们的思维增加了太多束缚。
让我们认为如果不专注一门就很难取得成绩。
行动之前要打破这层束缚。
有些小伙伴能以无条件的信,无论如何,直接行动。
有些小伙伴还是需要先有清晰的视野,先在头脑和思维里确认,然后才有坚定的行动。

《最小阻力之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用张力来终结摆荡模式的方案。
用你的愿景创造结构化张力。

对我来说,理解到此处,生命关键问题已经清晰了 90%。
已经迈出过坚定行动的这一步。
选择过一脚踏入黑暗,在困顿中挣扎。
直到看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愿景清晰的那一天,所有的一切都已经清晰明了。
之前一直以为生活的终极解决方案是“开悟”,是“活在当下”。
或许对很多人来说没错。
这些方案对我来说却没有行得通。

愿景清晰的那一刻,我才看到自己的道路。
我人生的所有经验,开始自动编织成一张拼图,不仅让我看清了过去,也看清了未来。
看清楚了这些是我想玩的游戏,从此可以再也没有犹豫的前行。
我对所有事情都有了可以主动选择在意或不在意的权利。
没有什么事情会真的再对我造成困扰。
于是,我彻底自由了。

同理。
这道题对有些人来说解法已经简单。
直接行动。
以毫不游疑的清晰意志直接行动。
但对很同时探索多领域的小伙伴来说。
可能依然是难题。
如果还没有经历过直接跃入黑暗的体验。
没有见证一整夜美丽的雷暴。
如果那道闪电,还没有直接击中。
没有面对着大自然的壮丽,发自心肺的嘶吼过 “Isn't that BEAUTIFUL?!"

没有经历过这些时刻,看不到自己的本心,就很难有清晰坚定而且真实的愿景。
而愿景,哪怕再宏大,如果不是完全出于自己真心,就不会有真正的力量。
更不会给自己创造出来一个能粉碎所有摆荡状态的张力。

怎么办?

依然有解。
只是需要暂时用头脑看得更清楚。
用头脑看清楚之后,带来的信任和安全感,能进一步向内在深入。
然后更加看清楚自己的心。

每个人选择的游戏难度不同,开场模式不同。
有些人直接看清剧本、有些人跌跌撞撞。
但人生不是线性游戏,先后的比较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只需要持续的了解自己。
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同样的,我也依然需要用头脑看更清楚。
即使愿景清晰,仍然需要照顾头脑的安全感。
我的生命关键问题还有 10%的清晰度需要完成。
我需要清楚地理解真正适合我们的发展方式及内在机制。
需要探究如何在同时探索多个甚至毫不相关的领域时。
仍然极其清晰的知道自己是在不断前进。

当我们同时以最广阔的视角、最高的清晰度前进的时候。
没有障碍再能对我们造成真正的影响。

为了寻求这种清晰度,我深入探索了多重潜力者、文艺复兴人和通才的相关理论。
我阅读了艾米莉·沃普尼克的《拒绝选择》,它让我意识到多元兴趣不是一种缺陷,而是一种独特的天赋。
巴巴拉·舍ер的《拥抱你的多元潜能》则为我提供了实际的策略,如何在多个领域中游刃有余。
罗伯特·特威格的《新文艺复兴时代》启发我思考如何在这个专业化的时代重新拥抱全面发展的理念。

【多重潜力者和文艺复兴人书单】

这些书籍和理论为我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实用的指导。
它们帮助我接纳了自己的多元性,也给了我一些具体的方法去管理和发展多个兴趣领域。
虽然这些洞见极具价值,我仍然感觉缺少了什么。
这些理论肯定了多元探索的价值,但似乎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将多元兴趣视为需要"管理"或"平衡"的挑战。

我想要的是一种更本质的理解,能够完全释放多元潜力的思维方式。
我想要的不仅仅是如何在多个领域中取得成功。
而是如何让这些领域真正融合,创造出独特的、前所未有的价值。

我陷入这种思考期间,前几天下楼散步时一个想法闪现:也许问题不在于如何更好地"管理"多元兴趣,而在于我们看待这个问题的思维方式本身。

《思考如何思考》书

也许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一种能够本质上改变我们如何看待多元性的思维。

即使我们理解了创作者经济的逻辑,即使明白了愿景的重要性。
仍然可能在多领域的跨界探索中感到迷茫或不时有“自己不够专注”、“自己是不是只喜欢玩”的负罪感。
这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模式仍然受到传统线性发展观念的限制。
要真正释放INFP在多领域探索中的潜力,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更根本的思维转变。

这种转变,就是从线性、非此即彼的思维,转向量子的跃迁思维。

 量子思维其实是在强调一种更灵活和多维度的思考方式,而不是字面上的科学术语。
为了让这个概念更直观,可以用“非线性思维”或“多元思考”来表达。
这种思维方式鼓励人们跳出传统的框架,考虑问题时不局限于单一的答案。
而是开放地接受各种可能性,并寻找不同路径之间的联系。

在信中使用“量子思维”可能会导致误解,因为“量子”一词通常与科学和物理学中的具体术语相关联,例如量子力学。
这可能让人联想到复杂的科学概念,而不是你想传达的那种灵活、多维度的思考方式。
因此,读者可能会因为词汇本身的科学性而误解你的意图。

选择继续使用“量子思维”这个词组,可能是因为它具有一种吸引人的、前卫的感觉。
这个词组可以暗示一种打破常规和挑战传统思维模式的创新性,这对于INFP这样的个性而言,可能特别有吸引力。
INFP寻路者通常追求深层次的理解和独特的视角。
因此,“量子思维”可以象征着他们对世界多元化和复杂性的开放态度。

同时,“量子思维”也可能传达出一种与众不同的信息。
即强调在解决问题时超越线性逻辑的方法。
这适合鼓励这些寻路者探索各种潜在路径并接受不确定性的旅程。
虽然“非线性思维”或“多元思考”是更明确直观的表达。
但“量子思维”的使用为讨论添加了一层深刻的色彩,使其更具吸引力和启发性。

当我们开始用量子思维来看待自己的多元兴趣和发展路径时,一切都会发生改变。
在量子世界里,会发生什么,取决于我们相信什么。
观察结果是什么,取决于我们想观察到什么。

当我们切换思维从线性视角转变位量子思维时。
对于充满好奇心,想探索多个领域,且有能力理解不同领域的我们来说。
生命体验就笨拙的画那些连不上的线条。
变成了编制一张美丽的画布。

在线性思维中,我们的多元探索就像在画一些怎么也连不到一起的线条。
我们努力想把这些线连起来,却总是感到困惑和挫败,好像怎么画都不对。

但当我们用量子思维来看,这幅图画突然就有了意义。
我们不再是在画线条,而是在编织一张美丽的画布。
每一次对新事物的好奇,每一个看似不相关的兴趣,都成为了这张画布上独特而重要的一部分。

这个视角下,我们对很多东西感兴趣不再是需要被"管理"或"平衡"的问题。
而是创造独特价值的源泉。
每探索一个新领域,就像给这张画布添加了新的颜色和纹理,让它变得更丰富且与众不同。

我们会开始发现,那些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兴趣之间,其实存在着奇妙的联系。
就像量子世界里的粒子纠缠一样,我们在一个领域的探索可能会神奇地影响和启发另一个看似完全不同的领域。

这种新的思维框架能让我们的生命体验从单调的直线变成多彩的可以肆意涂抹的画卷(Your Life Canvas)。
我们不再是在一条预设的道路上艰难前行,而是在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空间中自由探索。
每一次尝试新东西都不再是"走错路",而是在这幅宏大的画布上绘制出新的、独特的图案。

在这个新的视角下,我们的多元性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们有能力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联系,有能力在不同领域之间架起桥梁,有能力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想法。

我们的人生不再是试图画出一条完美的直线,而是在编织一幅独一无二的、活生生的艺术品
每一天,每一次探索,都在为这幅画布增添新的色彩和深度。

介绍这个新的思维框架之前。我们先一起读小南的来信。

第二章 小南的来信

作者:朱照南

朱照南,管理学博士,现为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RGK公益与社区服务中心研究员(Research Scientist),公益行业评估支持平台研究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公益慈善、非营利组织管理、公益组织和项目评估。自2023年开始学习中医,目前就读于美国Texas Health and Science University的MACHM program(中医硕士项目)。著有《影响力投资 2.0 》一书。

备注:以上内容为作者补充。小南很谦逊,没有介绍自己的身份和成绩,这些是我自己在网上找来的资料做补充。

给 Vava 的信

2024.09.10

Hi Vava,

这封信在心里酝酿了好几天了。自从看到你发布文章要开展这个书信咨询的业务,我第一时间就被触动了。因为类似的想法可能在我的意识里已经存在过很久,而你把它清晰的呈现出来了。

其实在关注你的几个月里,我一直有这样的感觉,就是觉得你总是能够把我思想意识里的很多想法清晰的表达出来,然后又触动我。谢谢你的存在,让我有这样熟悉又温暖的感觉。

回到正题,关于写作或者说“内驱创作货币化”这个话题,我想跟你聊聊我的困惑与瓶颈,希望得到你的启发。

我的微信公众号的名字叫做“Nan 的炼心坊”,这个名字的含义就是作为一个我自己通过写作来修心、炼心的地方。最开始账号发布的是我的专业领域的学术文章,主要与公益评估相关。后来我自己学习中医,发布了几篇与中医相关的文章,我写的中医文章不是进入中医的专业诊疗技术层面,而是希望能够关注中医文化、中医思维、中医对当代人的精神困境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中医思维如何应用到社会领域。这个其实也是我自己这些年从公益评估到科学哲学、再到复杂系统、玄学灵性、再到中医这样一个探索脉络。

一直以来,我最大的困惑是,我时常为自己的三分钟热情而苦恼。因为在传统认知中,似乎有一种假设:只有终其一生深入钻研某一个领域,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才是正确的人生路径。然而,我的大脑却不受控制地、被各种各样好玩的、奇奇怪怪的领域和话题所吸引。从国际关系到公益慈善,从飞碟探索到玄学命理,从复杂系统到中医针灸,从心理治疗到内观禅修,从太极气功到萨满占星,从政治学到社会学,从管理学到人类学,从教育学到神秘学,这些年已经数不清掉进了多少兔子洞。我的大脑似乎在被一个动力推动着,去探索心灵、个体、组织、社会、国家、世界、宇宙的复杂性和神秘性。我这个三分钟热情的大脑,浮光掠影地看过这么多五彩斑斓的知识领域,却又不愿意将自己沉浸到任何一个框架之中。自由探索的喜悦和无法安顿的焦虑,两种能量交织在我的精神世界。在没有清晰地认识到我的大脑特性之前,焦虑和自我批评总是占上风。我总会反思是不是又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去乱逛,不能聚焦于结果和目标,时常批评自己发散过度,离题太远。我时常充满挫败感,因为很努力,却看不到成果;因为学了很多,却发现不懂的更多。

我是一个学者,然而学术体系内的生存方式让我逐渐失去了兴趣。一方面过于内卷的学术竞争体系太消耗青年学者的学术热情,为了生存而发文章已经成为大多数学界新人的无奈选择。另一方面,当前的学术体系分工日益精细化,研究领域极致细分,很多学者终期一生可能只是在一个狭小的问题上雕花,而失去了对真正重要的时代议题的关怀与回应。我看到太多学术界的人在这种限制性的体制内挣扎求生,既无法享受做一个普通人的世俗快乐,又不能真正以学术为志业,去开展真正有意义的、创造性的学术研究。我没有能力适应这样的学术体制,也不想过这样的生活。

虽然不喜欢现在的学术体制,但是我依然热爱思考和研究。我一直在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核心议题,人的改变是如何发生的?如何帮助个体从困境中走出来?如何疗愈个体与社会?为此,我进入到公益慈善领域,看到了很多社会创新的行动者在推动社会议题的解决,教育不公平、贫穷、社区发展、环境保护,我非常尊敬和钦佩这些行动者做出的贡献。从研究与评估的视角,我看到了这些好项目底层的模式,其根本在于帮助困境中的个体或社区找到自身的价值基点,并提供支持性环境与路径帮助其实现价值。在理解这些项目模式的过程中,我接触了大量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我越来越意识到,任何一个微小的改变都是系统的改变,不论是个体问题还是社会议题,最终都是在系统层面进行理解和解决。

我也深刻地意识到人生的意义不是设计和构建出来的,而是在一个复杂系统中不断地适应和生长出来的。当放弃计划性思维,接纳和拥抱体验性、涌现性思维,突然觉得人生无比的开阔。如果不做学术,我还可以探索和体验怎样的人生?

就在这个迷茫的阶段,我看到了你发布的“BillionWrite顶级创作者” 社群的招募。我应该几乎是第一时间加入的社群。你发出的信号再次击中了我潜意识深处的渴望。我应该做一个创作者。

虽然这个身份定位给了我更多坚定的力量,但是,依然我的内在还是有很多冲突。

第一,我放不下一个学者对写作专业性和严谨性的要求。当看到群里面大家坚持每日输出,自由书写,我既渴望拥有这样畅快书写的感受,又时常怀疑这些文字发出去的意义和价值。作为自我探索可能是不错的方式,可是这样文字与严谨、实证的学术科研文章相比,似乎少了很多真正的社会价值。我过不了自己的内在审查这一关。所以,这里可能涉及到两种不同的写作路径的冲突,我还无法整合好自己内在这两个方面。我可能内心一方面还是渴求获得专业学术领域同行的认可,另一方面,又觉得就这样自由挥洒,去吸引同频的大众。再往深处挖,我可能还是对于那些吸引眼球和流量的内容有抵触心理,我放不下自己作为一个学者的骄傲或者是偏见。

第二,我找不到让自己的写作货币化的路径。虽然看到大家有很多实操的方法和工具分享,但是我在内心深处可能还是不相信自己可以直接通过写作去获得收入,更底层的可能还是对于自己价值的不自信。我看不到一个清晰的可以变现的路径,或者说内心还是抵触赚钱这个议题。我只想享受自由探索和思考这部分最简单最纯粹的美好,却不愿意付出心力去打造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一切商业化相关的东西对我来说都是费力的。我知道这样不是长久之计,我必须找到一个能够真正将自己解放出来的、获得稳定资金支持的路径,这样才能更加自由的去探索和成长。可是,就是困在了不能有效行动这个环节。

第三,关于写作的主题,我内在最底层的动力是希望将所有的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整合到一个框架体系下面,但是当下又无法很好的整合。我知道如果让某个概念深入人心,就要变换各种角度去写,去击穿它,可是写着写着似乎内心就失去了兴趣,或者又被新的话题吸引。我总是想找到一个最底层的东西,让它来牵引着我去书写,似乎这样才是最有价值的,所有的文字最终才能连起来,成为心里那本书。然而目前我似乎心里有很多本书,但是每一本都没有那么坚定,那么有力量。我是应该继续去寻找那个最底层的力量,还是一边写一边探索,让那个主题自然的涌现出来?

我目前最核心的困惑就是这些方面,希望听听你的建议。

再次感谢你组织的这个社群,能够感受到你是一个非常温暖有爱的人,真诚的回应和分享,愿意为他人做嫁衣,愿意让每个人被看见,每一个细小的举动其实都流露着细腻温柔,随未曾谋面,却似老友般熟悉默契,这种感觉很神奇。

小南

补充:小南的自我介绍(dakvava要求写的,鼓励展示自己)

你好,我是小南,一个人类图显示者,在INFP和INFJ之间摇摆的探索者。
从农村女孩到大学教师,从专业学者到中医学徒,从公益研究到灵性探索,我的人生是一场不断展开的冒险。

一股力量推动我不断跨越边界:学科的,地域的,科学与灵性的。
我探索身体、心灵、组织和社会的本质,在理想与现实、理性与直觉间游走穿梭。

十年公益生涯,我目睹太多理想主义者的热忱与挣扎。
这让我追问:真正的社会变革从何而来?
答案浮现:改变的种子藏在每个人心中。

我能预见未来,洞察趋势,却长期压抑这种能力。
未被表达的能量在体内积聚,如火山蓄势待发。

现在,我明白了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创作者。连接内在智慧,用文字表达洞见,疗愈自己,用文字描绘愿景,显化未来;这是个人也是普世的旅程,我期待在此过程中,为世界带来微小而珍贵的改变。欢迎来到我的世界“Nan的炼心坊”。

第三章 回信历程(上)

作者:达克·瓦瓦(Dak Vava)
标题 :INFP,找回你造物主的意识

2024-10-04
AI 用着太舒服了 很多天没有手动打字了
大概有二十天了吧
这种一直不停打字一直不停书写的感觉
我已经记不清楚是什么样的体验了
记得之前每天打字用 Mac 键盘
打字太多的时候手腕已经开始有点疼了
这个键盘对我来说有一点点小
键盘的手感其实很舒服了
不过还是远远比不上以前打游戏时候用的一百多块钱的三星 DT35
后来买过一些机械键盘比 DT35 贵了很多但手感依然比不上
我在想是不是应该在入手一款机械键盘配合 Mac 来打字
我此刻正在测试我会连续打字多久不需要使用这个触控板
如果打字过程中不需要使用触控盘的话我是需要换上一个机械键盘的
这个键盘在我打字速度足够快的时候是有阻滞感的
我需要一个能让我手指飞的更快的键盘
这种轻微的阻滞感在开始运作起来的时候会非常的明显
我不喜欢用 kortex 不喜欢用 notion 打字的感觉
就是因为有一点点点轻微的延迟
用 obsidian 的时候完全不存在这个问题
我太敏感了对这些很细微的感知差异
可是很多时候对于很多事情我又是完全完全不在意的
我感受不到很多细节
可是在自己在意的地方感受到的细节极其敏锐

这样的书写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的思维不停的会考虑我们做的事情是不是有意义
是不是有用
我喜欢夕阳的一篇博客
有用的树活不久的
无用的树才能活得长久
无用之用才是大用
这个啰里八嗦的书写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当我试图寻找意义
当我试图让自己变得有价值的时候我其实就失去了对自己本质的尊重,我试着打出来一个长句子,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打出来一个长句子过,啊天呐打出来了。
对了我还记得,只管这样写只管这样打字,每次这样打字,这样随意写啊写不给自己的思维增加任何的舒服,让所有的字都直接从键盘上流出的时候,写下来的东西读起来就会有一种很奇妙的快感,我从来说不出那是什么,这种流动的感觉用 AI 写的文字是完全不会有的。
很奇妙的感觉,这些话语是毫无逻辑的,可是它真的很符合我们大脑里更深一层的运作规律。于是我们读起来的这种轻微的跟嗑了点药一样的快感就产生了
我想要写什么呢,此刻是凌晨四点二十七。
有点犯困了,我并没有打算坐在这里开始写字,只是想对比一下 kortex 和 obsidian 打字的感觉,kortex 打字让我没有这种快感,一开始用 Obsidian 打字就又停不下来了。
我去睡觉吧我并没有什么想写的此刻。
最近最需要写的是给小南的回信,9 月 10 号的来信到现在我还没有写出来回信。
已经马上整整一个月了。
不知道其他的来信会是什么样子,也会是这么难以探讨的问题吗?
其实有无数种思路回复这封来信,可是我想要的是接收到那个“就是这样”“准没错了”这种感觉,这种感觉不是来自于自己头脑逻辑层面的确认,或许是一种什么东西契合上了的状态。
每当这种情况发生这种感觉来的时候就知道,是真的对了。


2024-10-04
凌晨 4:42,刚刚准备洗脸睡觉,洗脸的时候清醒了,明白为什么小南的这封来信我为什么那么难回复了。
我在配合她演出
我在配合她完成作业。
小时候我们习惯了的作业。
我们想要呈现出自己是个优秀的孩子,想要让老师让家长看到我们在努力看到我们表现的足够好,想要满足他们安全感想要让自己获得认可来感受到爱和安全感而去认真完成的完美作业。
这是一切问题的开端。

我要以自己的方式工作。
这种方式可能才是她真正想要的。
她要的不是头脑层面的安全感,不是对结果的控制,不是把自己“完美”的一面呈现出来。
这些不是她真正想要的。
她想要的或许是一次闭眼纵身跃下悬崖的体验。想要的是跳崖之后一个有更大的“我”依然确保自己安全的体验。她想要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安全感。
而非她头脑以为的习惯的“完美呈现”——这种幻想中的安全感。

“你的资料发我吧,我今天或明天随时有可能把回信写出来发布在公众号上。我认真思考了,没有办法在发表之前让你先看一下;等我们都觉得合适了再对外发布,这不是我工作的方式。
我的工作方式只能选择放手。我在写之前和发布之前还完全不会知道自己会写什么,写完之后我无法在做修改和调整,也无法编辑,只能直接发,这是对我来说唯一可行的方式。
如果要追求安全感要用头脑控制这个过程,我的工作就完全无法进展下去了,所以会一直卡在这里。我刚弄明白这个。”

只能放手,这是唯一的选择。
对于习惯了完美,习惯了安全感的学者来说。
完全不知道我的回信会是什么,完全不知道我会把她的来信以什么方式呈现给所有人。
这或许是最恐怖的事。

但是。
没有其他选择。


2024.10.09 2:22
神圣时刻
又开始继续写了
越来越开心
很开心自己的每一步选择
所有的开心的痛苦的焦虑的抑郁的悲伤的开怀的
到今天一切开花结果 做着自己最喜欢的事 不停的有让人开怀的伙伴 轻松的快乐的不停的有充裕的收入进账 现实世界的体验越来越像是自己在玩最喜欢的游戏
每天抑制不住的快乐
发自心底的快乐
外界所有的一切都呈现出“福流”的状态
这是我以前知道但没有完全体验到的状态
头脑层面的知,如果脱离了真实体验,还不算是真知
那一层朦胧的面纱 只能通过真真切切的体验来揭开
福流的状态 外在的所有一切 都完美配合自己内心来呈现的状态
可以换种有点沉闷的说法 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
我还是喜欢福流这个词,我感觉这两个字能概括出一切

情绪切换很快,突然有一点伤感,想起来之前挣扎的绝望的日子
看到一切都是灰暗的日子
但现在即使有这种感觉飘来
也完全遮挡不了内核的快乐
我又想起来《你值得过更好的生活》,是去年五六月份读到的这本书,有两册,生活篇和商业篇
爱不释手,如获至宝
书里把我们体验真实的自己,去体验这种幸福的流动本质
比作钻开云层,看到乌云后面的一直存在着的太阳
接纳一切,接纳过程中的一切痛苦。
不抗拒不评判,从抗拒和评判钟收回自己的关注。
赞美自己,赞美自己的一切体验,赞美自己能创造出这么真实的体验,不管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我们伟大的本质在创造这些体验,赞美这一切。
然后,放手。
这几条重要的法则,吸收内化,践行
以为可能要好多年才能钻开云层
没想到,短短一年就完全体验到了作者所描述的这种云层之后的世界

他们都没有骗我们
这些“大师”们 努力告诉我们他们看到过的 体验过的 没有骗我们
大师这个词已经蒙上了一层奇怪的色彩 但我也不知道用什么更好的词来称呼他们
先行者 探路者 哈哈哈都很奇怪 就这样吧
在读我的文字的朋友们肯定都理解我在说什么
很多话都是这样,同频的人都很容易轻松理解
不同频的人,解释再多也没有用,从最开始就戴着审视的眼睛看你说的每句话表达出的每个词
祂不愿意选择进入你的文字
不愿意真正和你交流
其实是不愿意和自己交流
不愿意看见自己
我们不需要费力表达 只用最轻松的状态把当下此刻心里的话讲出来就好
这种流动的状态总是会创造出奇迹
有一种高于我们头脑的意志在进行创造
是我们的本质
放手就好

今天是 10 月 9 日,小南的来信是 9 月 10 日
我试着今天交付
之前预期的是承诺一周内交付回信
没想到现在第二封回信我用了整整一个月时间
大家都很信任我,书信的业务已经付款 9单了,7 封来信还没有收到,没有人心急
大家都慢慢写
我也慢慢回
这种幸福的感觉
真正被世界完全的爱着 被所有人信任着无条件爱着的感觉
是无比真是的存在着的
社群昨天涨价到 369 元了,依然有 9 位信任我的小伙伴下单
入群第一天就能体验到超值
社群里今天小伙伴问我:你不睡觉吗
哈哈!我睡呀 每天睡得不少
沉迷于研究怎么写作沉迷于研究这些有趣的方法沉迷于研究怎么用自己热爱的方式赚钱并分享给每一个位相信我的朋友,这就是我爱这个世界的方式呀!
这也是我体验这场游戏的方式,是我最快乐的方式~开心


10 月 15 日 11:11
戒断社群俩小时。信息过载严重。

短短几天所有事情突然开始呈现出宇宙大爆炸一样的爆发式增长和扩张。
达达也启动了新的社群。InfiiniteEvol无限进化创作者社群。首发第一天 60 多人,变现近 7000。
每个人开始剥离假面、不再自我欺骗,以直心行真正热爱之事的时候,爆发的能量无异于宇宙大爆炸

第四章 引入一位神经学家的第三视角

作者:奥利弗·萨克斯

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1933–2015)
是英国著名的神经学家、作家和教授,
以他对人脑与人类心理的独特探索而闻名,
尤其关注神经系统疾病如何影响人的感知、个性和行为。
他通过对一些神经疾病患者的研究与描述,
将这些复杂的医学现象生动地呈现给大众,
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大脑和意识。

他的代表作包括《唤醒》(_Awakenings),
讲述了他如何治疗患有嗜睡性脑炎的病人,
这些病人长期处于昏迷状态,
萨克斯通过药物使他们短暂“复苏”。
另一本知名作品是《错把妻子当帽子的人》
(The Man Who Mistook His Wife for a Hat),
其中收录了一些罕见的神经疾病病例,
通过这些个案展示了意识和认知的不同层面。
萨克斯的写作充满同理心,
他通过这些故事让人们看到患有神经疾病的个体的独特视角,
强调了他们作为人而非病人的完整性。

他的作品不仅在医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也在文学界引发了广泛关注,强调了叙事医学(Narrative Medicine)
和富有同情心的护理的重要性。

神经学家眼中的INFP

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我收到了这封信。

当我慢慢读完的时候,内心泛起一种奇特的感动,仿佛看到了无数个此刻正在寻找自己道路的INFP的缩影。那种在知识海洋中漂流的孤独,那种想要连接一切却不知从何开始的迷茫,那种对深度的渴望与对广度的迷恋之间的张力,在字里行间清晰可见。

作为一个长期研究心智的人,我见过许多INFP。
他们往往像是天生的寻路者,带着一种近乎浪漫的执着,在知识的星空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星座。他们的心智就像一个精密的接收器,能捕捉到常人察觉不到的微妙联系,感知到表象之下的深层模式。这是一种礼物,却常常也成为一种负担。

南的来信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因为她描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困扰。而是道出了几乎每个INFP都曾面对的核心困境:当我们能看见如此之多,能感受如此之深,如何在这广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在无限的可能性中走出一条独属于自己的路?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因为这不仅是南的故事,也是每一个怀抱理想、渴望创造、追寻意义的INFP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也许我们能找到一些线索,理解为什么那些看似的"不完美之处",恰恰可能是我们最独特的礼物。

奥利弗·萨克斯眼中的南

信中的文字像是一条蜿蜒的河流,载着写信人复杂的思绪,在知识的群山间流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看到一个令人着迷的心智图景在眼前展开。

作为一个神经学家和作家,我经常遇到各种独特的心智模式。但这封信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在那些优雅流畅的文字背后,我看到了一种我非常熟悉的状态——一种在丰富中感到困扰,在博学中体验孤独的状态。

让我们称这位写信人为南。

她的心智就像一座装满珍宝的图书馆,每个角落都堆满了来自不同领域的知识:从古老的中医哲学到现代的系统理论,从公共政策到神秘学。但正是这种丰富,让她感到一种独特的痛苦。

"有时候,"她写道,"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个巨大的知识万花筒中间,四周都是美丽的碎片,但我不知道如何将它们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图案。"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早年在医院见过的一位患者,他拥有非凡的音乐天赋,却因为完美主义而从未完成一首完整的作品。

南的状态让我想起了神经科学中的一个有趣现象:大脑在处理信息时,既需要专注的聚光灯式注意力,也需要弥散的探照灯式注意力。大多数人倾向于其中一种,但真正的创造往往需要两者的平衡。南似乎天生具备后者的天赋,这让她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联系,但同时也带来了整合的挑战。

在我的临床实践中,我经常遇到类似的案例:那些被自己的天赋所困扰的人。就像一位能够同时听到多种乐器声音的音乐家,这种敏感既是礼物,也是负担。关键不在于如何消除这种特质,而在于如何与之共处,如何将其转化为力量。

有一天下午,我正在整理书架,突然想到了一个恰当的比喻。南的状态就像是一位站在巨大管风琴前的音乐家。每个音管代表着一个知识领域,每个音键代表着一种可能性。问题不在于要选择某一个音管,而在于如何让它们一起演奏出和谐的乐章。

这让我想起了神经可塑性的研究。我们的大脑并不是固定的结构,而是能够不断重组和适应的动态系统。当我们停止抗拒自己的天性,开始理解并善用它时,新的神经通路就会形成。这不是一个关于选择的问题,而是关于整合的艺术。

在给南的回信中,我分享了一个我很喜欢的隐喻:想象你的心智是一片茂密的花园。不同的植物代表不同的兴趣和才能。园丁的工作不是让所有的植物长成同一个样子,而是创造一个生态系统,让每种植物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相互支持,共同繁茂。

真正的成长不是通过压制或改变自己的天性来实现的,而是通过理解和拥抱它。就像神经系统会自然地寻找最优的运作方式一样,当我们停止与自己的本性对抗时,一种自然的整合就会开始发生。

我建议南开始尝试一些具体的实践:

第一,建立一本"联系日记"。不是简单地记录每天学到的新知识,而是专注于发现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这种练习可以帮助大脑建立新的神经通路,让知识的整合变得更自然。

第二,给自己"整合时间"。就像我们需要睡眠来整合每天的记忆一样,我们也需要专门的时间来让不同的知识在心中沉淀和对话。这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创造力的必要孕育期。

第三,寻找"同频/共鸣的人"。在我的经验中,那些看似独特的心智模式往往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孤独。在历史上,很多重要的突破都来自于那些能够跨界思考的人。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句古老的禅语:"身心本自在,何须刻意求。"也许,对于南来说,真正的答案不在于如何改变自己,而在于如何更深入地理解和接纳自己的独特性。当我们停止与自己的天性斗争时,一种更深层的秩序就会自然显现。

在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交界处,我们发现了一个深刻的真理:每个人的大脑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的运作方式。真正的智慧不在于遵循标准化的模式,而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之道。

对南来说,也许现在正是开始相信自己的时候。

相信那些看似散乱的探索终将编织成一幅独特的锦缎。
相信那些似乎无关的知识终将在某个时刻产生神奇的共鸣。
因为在心智的花园中,没有什么是真正无用的,每一片叶子都在等待它的季节。

第五章 回信历程(下)

作者:Dakvava

2024.10.30
第一次给小南回信用了十三天时间。我对待这封回信很认真。
小南所经历的挣扎正如平行时空中的另一个我。

小时候每次被大人们问到:“你长大之后想做什么?”
我都会标准答案一样的回答“我的梦想是当科学家”,而且一脸开心和骄傲。
以自己的好成绩为荣。喜欢参加奥林匹克竞赛。
每个月都有最开心的一天去报刊亭买青少年科技纵横和科幻世界。
读费曼自传、抱着看不懂的时间简史翻了一遍又一遍。(虽然到现在其实我也还不明白时间简史讲的是什么。

读研最初是带着憧憬的,我读的药物合成专业,专业第一的成绩入校。
被“最有实力“的导师”抢到手“。或许选到我是她最失败的一次吧。
在实验室我感受不到自己的热爱,也感受不到导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所做项目的热爱。
我所做的”抗癌药物“研究都是经费导向的,我们所有人都知道在研究的方向上不可能有结果,但能发好文章能申请到经费就可以。

第一年没结束我就想要申请退学。
当时还没有自己做决定的勇气。
爸妈要求我先休学一年,给自己留有余地。
我不喜欢这个余地。

一年后。
”你不知道这一年我有多担心你”。
我爸妈给我的爱向来很满。我做不到让他们继续担心。
我又回到了实验室。再用两年拿到学位。
行尸走肉一般做科研、应付每周例会、做数据、发文章、毕业。

毕业前的大半年,我不清楚自己将来想做什么。
为了弄明白自己,又一次启动了 TEDx,向 TED官方申请策展TEDx陆家嘴。
当时对世界还没什么了解的我,想在这个最精英荟萃的地方,借一场有影响力的活动,和我想要探索的各行各业的人接触,看他们的状态,来观察自己喜欢什么,来了解自己。
医学、教育、公益、社会企业、教练。这些是我当时想探索的。我策展的活动也主要关注这些领域。

之后密集的和国内的公益组织、社会企业接触。
我持续感受到的是他们身上的热忱以及对现实的无力感。
这种状态不是我想要的。
只有商业才是且足够有力量的。这是当时的我得出的结论。

毕业后来到了北京,机缘巧合,成了某大厂前VP的“合伙人”。
他们需要有猎头和教练经验的年轻人——能和年薪几百万的大厂高管打交道,并说服他们加入创业公司。
当时是风投和创业市场最狂热的时期,北京的任何一个咖啡馆里随时都有高密度的人们在谈论如何创业,描述这做一家独角兽公司的梦想。
我的工作是给风投最看好的初创公司挖猎最合适的合伙人,以最快的速度让整个团队完整运作。
我的敏锐度发挥了效果
...

2024.10.31
昨天写到上面的时候太困了睡了一觉
现在已经接不上了昨天想要写什么
只管继续写吧,想到什么写什么。
去年像是一个之前所有经历的循环,之前十几年的事情压缩,快速经历了一遍。
学术体系、猎头、投行、公益、灵性。
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
但每次想再尝试什么,相关的机会就自动呈现。
但依然什么都不对劲。
每件事不超过一个月都让我浑身难受。
即使有最好的资源。
我依然寸步难行。
又是一次次逃离。
以前每次的逃离是半年、一年、两三年。
去年每次的逃离是半个月、一个月、两三个月。
整个人生密集的快速循环了一遍...

我又回到了不知道该做什么的状态...
emo 、焦虑、开始躯体化...
直到开始写...

2024.11.05
人在杭州。突然来的。
最近几天又密集经历了很多事情。
很久没在线下见人了,突然开始高密度处在人群中。
这次适应的很快。

线上所有的事情的发展更是快得离谱,一切都在加速。
从最初启动启动公众号,只是为了有每天几个点赞这样的正反馈。
到突然有文章开始爆发,短短几天连续收到上百次赞赏。
到开始开始研究适合我们的赚钱和发展路径,上第一款产品,1周1.2w收入。
到启动BillionWrites顶级创作者社群,到现在刚过去2个月,《内驱创作货币化》这篇文章给大家带来的转变发酵,有大量创作者经历了了大家一起见证的爆发式增长,很多小伙伴也启动了自己的社群,影响力已经开始波及到海外。
外在的回报也以各种形式已经回流向我。
一切的发生都突然,似乎又全都在意料之中,似乎我们早就看到了这一切。
现在我们已经不仅是一个社群,已经成为了一个个生态、一个个创作者宇宙的发源地,会有无数优秀的创作者和ta的生态从里生长起来。
这一些都发生在短短的两个月里。
惊人。

2024.11.06
这封信该发布了。
拖延太久了。

第六章 在未知中找到你的道路:给一位寻路者的信

作者:莫兰·哈米斯(Michael Hyatt)

亲爱的小南:

当我第一次读到你的信时,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突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是小南,你的故事让我看到了诗中没有描述的第三种可能:
当我们足够勇敢时,也许不必局限于选择某一条路。
也许,我们可以开创一条前人未走过的路。

你提到自己常常为"三分钟热度"感到困扰,为无法专注于单一领域而焦虑。
让我们暂且放下这些评判,重新思考:如果这不是一个真正的困扰,而是一项独特的天赋呢?

在现代社会,我们习惯了用专业化的视角来定义成功。
就像被训练去相信,成功只有一条路:深入某个领域,成为那里的专家。
但历史告诉我们,真正改变世界的往往是那些能够跨界思考、建立新连接的人。

你提到公益评估、中医、复杂系统、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探索。
从传统的角度看,这似乎是一种"浪费"。
但从更宏大的视角来看,这恰恰可能是你最独特的优势。
想想看,能够同时理解系统思维和中医整体观的人有多少?
能够将公益理念与商业智慧结合的实践者又有几个?

这让我想起了"Life Ignite Life"(生命点燃生命)的概念。
你在信中提到对公益的热忱,但我看到的不仅是公益工作者的理想主义,更是一个对生命本质有深刻理解的觉醒者。公益的本质不是简单的助人,而是唤醒生命的潜能,让每个人都能绽放自己的光芒。

2

让我们更深入地探讨"Life Ignite Life"。
当你在公益领域工作时,你可能觉得自己是在帮助他人。
但在更深的层面上,你其实是在创造一个场域,让生命的能量能够自由流动。
就像一支蜡烛点燃另一支蜡烛,既不会减损自己的光芒,反而让整个空间更加明亮。

在你的来信中,我感受到一种特殊的张力:在"应该"和"想要"之间的拉扯。
你觉得自己应该专注于某个领域,应该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应该...
但是小南,让我们暂时放下这些"应该",诚实地面对内心的"想要":

你想要探索生命的奥秘。
你想要连接不同的智慧。
你想要创造有意义的改变。
你想要以自己的方式绽放。

这些"想要"不是随意的欲望,而是你内在智慧的指引。
就像植物会自然地向着阳光生长,我们的灵魂也会本能地朝向最适合我们的方向发展。

重新定义你的角色

你不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专家。相反,你可以成为:

  • 一个意义的编织者:将不同领域的智慧编织成新的图案

  • 一个桥梁的建造者:在不同知识领域之间建立连接

  • 一个可能性的开拓者:创造前人未想过的解决方案

  • 一个生命的点燃者:帮助他人看见自己内在的光芒

这不是一个更小的角色,而是一个更大的使命。
它需要的不是狭隘的专精,而是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整合能力。

3

知道了生命可以点燃生命,接下来的问题是:

如何让这束光持续闪耀?

记得有一次,我遇到一位日本的花道大师。
她告诉我,插花艺术的精髓不在于把花插在哪里,而在于理解每一朵花、每一根枝条的自然倾向,然后为它创造一个能充分展现生命力的空间。

小南,你的多元兴趣和探索,就像一束等待被插花的花材。
重点不是强制它们按某种方式排列,而是理解每个兴趣的独特性,让它们自然地找到彼此,形成一幅生命的图画。

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的不是严格的计划,而是一个能够承载创造力的容器。
就像禅修时我们会准备一个宁静的空间,创造性的工作也需要它的容器。
这个容器既要足够开放以容纳新的可能,又要足够结构化以让想法能够生根发芽。

我的一位导师曾经教导我一个智慧:记录不是为了记录,而是为了对话。
当你开始记录自己在不同领域的发现时,你会惊讶地发现这些想法会开始自己"说话"。
某个在中医上的洞见可能突然为一个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一个复杂系统的原理可能启发了一种新的公益评估方法。

这让我想起了达芬奇的笔记本。
他不是简单地记录观察和想法,而是让艺术、科学、工程等不同领域的思考在纸上展开对话。
这种对话产生了超越任何单一领域的创新。
你也可以创造属于你的对话空间,让不同的智慧在其中相遇、碰撞、融合。

最重要的是,不要急于看到成果。
就像种子需要在黑暗中静默生长一样,真正的创新也需要时间在内心深处发酵。
有时候,看似毫不相关的探索,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刻突然连接起来,绽放出意想不到的花朵。

让我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位朋友,他曾经像你一样为自己"过于发散"的兴趣而苦恼。
他喜欢心理学、音乐、编程,看起来毫不相关的领域。
但正是这种独特的组合,让他后来创造出了一个创新的音乐治疗程序,帮助许多人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关键不在于你涉猎了多少领域,而在于你如何让这些领域在你的内心对话,如何让它们彼此滋养,最终长成一棵属于你的智慧之树。

4

不只是弗罗斯特站在那个黄色的树林里踌躇。
每一个内心有火的人,都会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遇见这样的时刻。
但小南,你的困惑恰恰暗示了一种更大的可能性。

当你说"我时常为自己的三分钟热情而苦恼"时,我听到的不是缺陷,而是一种渴望——对完整生命体验的渴望。
就像一个早期的探险家,站在未知大陆的边缘,每一个新发现都让他心跳加速。
这不是注意力的缺失,而是生命力的彰显。

记得有一次,我遇到一位研究量子物理的科学家。
他告诉我:"在量子层面,粒子可以同时存在于多个状态,直到被观测的那一刻。
这不是混乱,而是一种更高维度的秩序。"
你的多元探索也是如此。
表面上看似散乱,实则是在编织一张更大的认知之网。

让我们回到"Life Ignite Life"的本质。
当你在公益领域工作时,你看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但你内心触动的是一种更深层的认知:每个生命都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关键是找到那个能让它绽放的契机。
而现在,也许是时候用同样的眼光看待你自己了。

你说:"我看到太多学术界的人在这种限制性的体制内挣扎求生,既无法享受做一个普通人的世俗快乐,又不能真正以学术为志业。"这句话透露出你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
真正的悲剧不是失败,而是在一个不属于自己的故事里勉强度日。

但你已经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
当你说"人生的意义不是设计和构建出来的,而是在一个复杂系统中不断地适应和生长出来的"时,你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
你不需要预先规划好每一步,你需要的是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去信任生命本身的智慧。

5

你提到在探索中"无法安顿"的焦虑。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古老的禅宗故事:一位僧人问师父:"如何才能找到安宁?"师父说:"把你的不安抱得更紧一些。"这个看似矛盾的答案里藏着一个深刻的智慧:真正的安宁不是来自外在的确定性,而是来自于与自己的真实本性和解。

当你描述自己"在不同领域间跳跃"时,我看到的是一个天生的意义编织者(Meaning Weaver)。
这个世界需要专家,但它更需要能够在不同知识海洋间自如穿行的领航者。
想想看,正是这种跨界的视角,让你能够:

  • 在公益评估中看到系统思维的应用

  • 在中医哲学中发现现代管理的启示

  • 在复杂科学中找到社会创新的灵感

这不是漫无目的的漂流,而是在编织一张独特的认知之网。
每一次看似偶然的探索,都在为这张网增添新的维度。
关键不在于如何限制自己的探索欲望,而在于如何让这些探索形成有机的整体。

让我们回到你对学术体制的观察。
你说:"当前的学术体系分工日益精细化,研究领域极致细分,很多学者终其一生可能只是在一个狭小的问题上雕花。"这个洞察非常重要。
但问题不在于专精本身,而在于失去了与更大整体的联系。
就像一个音符,无论多么完美,如果不能与其他音符形成和声,终究只是孤独的声响。

你所追寻的,是一种更有机的知识结构。
就像大自然中的生态系统,看似混沌,实则遵循着深刻的秩序。
每一种生命形式都有它的位置,每一种关系都有它的意义。
你的多元探索也是如此:它不需要被驯服,而需要被理解和滋养。

"但如何将这种理解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呢?"
你可能会问。这让我想起了宫崎骏的创作过程。
他说他从不预先规划故事的全部细节,而是跟随角色的自然发展。
但这种"不确定性"恰恰创造出了最打动人心的作品。

同样地,你的路径也不需要预先确定。
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能力:在表面的混沌中识别出有机的模式,在看似随机的探索中发现深层的联系。
这不是一个需要强迫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耐心和信任的旅程。

就像你在公益工作中看到的:真正的改变往往不是通过外部干预强制发生的,而是通过创造适宜的条件,让内在的潜能自然展现。
现在,是时候用同样的智慧来看待你自己的成长了。

6

有一天清晨,我在一个古老的日式花园里遇到了一位园艺师。
当我问他如何规划一个花园时,他的回答让我深受启发:"花园不是被设计出来的,而是被倾听出来的。
每一片土地都在诉说它想要成为什么样子。"

小南,你的内心就像这样一座等待被倾听的花园。
那些看似散漫的兴趣,就像不同的种子,每一颗都带着它独特的生长倾向。
你不需要强迫它们按照某种预设的模式生长,而是需要学会倾听它们想要告诉你的故事。

你提到"希望将所有的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整合到一个框架体系下面"。
这个渴望很美,就像试图在混沌中寻找秩序。
但也许,真正的整合不是强加一个框架,而是让不同的元素自然对话。
就像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它的秩序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在无数次互动中逐渐浮现的。

我注意到你在信中提到了一个关键词:"涌现性思维"。
这正是破局的关键。
在复杂系统中,最美的模式往往是涌现出来的,而不是预先设计的。
当你说"放弃计划性思维,接纳和拥抱体验性、涌现性思维,突然觉得人生无比的开阔"时,你其实已经触摸到了一个深刻的真理。

让我再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位年轻的作家,他曾经也像你一样困扰于自己对太多领域的兴趣。
他喜欢物理学、东方哲学、生态学、诗歌...他的导师给了他一个建议:"不要试图选择,而要学会倾听。当你足够专注地倾听时,这些看似分散的兴趣会开始相互对话。"

十年后,这位作家创作出了一部将科学、哲学、生态学完美融合的作品,影响了一整代人的思维方式。
关键的转折点不是他找到了一个完美的整合框架,而是他学会了信任自己的好奇心,让不同的兴趣在内心自然发酵、对话、融合。

这让我想起你对中医的兴趣。
中医的核心智慧之一就是"顺势而为"——不是强行干预,而是理解并配合生命本身的倾向。
现在,也许是时候用这种智慧来看待你自己的成长历程了。

7

最近我在整理书房时,偶然翻到了一本古老的航海日志。
那些探险家们在未知的海域航行时,既要保持对目的地的向往,又要随时准备根据风向和洋流调整航线。
他们最重要的工具不是航海图,而是观星识路的能力和对海洋的深刻理解。

这让我想到了你的处境。
在这个没有地图的旅程中,你需要的不是别人规划好的路线,而是开发自己的"导航系统"。
这个系统不是固定的框架,而是一种动态的能力,让你能够在探索中既保持方向感,又不失去对新可能性的开放。

就像你在公益评估工作中发现的:最有效的改变往往始于一个"支持性空间"的创造。
现在,是时候为自己创造这样一个空间了。
这不是物理上的空间,而是一个允许不同想法自由对话的心理空间。

让我具象地描绘一下这种实践的样子。
想象你正在编织一张独特的认知之网。
每当你被一个新领域吸引时,不要问"这值得投入时间吗?"
而要问"这个新的认知线索想告诉我什么?它为什么在此时出现?它可能与我已经探索的领域有什么有趣的连接?"

就像一个熟练的茶人懂得欣赏每一种茶叶的独特韵味,同时又能感受它们之间微妙的联系。
有时候,看似不相关的两种茶叶,在某个特定的时刻调配在一起,反而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风味。
你的多元兴趣也是如此。

记得你提到对中医的研究让你看到了"对当代人的精神困境的意义和价值"。
这正是一个绝妙的例子:当你用跨学科的视角去看待一个古老的智慧体系时,新的意义自然涌现。
这不是刻意的整合,而是源于你独特的视角和敏感度。

在实践层面,这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回到那个日式花园的隐喻。
一个好的园丁知道,花园需要三个基本元素:适宜的土壤、充足的养分和合适的空间。

对应到你的创作实践中:
土壤,就是你的基础性探索和积累。
不要急于评判每一次探索的实用价值,而要专注于培育这片沃土的肥沃度。
让你的好奇心自由生长,同时保持记录的习惯,这些都在为未来的创造累积养分。

养分,来自于深度的内在对话。
当你在不同领域间游走时,尝试建立一种特别的觉知:留意那些让你心跳加速的瞬间,那些突然浮现的连接,那些反复出现的主题。
这些都是你内在指南针的指引。

8

而空间,也许是最关键的元素。
这不仅是时间上的空间,更是心理上的空间。
就像禅宗所说的"空"不是虚无,而是充满可能性的状态。
你需要给自己足够的空间,让不同的想法自由碰撞,让新的意义自然涌现。

这让我想起了一位音乐家朋友的经历。
他告诉我,真正的作曲过程不是坐在钢琴前强迫旋律出现,而是创造一种能让音乐自然流淌的状态。
有时候,最好的创意恰恰来自于那些看似"什么都不做"的时刻。

小南,你在信中提到"我这个三分钟热情的大脑,浮光掠影地看过这么多五彩斑斓的知识领域,却又不愿意将自己沉浸到任何一个框架之中。"这句话触动了我。也许,这不是一个需要被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被重新理解的天赋。

想象一下大自然的生态系统。
它的韧性和创造力不是来自于某个物种的单一专精,而是来自于物种间复杂的互动网络。
你的思维方式也是如此。当你在不同领域间自由穿梭时,你其实在编织一张独特的认知生态网。
这种多样性不是缺陷,而是你最大的优势。

但这里有一个微妙的平衡需要把握。就像生态系统需要既有充分的多样性,又要保持整体的和谐。
你的挑战不是选择"专注"还是"发散",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
这让我想起了古老的太极图:阴阳相生,互为对方的生长条件。

所以,当你感到对某个领域的热情开始减退时,不要急于责备自己。
相反,可以问问:这个转变想告诉我什么?
也许,这正是你的内在智慧在提醒你:是时候让这些经验沉淀,让它们在内心深处开始一场神秘的对话。

就像你在公益评估工作中发现的:"任何一个微小的改变都是系统的改变。"
你现在的每一次探索,每一个看似随意的跳跃,都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刻,成为一个更大系统变革的关键触发点。

这正是"Life Ignite Life"的深层意义。
当你真正接纳并善用自己的独特性时,你不仅在点亮自己的生命之火,也在为这个世界创造一种新的可能性。
你的多元探索本身,就是对单一、线性思维模式的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挑战。

9

说到创作,让我分享一个关于江户时代一位画师的故事。
他终其一生都在画竹子,但他不只是一个画竹子的画师。
他研究风的流动,观察光的变化,思考水墨的渗透,甚至潜心研究竹子的生长规律。
在外人看来,他似乎将自己限制在了一个极小的领域。
但正是这种看似的"限制",让他能够在一根竹子中看见整个世界。

小南,你的创作道路恰恰相反,却异曲同工。
你不是通过一根竹子看世界,而是通过世界的万千面向去理解生命的本质。
当你在公益评估中看到系统思维,在中医中发现现代启示,在复杂科学中领悟社会创新,你其实一直在编织同一个故事——关于生命如何在复杂系统中生长,关于改变如何真实发生。

你提到"希望将所有感兴趣的主题整合到一个框架体系下面",但也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不是为这些主题建造一个框架,而是让它们讲述一个故事。
就像一部交响乐,每个乐器都有自己的声部,但共同谱写出一个更宏大的乐章。

这让我想起了你对写作的困扰——"写着写着似乎内心就失去了兴趣,或者又被新的话题吸引。"
这个现象也许暗示了一种更自然的创作节奏:像呼吸一样,有吸入的阶段,也有呼出的阶段;有积累的时期,也有表达的时机。

重要的不是强迫自己完成某个预设的写作计划,而是找到适合你的创作节奏。
就像潮汐,有时退去是为了积蓄更大的力量再次涌来。
当你被新的话题吸引时,也许不是在逃避,而是在为之前的想法寻找新的养分。

记得你说过"人生的意义不是设计和构建出来的,而是在一个复杂系统中不断地适应和生长出来的。"
让我们把这种智慧应用到创作中。
不要试图预先设计完整的作品,而是创造一个能让作品自然生长的环境。

10

你提到"焦虑和自我批评总是占上风"这句话时,我感受到一种熟悉的张力。
这让我想起荣格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内心的冲突,往往不是善与恶的斗争,而是两种善在相互角力。"

让我们更深入地倾听你内心的这场对话。
一个声音代表着学者的严谨和追求完美,它说:"我们必须专注,必须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必须留下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
这个声音可能来自于你早期的学术训练,也可能源自某个重要他人的期待——也许是一位教授,也许是家人,又或是整个学术体系无形的压力。

而另一个声音,代表着探索者的自由和好奇,它说:"看看这个世界有多奇妙!每个领域都藏着宝藏,为什么要把自己限制在一个小框框里?"这个声音更接近你的本真自我,那个在探索中感受到纯粹喜悦的内在孩童。

有趣的是,这两个声音都想要最好的结果。
就像一位过分保护的母亲和一个渴望冒险的孩子,她们的冲突源于同一份爱。
学者的声音想要通过专注和严谨来确保你的贡献有价值;探索者的声音则相信,正是在自由探索中,最独特的价值才会涌现。

当你说"我时常充满挫败感,因为很努力,却看不到成果"时,这似乎暗示了一个更深层的议题:关于价值确认的方式。在学术体系中,价值往往通过外部的、可量化的标准来确认——论文发表数量、引用率、职称晋升等。
但你内心似乎在寻找一种不同的价值确认方式,一种更接近生命本质的方式。

这让我想起你在公益领域的工作。
你说:"其根本在于帮助困境中的个体或社区找到自身的价值基点。"多么有趣的呼应啊!也许,你在专业工作中看到的这种转化,正是你自己内心渴望的映射?

11

当你写道"我可能内心一方面还是渴求获得专业学术领域同行的认可"时,我听到了一个更深层的故事。
这不仅仅是关于学术认可,而是关于一个更根本的人性需求:在追求真实自我的同时,又渴望被一个重要的群体所接纳。

这让我想起温尼科特说过的"真实自我"和"假性自我"的概念。
"假性自我"不是虚假的,而是我们为了适应外界期待而发展出来的那部分。
你的学者身份,那种对严谨和专业性的坚持,某种程度上可能正是你精心培养的"假性自我"的一部分。
它保护你,给你安全感,让你在学术这个游戏中有立足之地。

但你的"真实自我"——那个对万事万物充满好奇,能在中医、复杂系统、公益评估之间自由游走的灵魂——正在寻求更多的表达空间。
当你说"突然觉得人生无比的开阔"时,那可能正是"真实自我"短暂突破了限制的欢呼。

更深层的是,你对"赚钱这个议题"的抵触可能也源于这种分裂。
你写道:"我只想享受自由探索和思考这部分最简单最纯粹的美好,却不愿意付出心力去打造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这句话触及了一个微妙的心理防御:把商业化视为对纯粹性的玷污,某种程度上可能是在保护那个爱自由探索的内在孩童。

但让我们更深入地看这个模式。
你在公益评估的工作中,一定见过很多案例:当一个社区过分依赖外部资源时,反而可能削弱其自主性和创造力。同样的,当我们把"纯粹的探索"和"现实的需求"完全割裂开来时,我们可能正在强化一种并不必要的二元对立。

这让我想起你提到的中医思维。
中医讲究阴阳平衡,认为看似对立的力量实际上是相互滋养的。
你的学术训练和自由探索、专业严谨和创造表达、理想追求和现实需要,是否也可以找到这样的动态平衡?

更有趣的是,当你描述"在理解这些项目模式的过程中,我接触了大量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时,你其实已经在实践一种整合。
你不是在收集零散的知识,而是在追寻一个更大的问题:人的改变是如何发生的?
这个问题既是专业的,也是个人的;既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

12

当我反复读你的信时,有一个微妙的模式逐渐浮现:你似乎一直在寻找一个"最底层的东西"。你写道:"我总是想找到一个最底层的东西,让它来牵引着我去书写,似乎这样才是最有价值的。"这种追寻完美统一性的渴望,暗示了一个更深层的议题。

这让我想起荣格谈到的"完整性焦虑"(completeness anxiety)。
表面上,这是对知识完整性的追求,但在更深的层面,可能反映了一种存在性的不安:除非找到那个能解释一切的终极框架,否则所做的一切都显得不够完整,不够有价值。

你提到"焦虑和自我批评总是占上风",而这种自我批评的声音往往带着一种特殊的腔调:"不够专注"、"不够深入"、"又在浪费时间"。这些批评的措辞很有意思——它们都在暗示一种"不够好"的主题。这种"不够好"的感觉,很可能源于更早期的关系经验。

更深层的是,你对学术体制的抵触也许不仅仅是对制度的不满。
当你说"过于内卷的学术竞争体系太消耗青年学者的学术热情"时,我听到的是一种更私人的痛楚:关于如何在一个似乎总在要求证明自己价值的系统中,保持内心的真实和活力。

而你在公益领域的工作,某种程度上可能是在尝试疗愈这种早期的经验。
你说:"其根本在于帮助困境中的个体或社区找到自身的价值基点。"
多么有趣的选择啊。也许,你在帮助他人寻找价值基点的过程中,也在寻找自己的价值确认方式?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你对"三分钟热度"的自我批评,以及对"不能聚焦于结果和目标"的焦虑,暗示了一种特殊的成就压力。
这种压力的根源可能不仅来自当前的环境,更可能源于某种内化的声音——也许是来自重要他人的期待,也许是来自特定的家庭或教育经验。

13

在你描述"各种各样好玩的、奇奇怪怪的领域"时,有一种特别的语气,既充满热情又带着一丝歉意。这种微妙的歉意很值得关注。
为什么对自己天然的好奇心会感到抱歉?
这暗示了某种早期的关系模式——也许是在一个高度重视"正确道路"的环境中,你的探索冲动常常被视为"不务正业"或"不够专注"。

你提到"在没有清晰地认识到我的大脑特性之前,焦虑和自我批评总是占上风。"
这句话透露出一个关键的防御机制:通过不断的自我批评来预先防范外界可能的批评。
这是一个精妙的生存策略——如果我们先批评自己,似乎就能减轻来自外界的打击。

更深层的是,你对"完整框架"的追求可能隐含着一个存在性的焦虑。
当你说"所有的文字最终才能连起来,成为心里那本书"时,我听到的是一种对碎片化存在的深层恐惧。
这种恐惧可能源于早期的某种断裂体验——也许是在追求自我表达与获得认可之间的断裂,也许是在内在真实与外在期待之间的裂隙。

特别引人深思的是你选择的领域组合:从公益评估到中医,从复杂系统到灵性探索。
这些看似散乱的兴趣,实际上都在回应同一个核心议题:
如何在破碎中寻找整全,如何在混沌中发现秩序。
这是否映射了某种内在的修复冲动?

你在公益领域的工作选择也极具象征性。
你写道:"看到了这些好项目底层的模式,其根本在于帮助困境中的个体或社区找到自身的价值基点。"
在某种程度上,你是否正在通过帮助他人寻找价值基点的过程,来重建自己的价值确认系统?

而你对学术体制的抗拒,可能不仅仅是对制度的不满,更是对某种权威关系模式的本能抵触。
当你说"我没有能力适应这样的学术体制,也不想过这样的生活"时,这句话里包含着一个微妙的自我保护机制:通过主动拒绝来避免可能的被拒绝。

14

在你对"商业化"近乎本能的抵触中,我看到了一个更深层的模式。
你说:"我只想享受自由探索和思考这部分最简单最纯粹的美好,却不愿意付出心力去打造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这句话触及了一个根源性的分裂:在"存在"和"表现"之间的深度撕裂。

让我们再次回到温尼科特说过的"假性自我",看它的形成过程。
在早期发展中,孩子可能因为某种环境压力不得不过早地发展出一个"表现性自我"——一个善于适应外界期待的自我。在你的例子中,这个"表现性自我"极其出色——学者身份、专业成就、理性思维,所有这些都完美地符合外界的期待。

但与此同时,有一个更原初的、更脆弱的"真实自我"始终在寻求表达。
这个自我充满好奇和探索欲,对神秘学和灵性世界着迷,渴望自由地在不同领域间游走。
这种分裂不仅仅是兴趣的分散,而是存在方式的断裂。

更深层的是,你对"整合"的强烈渴望可能正是对这种原初断裂的一种补偿性反应。
你写道:"我内在最底层的动力是希望将所有的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整合到一个框架体系下面。"
这种整合的追求,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看,可能是在试图修复那个最早的存在性断裂。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你在描述自己探索历程时使用的语言:"掉进了多少兔子洞"。
这个措辞非常有意思——它暗示了一种近乎本能的"坠落"或"逃离"模式。
这种模式可能源于早期的某个关键时刻,当适应外界期待的压力变得难以承受时,内在就会本能地寻找"逃生通道"。

你对公益工作的投入也许正是这种深层模式的另一种表现。
当你说"在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核心议题,人的改变是如何发生的?"时,你是否也在探索自己内在改变的可能性?
在帮助他人找到"价值基点"的过程中,你是否也在寻找一种方式来整合自己分裂的存在方式?

最深层的是,你似乎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够容纳所有矛盾的更大存在空间。
这种追求本身可能源于一个最原初的存在性创伤:在最早期的关系经验中,也许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容器"来容纳你的全部存在——包括你的矛盾、你的不确定、你的探索冲动。

15

这个存在性创伤的影响极其深远。当你说"我过不了自己的内在审查这一关"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自我批评,而是一个完整的内在戏剧:一个过分严苛的内在审查者,和一个始终渴望自由表达却又不敢完全绽放的创造性自我。
这个内在审查者可能是早期重要他人的内化,他们也许用最好的意图,却无意中传递了一个信息:"你的价值在于你的成就,而不是你的存在本身。"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你对知识的关系模式。
你不断地吸收新知识,却似乎从不觉得"够"——这让我想起了马斯洛所说的"存在性饥渴"。
知识在这里可能成为了一种替代性的滋养,一种试图填补原初安全感缺失的方式。
但正如任何替代性满足一样,它永远无法真正满足那个最初的需要,于是产生了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

你写道:"我的大脑似乎在被一个动力推动着,去探索心灵、个体、组织、社会、国家、世界、宇宙的复杂性和神秘性。"这句话触及了一个深刻的悖论:通过理解外在世界的复杂性,某种程度上是在寻求理解自己内在的复杂性。这是一种投射性的探索——在试图理解宇宙的神秘性时,也许真正在寻找的是理解和接纳自己存在的神秘性的方式。

会令人有一些心痛的是,这种存在性创伤似乎导致了一种特殊的生存策略:通过不断的位移来避免真正的停留。
就像你描述的"三分钟热情",表面上是注意力的转移,深层则可能是一种防御机制——在任何地方停留太久都意味着要面对真实的自己,要冒着被看见、被评判,甚至被拒绝的风险。

尤其引人深思的是,你选择了公益评估这个领域。
评估工作本质上是关于价值判断的,而你在这个领域的专业选择,是否暗示了一种潜意识的修复尝试?
通过建立客观的评估体系,也许是在寻找一种不依赖于他人主观判断的价值确认方式?

这让我想起你对中医的兴趣。
中医的"整体观"是否正好提供了一个可以容纳矛盾、接纳复杂性的认知框架?
在这个框架里,对立面不是需要被消除的问题,而是生命本然的组成部分。
这种认知框架的吸引力,是否正好回应了你内在最深处的需要——一个能够容纳全部自己的存在空间?

16

当你说"内心还是抵触赚钱这个议题"时,我看到的不仅是对商业化的简单排斥,而是一个更复杂的生存困境。
这种抵触似乎在说:"如果我让我的创造被看见,被衡量,被定价,那会发生什么?"
这暗示了一个更深层的恐惧——对被具体化、被定义、被限制的恐惧。

保持在理论和可能性的领域是安全的。
就像你说的:"我只想享受自由探索和思考这部分最简单最纯粹的美好。"
这句话透露了一个深刻的防御模式:通过停留在纯粹的可能性中来避免面对现实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挫折和否定。
这是一种相当精巧的生存策略——如果我们永远停留在准备阶段,就永远不会面临失败的风险。

你形容自己"掉进兔子洞"的方式。这个比喻暗示了一种特殊的逃离模式:当一个领域开始变得具体、需要实质性投入时,内在就会自动激活一个"逃生机制",把注意力转向新的、未知的领域。
这不是简单的注意力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防御系统。

你对"最底层的东西"的追求也格外引人深思。
再回到这段文字:"似乎这样才是最有价值的,所有的文字最终才能连起来,成为心里那本书。"
这种对终极整合的渴望,某种程度上可能是对早期分裂体验的一种补偿性反应。
但更深层的是,这种追求本身可能成为了另一种逃避机制——只要我们还在寻找那个"最底层的东西",就可以合理化当下不完整的状态。

在这个模式中隐藏着一个残酷的悖论:越是追求完整性,越是强化了当下的不完整感。
这就像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完美主义理想,它的真正功能不是推动进步,而是维持一种永远的"还不够好"的状态。这种状态某种程度上是安全的,因为它避免了我们必须面对真实自我的时刻。

你在学术领域的挣扎可能正是这个模式的一个具体体现。
当你说"我没有能力适应这样的学术体制"时,这个判断本身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
通过预先宣告自己的"不适合",来避免可能的失败或拒绝。
这是一种智慧的生存策略,但同时也可能限制了你实现真实潜力的可能性。

17

在你描述"所有的文字最终才能连起来,成为心里那本书"时,我听到了一个更深层的存在困境:只有当一切都完美连接,只有当每一片碎片都找到它的位置,我们才被允许真正开始。
这暗示了一个可能的早期创伤经验——也许在最初的创造性表达中,不完美或不完整的表达曾经带来了某种伤害或否定。

这让我又一次特别注意到你对中医的兴趣。
你写道:"我写的中医文章不是进入中医的专业诊疗技术层面,而是希望能够关注中医文化、中医思维。"这个选择很有意思。你选择了一个允许你既亲近又保持距离的位置——通过谈论思维方式而不是具体技术,你可以停留在一个相对安全的抽象层面。这是一种精妙的平衡:既能表达,又不会完全暴露自己。

更深层的是,你对复杂系统的着迷可能暗示了一种寻求"完美解释"的冲动。
复杂系统理论提供了一个可以容纳所有矛盾和不确定性的框架。
但这种理论性的包容,是否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实际创造的替代品?
就像你说的:"我越来越意识到,任何一个微小的改变都是系统的改变。"
这个认知既是洞见,也可能成为行动的阻碍——如果每个改变都如此重大,我们如何敢于迈出第一步?

重新回到你描述的写作状态:"写着写着似乎内心就失去了兴趣,或者又被新的话题吸引。"
这个模式暴露了一个深层的创伤反应:当表达开始变得真实,当我们开始真正地触及某些东西时,内在的防御系统就会自动启动,通过转移注意力来保护我们免于可能的伤害。

这种防御如此自动,以至于它已经成为了你思维的一部分。
你把它称为"三分钟热情",但也许更准确的说法是"自我保护性的注意力转移"——每当我们接近某种真实的、可能带来脆弱感的表达时,内在就会自动触发这个防御机制。

而最深层的,也许是一个关于存在价值的核心创伤。
当你说"更底层的可能还是对于自己价值的不自信"时,这暗示了一个可能的早期经验:也许在最初的表达中,你的价值被过分地与外在成就或表现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基于存在本身。

18

等等...让我们停下来看看这个奇妙的模式。你在寻找的所有东西,你逃避的所有东西,你追求的所有整合,你害怕的所有分裂——它们指向了同一个地方。

想想看,你对公益的热忱,是在寻找生命如何真实地改变;你对中医的着迷,是在寻找整体性的智慧;你对复杂系统的研究,是在寻找混沌中的秩序;你对写作的渴望,是在寻找表达的真实。
而你最深的恐惧——被定义、被限制、被评判——本质上是对失去这种寻找自由的恐惧。

但是,如果。。。

如果这个寻找本身,就是你最独特的表达方式呢?

如果这种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本身就是你对世界最独特的贡献呢?

如果你所有的跳跃、所有的转换、所有看似无法安顿的能量,本身就是一种最高形式的创造呢?

这就像量子物理中的一个奇妙悖论:电子既是粒子也是波,它的本质不在于定位,而在于运动本身。同样,也许你的本质不在于找到一个固定的位置,而在于这种不断寻找、不断连接、不断创造新可能性的运动本身。

你不存在一个需要被修复的问题。
你是一个正在展开的奇迹。
你的意识并非需要被整合的碎片。
而是活生生的整体,正以最独特的方式绽放。

你对"最底层的东西"的追求,已经揭示了最深的真相:寻找本身就是你的方式,探索本身就是你的答案,运动本身就是你的安住之所。

这不是要放弃整合,而是发现一个更高层次的整合——不是通过强迫所有经验适应一个预设的框架,而是让你的生命历程本身成为一个活的整合过程。就像一条河流,它的整合不是在某个终点实现的,而是在流动本身中不断发生。

也许,我们这次回到了"Life Ignite Life"最深刻的意义:生命不是通过固定的形式,而是通过不断的创造性运动来点燃生命。你所有的探索、所有的跳跃、所有的寻找,都是这种创造性运动的表现。

19

这就像一个突然的转向——当你停止试图解决"三分钟热情"这个"问题",当你不再试图让自己变得"更专注",当你不再将自己的探索欲望视为某种需要被克服的缺陷,一切都开始有了新的意义。

想想量子隧穿效应:粒子并不需要积累足够的能量去翻越势垒,它可以直接"穿越"过去。同样,也许你不需要通过累积更多的知识、构建更完美的框架来实现整合,而是可以直接"跃迁"到一个新的存在状态——在那里,你的所有"矛盾"都是一个更大图景的自然组成部分。

你对中医的理解为这种新的存在方式提供了完美的隐喻。
中医从不试图将身体简化为独立的部分,而是始终在整体的动态平衡中理解每一个症状。
同样,你所有看似散乱的兴趣,所有看似无法安顿的能量,都是你这个独特生命系统的自然流动。

更惊人的是,你在公益评估中看到的核心洞见——"帮助困境中的个体或社区找到自身的价值基点"——原来一直在指向你自己的答案。
真正的价值基点不是一个固定的位置,而是一种能动的存在方式。
就像你说的:"人生的意义不是设计和构建出来的,而是在一个复杂系统中不断地适应和生长出来的。"

这让我想起量子力学中的"叠加态"概念:在被观测之前,粒子可以同时存在于多个状态。
你的探索精神也是如此——它不需要被强制坍缩为单一状态,而是可以保持这种创造性的可能性叠加。
这不是缺陷,而是一种更高维度的存在方式。

你一直在追寻的"最底层的东西",原来不是一个需要被发现的终极真理,而是一种需要被活出的存在方式。
当你写道:"我这个三分钟热情的大脑,浮光掠影地看过这么多五彩斑斓的知识领域"时,你其实是在描述一种独特的认知舞蹈,一种只有你能跳出的生命之舞。

20. 跃迁整合发展范式(QIDP):INFP的非凡成长之路

作者:达克·瓦瓦(Dak Vava)

在广袤的个人成长领域,INFP(内向、直觉、情感、知觉)类型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深邃的内在世界而著称。然而,传统的线性发展模型往往无法充分捕捉INFP成长的复杂性与深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跃迁整合发展范式(Quantum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Paradigm,简称QIDP)应运而生,为INFP的成长提供了一种创新性的路径。

QIDP认识到,INFP的成长并非循序渐进的线性过程,而是通过突破性的“跃迁”和深度的“整合”来实现的。这一范式强调内在探索、自我接纳和创造性表达,旨在帮助INFP实现自我实现,达到更高层次的心理、情感和精神的统一。

一、QIDP的核心概念

1. 跃迁的本质

在INFP的成长旅程中,“跃迁”代表了质的飞跃和突破性的进展。这种跃迁不同于缓慢的渐进变化,而是深刻而往往突然的转变,可能发生在认知、情感、价值观或创造力等多个维度。

认知跃迁,指的是思维模式和世界观的根本性改变。例如,INFP可能在某个时刻顿悟,意识到自己一直追求的目标其实并非出自内心,而是受他人期望所影响。这种认知上的突破,可能引导他们重新规划人生方向。

情感跃迁,体现为情绪智慧的提升或长期情感困扰的解脱。比如,一直饱受社交焦虑的INFP,可能在一次深刻的人际交流中感受到真正的连接,从而打开情感世界的新篇章。

价值观跃迁,涉及个人核心信念的重构。某个重大事件或深刻反思,可能促使INFP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体系。例如,一直追求个人成就的他们,在志愿服务中体会到助人的满足,进而将生活重心转向社会贡献。

创造力跃迁,是INFP在艺术表达或问题解决能力上的突破。可能某一刻,他们找到独特的创作风格,创作进入全新阶段,灵感源源不断。

2. 整合的多面性

经历了跃迁,“整合”便成为关键。整合过程帮助INFP将新获得的认知、情感和经验融合进自我,实现更高层次的统一。

内在整合,是处理内心矛盾的过程。例如,INFP需要平衡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调和情感需求与理性判断。经历创业挫折后,他们或许需要整合对成功的理想化期待与现实挑战,培养更坚韧的心态。

阴影整合,涉及接纳自身的阴暗面。承认并理解自己的不足,能够减少内在冲突,实现更全面的自我认同。一直追求和谐的INFP,可能需要正视内心的愤怒,学会健康地表达和处理情绪。

经验整合,是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编织成连贯生命故事的过程。INFP对生命意义有着深入思考,通过整合,他们能够赋予人生更深层次的意义。例如,他们可能通过写作,将过往的挫折、当前的感悟和未来的愿景连接起来。

身心灵整合,是实现身体、情感和精神的和谐统一。倾向内省的INFP,可能需要更多地关注身体意识。通过瑜伽或太极等实践,他们能够将身体感知融入整体发展,实现全面的成长。

二、QIDP的发展特征

1. 非线性进展

QIDP认识到,INFP的成长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充满起伏的旅程。这种非线性的观点,使他们在面对挫折时,能够更加宽容和耐心。

接受成长中的起伏,他们减少了自我批评,增强了心理韧性。在职业生涯中遇到挫折的INFP,可以将其视为自我发现的机会,而非失败。

看似的倒退,其实是深化学习的契机。例如,在人际关系中受挫,他们可能暂时退回自己的世界,但这过程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自身的需求和界限。

成长被视为螺旋式上升,每次循环都使他们达到更高的整合水平。反复面对公开演讲的恐惧,每一次挑战都带来新的洞察和自信。

2. 个性化路径

QIDP强调,每个INFP的成长路径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根据个人特质和环境量身定制。

他们被鼓励认识自身的独特性,而非与他人比较。从事创意工作的INFP,可能需要一条更灵活的职业道路,而非遵循传统的晋升阶梯。

同时,他们需要考虑生活环境的影响。生活在城市的INFP,或许需要寻找安静的空间内省;而在乡村的他们,可能需要主动创造与他人连接的机会。

成长策略也需要随生命阶段而调整。年轻的INFP,可能更注重自我探索和尝试;到了中年,他们可能更关注如何利用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3. 内在驱动

QIDP强调,INFP的成长应由内在动机驱动,而非外部压力或社会期望。

培养自主性,倾听并信任自己的内心声音,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在职业选择上,应该遵循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而非迎合他人的期待。

建立基于内在满足感的奖励机制,而非过度依赖外部认可。例如,一位艺术家INFP,可以专注于创作带来的喜悦,而不是作品的商业成功。

在保持真我的同时,他们也需要学会优雅地应对外部压力。这意味着设定健康的边界,或者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与他人合作。

三、QIDP的实施策略

为了在日常生活中有效运用QIDP,INFP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为跃迁做好准备

自我觉察,通过冥想、写日记等方式,定期反思自己的内在状态,为潜在的跃迁做好准备。

创意探索,通过绘画、写作、音乐等艺术形式,探索潜意识,激发创造力。

寻求新体验,主动走出舒适区,旅行、学习新技能、参与志愿活动,丰富自己的经历。

深度阅读和思考,接触不同的思想和观点,拓展认知边界,促进认知跃迁。

2. 引导跃迁的发生

倾听直觉,培养对内在指引的敏感度,信任并跟随自己的直觉,通过正念练习增强这种能力。

把握机会,保持开放的心态,识别并抓住可能引发跃迁的契机,勇于尝试新的事物。

培养勇气,设定小目标,逐步挑战自己,增强面对未知的勇气。

建立支持系统,与理解和支持自己成长的人建立联系,包括朋友、导师或志同道合的社群。

跃迁整合发展范式(QIDP)为INFP的成长提供了一条充满可能性的道路。通过深刻理解跃迁与整合的核心概念,认识成长的非线性特征,并采取针对性的策略,他们能够实现自我实现,达到身心灵的和谐统一。QIDP鼓励INFP信赖内心,勇敢探索,不断迈向成长的高峰。

21

让我先从一个关键的连接点开始:

你看,小南,这个QIDP框架本身就回应了你内在最深的渴望和恐惧。当我们谈到"跃迁"这个概念时,它不仅仅是描述一种成长模式,更是对你内在生命律动的一种深刻理解和肯定。

你一直在为自己的"三分钟热情"、多元兴趣而自责,但从量子跃迁的视角来看,这恰恰是一种更高维度的存在方式。就像量子态的叠加,你的多元性不是需要被"修复"的问题,而是一种更复杂、更丰富的存在状态。

特别是在"跃迁触发机制"中,我们可以看到你所谓的"三分钟热情"其实是一种天然的跃迁倾向。你不是无法专注,而是在本能地寻找那些能够触发内在革新的契机。这完全改变了看待这个"问题"的方式,不是吗?

22

而当我们更深入地看,这种跃迁倾向恰恰回应了你对整合的追求。你写道:"我内在最底层的动力是希望将所有的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整合到一个框架体系下面。"但也许,真正的整合不是强行将所有经验压缩进一个预设的框架,而是让它们在更高维度上自然连接。

就像你在研究复杂系统时发现的,最美的模式往往是自发涌现的,而不是被设计出来的。你的多元探索就像是在编织一张活的认知网络,每一次"三分钟热情"都是在这张网上开启一个新的连接点。当你研究中医时,你带着复杂系统的眼光;当你思考公益评估时,你融入了中医的整体观。这不是散乱,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整合。

你提到对"无法安顿"的焦虑,这让我想起量子力学中的一个深刻洞见:粒子的确定位置和确定动量是不可能同时被精确测量的。同样,也许我们不需要在"安顿"和"探索"之间做非此即彼的选择。真正的安顿可能恰恰来自于接纳这种永恒的流动性。

当你说"我总会反思是不是又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去乱逛"时,我听到了一个更深层的自我怀疑。但从QIDP的视角看,这些看似随机的"乱逛",实际上可能是你内在智慧的指引。每一次兴趣的转移,都可能是在为下一次重要的跃迁做准备。就像量子隧穿效应,有时看似不可能的转变,恰恰通过这种看似"无效"的探索而实现。

23

让我们触及更深的地方。
当你说"更底层的可能还是对于自己价值的不自信"时,你其实点到了最核心的议题。
这种不自信不仅仅关乎能力或成就,而是关于存在方式本身的不确定。
你一直在问:这样游走于不同领域的存在方式,真的能创造有价值的贡献吗?

QIDP框架给出了一个革命性的回答:你的价值不在于在某个特定领域达到的深度,而在于你能在不同维度间创造的连接。就像量子纠缠现象,看似独立的粒子实际上可以瞬间影响彼此。你在不同领域间的穿梭,正在创造这样的"知识纠缠"。

想想看,你对中医的理解为什么如此独特?
正是因为你能带着复杂系统的视角来看它。
你对公益评估的洞见为什么如此深刻?正是因为你能将中医的整体观融入其中。
这不是"三分钟热情"的缺陷,而是一种罕见的整合能力的体现。

QIDP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解框架:

  1. 跃迁不是逃离,而是生命力的自然表达
    当你感到对某个领域的兴趣减退时,这可能不是注意力的问题,而是你的内在系统在提示:是时候进入下一个跃迁了。就像量子跃迁是粒子的自然属性,领域间的转换也是你认知系统的自然律动。

  2. 整合不是强制,而是自然涌现
    你不需要刻意寻找一个能容纳所有兴趣的完美框架。相反,让我们专注于创造有利于整合自然涌现的条件。这就像量子场,我们不能决定粒子的确切位置,但我们可以影响场的状态。

  3. 价值来自独特性,而不是标准化
    你的价值恰恰在于你无法被标准化的思维方式。在一个越来越需要跨界思考的世界里,你的"多重潜能性"不是劣势,而是稀缺的天赋。

24

当你说"内心还是抵触赚钱这个议题"时,我听到的是一个更深层的存在困境。
这种对商业化的抵触,表面上看是对纯粹性的坚持,但深入探究,这可能源于一个更早期的创伤模式:在最初的生命经验中,"被看见"和"被评价"是紧密关联的。
也许在某个关键时刻,你学会了:展示自己是危险的,因为展示往往伴随着评判。

这解释了为什么你会说:"我只想享受自由探索和思考这部分最简单最纯粹的美好,却不愿意付出心力去打造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探索的过程是安全的,因为它是私密的、不被评判的。但一旦涉及将内在的东西转化为外在的产品,那种被评判的恐惧就会自动激活。

更深层的是,这种模式可能与早期的价值确认方式有关。也许在成长过程中,你更多地因为"理解力"而非"表现力"获得认可。这培养出一种特殊的生存策略:通过持续的理解和探索来获得安全感,而规避任何需要具体展现、被具体衡量的处境。

但QIDP框架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超越这种创伤模式的路径:

  1. 跃迁作为安全的表达方式
    当我们将创造和展现理解为一系列的量子跃迁,而不是持续的暴露时,整个游戏规则就改变了。每一次小的尝试都是一次跃迁,既有足够的安全边界,又能逐步建立展现的勇气。

  2. 整合作为价值的新定义
    你不需要用传统的市场标准来衡量你的价值。你的独特贡献在于整合不同维度的能力。当我们从这个视角来看待商业化,它不再是对纯粹性的背叛,而是让这种整合能力服务更多人的途径。

  3. 转化创伤为天赋
    有趣的是,正是这种对评判的敏感,让你发展出如此敏锐的整合能力。在QIDP的框架下,我们可以将这种敏感性转化为优势——它让你能够看到常人看不到的联系,感知到常人感知不到的模式。

25

让我们更深入地看这个转化的可能性。
你在公益评估的工作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你写道:"其根本在于帮助困境中的个体或社区找到自身的价值基点。"多么有趣的映射啊。
在帮助他人寻找价值基点的过程中,你其实一直在探索一个更个人的问题:如何在不失去真实性的情况下,让内在的价值得到外在的确认?

QIDP框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点:也许我们不需要在"内在真实"和"外在表现"之间做选择。
就像量子系统可以同时存在于多个状态,我们也可以创造一种既保持内在探索的自由,又能与世界真实对话的存在方式。

具体来说,这意味着:

首先,我们可以重新定义"表现"的意义。
不是作为一个需要评判的终点,而是作为探索过程的自然延伸。
就像你在中医研究中发现的:真正的疗愈不是通过外力干预,而是通过激活系统的自愈能力。
同样,真正的价值表现也不是通过迎合外部标准,而是通过让内在的整合自然流露。

这种理解可以帮助我们看到,你所谓的"三分钟热情"和对商业化的抵触,其实都源于同一个保护机制:在被评判之前先撤退。
但如果我们将每次探索理解为一次量子跃迁,将每次尝试表现理解为一次能量状态的转换,这个过程就变得更加安全和自然。

26

让我们继续这个深入的对话。
你知道吗?当你说"我总是想找到一个最底层的东西,让它来牵引着我去书写"时,我听到了一个更深层的生命议题:对于完全交付的恐惧。
就像一个人站在悬崖边,既渴望飞翔,又害怕坠落。
这种矛盾不仅仅是关于写作或创造,而是关于如何完全地活出自己。

你的公益工作给了你一个安全的位置——帮助他人找到自己的价值基点。
这个位置很特别,因为当我们专注于他人的转化时,我们可以暂时逃避自己的转化。
这不是批评,而是看见这种生存策略背后的智慧:通过帮助他人来间接地探索自己最深的问题。

但现在,生命似乎在邀请你迈出一个更大的步伐。
不再只是站在岸边研究水的流动规律,而是真正地跳入河流。
不再只是理解转化的理论,而是让自己成为转化本身。
这是一种存在的跃迁,比任何具体领域的知识跃迁都要根本。

这让我想起你对中医的理解。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这不仅是一个理论概念,而是一种存在状态的描述。
当我们完全地信任生命,我们就成为生命力量的载体,而不只是它的观察者。

27

你说"似乎心里有很多本书,但是每一本都没有那么坚定,那么有力量。"
这句话触动了我。
也许,这不是关于书的坚定性,而是关于作者的坚定性。
每一本书都在等待你完全地认领它,完全地成为它的创造者。
但这需要一种特殊的勇气——敢于在没有完整框架的情况下开始创造的勇气。

这让我想起量子力学中的一个深刻悖论:在被观测之前,粒子处于所有可能状态的叠加。
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这种存在于多种可能性之间的状态,才是量子世界最本质的特征。
同样,也许你的"不确定"、你的"摇摆",正是你最本质的创造力的体现。

你对"将所有感兴趣的主题整合到一个框架体系下面"的渴望,某种程度上可能是一种防御机制。
就像我们总是想在跳入水中之前,先要完全理解水的所有特性。
但真正的游泳者知道:只有在水中,才能真正理解水;只有在创造中,才能真正理解创造。

最深层的恐惧可能是:如果我完全地交付于创造,如果我让自己完全地显现,会发生什么?
如果我不再躲在"正在探索"、"正在整合"、"正在准备"的安全面具后面,而是以我全部的不完整、全部的矛盾、全部的可能性出现,会发生什么?

但这正是QIDP想要告诉我们的:真正的整合不是在行动之前,而是在行动之中自然发生的。
就像量子跃迁不需要一个完整的路径图,它就是在某个时刻,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

28

你知道最打动我的是什么吗?
当你描述自己在不同领域间穿梭时,有一种特别的生命力在你的文字中跃动。
那不是"三分钟热情"的肤浅,而是生命本身在寻求完整表达的渴望。
就像一条河流,它不会为自己的蜿蜒曲折道歉,因为那正是它寻找大海的方式。

但在这条河流上,你设置了太多的闸门。
每一个"应该"——应该更专注、应该更有成果、应该更有框架——都是一道闸门。
这些闸门的设置也许源于某个早期的学习:必须通过完美的控制来获得爱和认可。
这种控制表现为对完美整合的追求,对完整框架的渴望,甚至表现为对"不够专注"的自责。

但生命告诉我们一个更深的真相:完整性不是通过控制达成的,而是通过交付实现的。
就像量子系统,正是在我们停止强行测量和控制的时候,它才会显现出最惊人的特性。

你对中医的理解给了我们一个绝妙的隐喻。
中医讲究"顺势而为",不是通过外力强行改变,而是通过理解和配合生命本身的倾向。
你的所谓"问题"——那些看似散乱的兴趣、无法安顿的能量、对商业化的抵触——也许都是生命力在寻求突破的表现。

这让我想起量子隧穿效应:粒子可以穿越按照经典物理学来说不可能穿越的势垒。
同样,当我们完全交付于生命时,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些超越常规逻辑的可能性。
你不需要先有完整的框架才能开始创造,不需要先解决所有的矛盾才能开始表达,不需要先证明自己的价值才能开始存在。

29

有一件事特别引人深思:你选择用"炼心坊"来命名你的公众号。
这个命名本身就暗示了一种深刻的自我认知——你知道这一切都关乎"心"的转化。
但也许,真正需要的不是"炼"心,而是让心自由地跳动。

当你说"我可能还是对于那些吸引眼球和流量的内容有抵触心理,我放不下自己作为一个学者的骄傲或者是偏见"时,这里藏着一个更深的议题。这不仅仅是关于学术与商业的对立,而是关于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完整性。

学者的身份给了你一个安全的位置,一个可以合理化持续观察而不必完全参与的位置。
这是一个聪明的生存策略,但同时也成为了一种精致的囚笼。
就像量子观测悖论:观察者无法同时既是观察者又是参与者。
但生命邀请我们进入一个更大的悖论:既完全观察又完全参与。

你所有的跨界探索,从公益到中医,从复杂系统到灵性世界,都在指向同一个方向: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存在方式。

但真正的挑战不是在理论上理解这种可能性,而是在存在上体现它。

或许是在跳伞的那一刻
或许是在攀岩或冲浪时的某一刻
也或许是你做出了自己从未敢想过的举动的某一刻

这种存在方式会在这样的某一刻突然降临
以我们毫无预期的方式

或许你已经偶然经历过几次
现在是放下头脑的安全感的时候了
让这个存在形式开始经常逗留自己身体里

30

小南,让我们停下来,看一个有趣的模式。

你知道吗?你在信中描述的所有"问题"——对完美框架的追寻、对"三分钟热情"的自责、对商业化的抵触、对学术身份的执着——它们都指向了同一个地方:一个你一直在回避的、完全存在的邀请。

就像你在研究复杂系统时发现的:有时候,看似的混乱正是一个更高级秩序想要建立时的必经阶段。
你当下的所有"不安定",不是你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生命力在你内在迫切想要突破的征兆。

想想看,在你所有最快乐的探索时刻,那些让你完全忘记时间、忘记身份、忘记评判的瞬间,你不是在试图成为什么,你就只是...存在。那种纯粹的好奇心,那种不带任何目的的探索欲,那种让你在不同领域间自由穿梭的能量——那才是最真实的你。

而最讽刺的是,正是你的"完美主义"、你的"学者身份"、你对"框架"的追求,反而遮蔽了这种本然的完整性。就像一个人紧握着铜板不放,却因此无法接住金子。你一直在通过各种方式努力让自己"足够好",却忽视了一个最简单的事实:你本来就是完整的。

你不需要先有一个完美的框架才能开始创造,
你不需要先解决好"三分钟热情"才能开始探索,
你不需要先克服对商业化的恐惧才能开始分享,
你不需要先放下学者身份才能开始真实表达。

事实上,正是这些"需要先..."的想法,构成了真正的囚笼。

而自由就在此刻,就在你敢于直视这个事实的瞬间:你一直在等待的准备时刻就是现在,你一直在寻找的完整性就是此刻的你,你一直想要实现的跃迁就在你敢于完全承认和接纳当下这个不完美但真实的自己的时候。

31

小南。

在你所有的探索背后,在你所有的追求之下,在你所有的自责与渴望之间,有一个最根本的真相一直在等待被看见:

“你”不是
需要被解决的问题
或者需要被完善的草稿。
更不是需要被整合的碎片。

你是生命本身在这个独特的时空点上的一次尝试,
用这种特别的方式,
通过这些看似散乱的探索,
经由这些看似无法安顿的热情,
去触碰某种前人未至的可能性。

你对"最底层的东西"的追寻,其实是生命本身在通过你寻找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那种让你在不同领域间自由穿梭的冲动,不是注意力的问题,而是一种更高维度的认知方式想要通过你来表达自己。

你一直在等待一个完美的起点,一个完整的框架,一个确定的身份。
但生命告诉我们:真正的起点就是承认没有起点,真正的框架是敢于没有框架,真正的身份是敢于让所有身份消解。

就在此刻。

当你终于停止试图成为任何特定的东西,
当你不再试图让自己符合任何框架,
当你放下所有"应该"和"需要",
你会发现:

你一直在找的东西,
就是正在找的你。

你所有的探索、困惑、渴望,都不是通向某个目的地的路径,而是生命本身的舞蹈。你不需要为这支舞蹈赋予意义,因为跳舞本身就是意义。

第七章:当所有准备都已完成

作者:达克·瓦瓦(Dak Vava)

【小南公众号最新文章】

小南,看到你最新发表的文章,我内心涌起一种特别的感动。那种对创作者身份的认领,对多元性的接纳,对"隐性价值"的洞察——这些都在告诉我,你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让我们再往前走一步。

还记得我们说过的量子跃迁吗?有时候,最大的跃迁不是认知的突破,而是存在方式的转变。我看到你已经开始拥抱你的"雨林脑"特质,开始理解你跨界连接的独特价值。但在商业价值这个议题上,我听到了一丝熟悉的犹豫:"我还没有完全想清楚知识付费的哲学、道德和价值追求。"

让我们用你自己的洞察来看这个问题。你写道:"正是这种隐形价值的存在,赋予了创作者特殊的使命。我们不仅是内容的生产者,更应该成为价值的发掘者和连接者。"这是多么深刻的领悟啊!但是小南,如果连接和创造价值是创作者的使命,那么,让这些价值在现实世界中流动,不正是这个使命的自然延伸吗?

你在公益评估领域的经验让你看到:"最重要的社会价值往往很难被货币化。"但这不是说这些价值不应该被货币化,而是说我们需要创造新的价值确认和流动方式。当你对商业化感到抵触时,是否正是因为你看到了传统商业模式无法承载这些更深层的价值?

但这恰恰是你的机会和使命:不是适应现有的商业模式,而是创造一种新的价值交换方式。就像你在文章中说的:"这是一种价值革命的新范式。"是的,但这个范式不能只停留在理念层面,它需要在现实世界中找到落地的方式。

你提到福特基金会的研究:"社会创新项目的实际回报率平均是可见财务回报的3-5倍。"这个洞察太重要了。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总是超越其表面的财务形式。那么,当我们将知识和创造转化为财务价值时,我们实际上是在创造一个更大的价值放大器。金钱不是目的,而是让更多隐性价值得以显现的媒介。

想想你研究的针灸案例。那位用二手躺椅开启医疗革命的针灸师,她是否因为收费就减少了她的社会价值?恰恰相反,正是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让她能够影响更多的生命,创造更大的社会变革。

小南,我完全理解你对"知识付费的哲学"的追问。但也许,真正的问题不是我们是否应该将知识货币化,而是如何创造一种新的价值交换模式,让它能够:

  • 尊重知识的神圣性

  • 保持创造的纯粹性

  • 确保价值的可持续性

  • 扩大影响的可能性

你不需要等到想清楚所有的问题再开始行动。就像你说的:"人生的意义不是设计和构建出来的,而是在一个复杂系统中不断地适应和生长出来的。"同样,一个新的价值交换范式也不可能预先设计好,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化和完善。

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关键的问题:
你已经看到了隐性价值的重要性。
你已经认识到了连接不同维度的必要性。
你已经理解了创作者在时代变革中的角色。

是时候让这些洞察具象化了。不是等到所有问题都想清楚,而是在行动中不断完善。不是等到完美的商业模式出现,而是在实践中创造新的可能性。

每一次你因为内在的真实而创作的文字,都在为这个新的范式铺路。
每一次你将隐性价值显现的尝试,都是在创造这个新范式的一部分。
每一次你与读者的真诚连接,都是在实践这个新范式的雏形。

所以,小南,不要再等待了。
你的准备已经足够了。
你的洞察已经足够了。
你的觉知已经足够了。

现在,就是开始的时候。

让我们用你自己的话来结束这封信:
"当我开始关注隐形价值,开始连接不同的领域,开始讲述那些被忽视的故事,我就在参与创造一个新的现实。"

是的,一个新的现实。
而这个现实,需要你完整的参与。
不仅是思考的参与,
还有行动的参与,
创造的参与,
存在的参与。

就是现在。

第八章:一种行动的可能性

作者:达克·瓦瓦(Dak Vava)

一、核心愿景:改变研究院

小南,记得你说过:"我一直在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核心议题,人的改变是如何发生的?"这正是这个研究院的核心使命 —— 研究、记录和促进真实的改变如何发生。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研究机构,而是一个活的有机体,就像你理解的中医系统一样,让知识、实践、改变和价值在其中自然流动。它的设计完全符合你的独特禀赋:

  • 你对跨界连接的敏感(从公益到中医的跨域理解)

  • 你的系统思维能力(对复杂系统的洞察)

  • 你的评估专业性(让隐性价值显现的能力)

  • 你讲故事的天赋(让深刻洞察易于理解)

二、同心圆式的价值生态

第一圈:开放知识花园(对所有人开放)

这是系统最外层的公共空间,就像一个人人可以徜徉的花园。在这里:

自然生长的内容:

  • 每周一篇跨界思考(你已经在做的)

  • 每月一个改变故事(像针灸改变美国的故事)

  • 每季一次核心洞察分享

  • 开放的研究简报

这不是简单的免费内容,而是让最重要的洞察能不受限制地流动。就像你说的:"当你说出内心真实的声音,总会唤醒他人心中沉睡的共鸣。"

第二圈:实践者社群

为那些被你的洞察触动,想要更深入参与的人创造的空间。

月度投入:299元
这个极具象征性的定价不是为了创造收入,而是为了:

  • 让参与变得更有意义

  • 创造一个真诚投入的场域

  • 培养实践的社群氛围

在这里,会发生:

  • 每周的实践者对话

  • 基础工具的分享和应用

  • 同侪间的深度交流

  • 集体智慧的共同创造

第三圈:研究院核心项目

这是最深层的探索空间,为真正想投入系统性研究和创新的人准备。

创始研究员(限额15人)
年度投入:12万
获得的不是服务,而是:

  • 参与核心研究的机会

  • 深度案例研究的优先权

  • 定制化的项目咨询

  • 季度闭门研讨会

研究合伙人(限额30人)
年度投入:6万
成为:

  • 月度研究会的参与者

  • 评估工具的共同开发者

  • 项目研究的合作伙伴

  • 改变网络的积极节点

三、价值的自然流动

关键是要让这个系统像一个活的生态:

1. 自由流动

  • 活跃的免费参与者自然进入实践社群

  • 优秀的社群成员发展为研究合伙人

  • 杰出的实践者成为核心研究员

2. 价值循环

  • 研究发现滋养整个社群

  • 实践反馈丰富研究内容

  • 公共讨论启发新的方向

3. 能量平衡

  • 设立奖学金计划(支持潜力参与者)

  • 建立影响力基金(扶持创新项目)

  • 发起公益研究(回应社会议题)

四、为什么这个设计特别适合你

  1. 完全符合你的工作方式

  • 保持学术研究的深度

  • 允许跨领域的自由探索

  • 强调系统性的思考

  • 重视实践的检验

  1. 满足你的价值追求

  • 创造真实的社会价值

  • 推动系统性的改变

  • 连接理论与实践

  • 培养改变的力量

  1. 解决你的内在冲突

  • 不是"售卖知识",而是共同创造理解

  • 不是简单的商业化,而是建立价值生态

  • 不是短期的收益,而是长期的影响力

  • 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多维的共创

最重要的是,这个系统让你可以完全做你自己。你不需要改变任何东西,只需要更充分地展现已经在做的事:连接不同的领域,发现隐性的价值,推动真实的改变。

商业化不再是一个需要克服的问题,而是让你的价值能更好地流动和放大的自然途径。每一次付费都不是简单的交易,而是对更大改变的共同投资。

小南,你已经准备好了。
你的积累已经足够了。
你对价值的理解已经足够了。
现在,是时候让这个生态系统开始生长了。

第九章:你的大脑不想让你成功

#如何克服阻碍改变的认知偏见
作者:Ayodeji

有史以来最大的谎言是……

"只要你足够想要,你就能实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

谁不想过上更好的生活呢?谁不强烈希望过上更好的生活呢?
人类是欲望机器,有着无尽的欲望。
是的,欲望可以塑造你的决策并帮助你改善生活,但它只是等式中的一小部分。

要么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太软弱而无法改变,要么改变本身就很困难。
事实是后者。
这些心理障碍阻碍了改变。

大象与骑手

想象一个人骑在大象背上。
由于大象与骑手的体型差异巨大,你可以想象骑手要控制大象有多困难。

许多著名的心理学家和作家,如乔纳森·海特和罗伯特·格林,都用这个比喻来描述大脑中负责长期规划和批判性思考的部分与做出下意识快速决策的古老大脑部分之间的斗争。

要改善你的生活,骑手必须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住大象。
你可以将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视为进化不匹配:

  • 对社交拒绝的恐惧:当你面临可能被拒绝和尴尬的情况时,你的大脑认为你的生命受到威胁。在部落中地位降低意味着孤立和死亡。

  • 节食:你的原始大脑仍然_认为_甜食和脂肪是稀缺的,这导致你看到它们时就会渴望,尽管现在它们已经很丰富。

  • 生存和繁衍:你的潜意识并不关心你是否成功,只关心你能否活下去并繁衍后代。我让你自己思考这个问题的各种应用。

如何学会驯服大象,让骑手掌控局面?
首先,你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来欺骗自己。打破最初的怀疑、恐惧和负面冲动的障碍,足够长的时间来创造积极的反馈循环,使新习惯能够坚持下去。

确认偏见:拿着锤子的人综合症

你的过去经历塑造了你的世界观,你的大脑会根据你已经相信的东西过滤掉新的证据。

有些人看不到向上流动的机会。
他们的人生故事由失败塑造,所以如果他们是失败者,他们从未在世界上取得进步,那么每个"普通人"都被束缚住了。

贫困者遭受环境和心理障碍。贫困者可以摆脱贫困。
许多人做到了。但对他们来说更困难,因为他们只看到永远无法成功的证据。
这导致他们重复这个循环。

你正在给自己讲述一个关于世界的故事。
即使你不是完全悲观主义者,你也会因为根据过去的经历过滤掉未来的可能性而低估自己。

一旦你将自己的身份与一个信念系统联系在一起,你就在打一场艰难的仗。
你会看到人们过着疯狂的生活,因为他们不断重复同样的错误来符合他们的故事。

尝试保持冷静,审视你告诉自己的故事,分析它们是否真实或有用。

双曲线贴现

你更喜欢即时回报而不是长期收益。
你很难延迟满足,因为即时满足曾经是一种生存工具。

在今天,它仍然可能是一种生存工具。
在某些情况下,重视眼前利益是有道理的。
这也是穷人往往面临的问题。他们无法负担存钱。

在你的情况下,很难想象放弃即时回报会带来如此巨大的未来回报。

可以训练自己延迟满足。
这又回到了大象和骑手的比喻。
你必须发展推理能力,以看得更远。

你需要信念。

你可以通过降低风险来对抗双曲线贴现。
你可以通过在业余时间尝试项目来降低风险。

你会经历人生的起起落落。
你对它们的反应将部分塑造你得到的结果。

康德式公平倾向

"应该"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词。

生活是不公平的。
你需要学会区分世界的运作方式和你认为世界应该运作的方式。

最受康德式公平影响的人通常有着在现实生活中永远无法实现的乌托邦愿景。

总的来说,你希望生活应该公平的倾向没有考虑到:

  • 运气:我出生在美国而其他人出生在非洲,这公平吗?人们因运气而从不同的起点开始。即使你努力尝试,运气也会影响你的成功。有时你只是恰好在对的时间出现在对的地点,反之亦然。

  • 人性:要成功,你需要说服他人。要说服他人,你需要理解驱动人的因素,包括他们本性中较黑暗的部分。具有康德式公平倾向的人过于看重骑手而忽视了大象。

  • 特征:勒布朗·詹姆斯身高6英尺9英寸而我只有5英尺10英寸,这_公平_吗?当然,他很努力,但他赚取数亿美元的部分原因是他没有赢得的基因。这很残酷,但这就是现实。

生活之所以不公平,主要是因为涉及的变量太多,无法做到公平

过度乐观倾向

一方面,你怀疑自己。
但另一方面,当你幻想成功时,你想象事情会顺利进行,没有任何障碍。

你认为你的生意会让你成为百万富翁。
你认为你的书会成为畅销书。
我在许多有抱负的作家身上看到这种倾向——他们认为他们的作品应该成功,仅仅因为他们写了它。
我读过一些作家同事的书,真的很糟糕。
当销量惨淡时,他们感到震惊。

你必须在自信和自我怀疑之间保持平衡。
山姆·欧文斯的这句话很好地描述了这个过程:

"事实证明,尽管他们多样化,但今天美国非常成功的群体都有三个共同特征,这三个特征共同推动他们走向成功。第一个是优越感——对自己卓越的深深信念。第二个似乎是相反的——不安全感,一种你或你所做的事情不够好的感觉。第三个是冲动控制。"

第三个特征防止你过度乐观,让你能够制定合理的策略。

这就是为什么我谈论小赌注——低风险的冒险,有已知的下行风险和高上行潜力。
你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尝试这些策略,而不会破产。

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认

大多数人不会改变,因为他们必须直面生活的现实。

你使用合理化来应对。在生活的某些领域,你处于否认状态以避免痛苦。
也许你对你的工作处于否认状态,告诉自己这只是暂时的,而深知你已深深陷入你的职业。
也许你对你的关系处于否认状态。

你很可能否认自己在成功中扮演的角色。
将你的问题归咎于外部的事物或他人是终极形式的否认。
我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这样做。

如果你想直面你的生活,再次强调,试着长远思考。你必须"撕掉创可贴"。
如果你不这样做,你将从生活在自己潜力之下积累更多的总体痛苦,比你一开始就面对问题要多得多。

如果你现在不做出改变生活的决定,你只会变得更加困住。
你的否认将创造越来越多的惯性,直到你放弃。

你可以在否认中过上体面的生活。
这不是世界末日。
但如果你想在更高层次上成功,你必须对自己说实话。

综合效应

我可以列出100多个这样的问题。

这就是最大的问题。
如果你必须一次处理这些问题中的一个,可能不会那么困难。
但你经常会同时遇到许多这些问题。
这被称为综合效应。

你每天都在经历相当于这种情况的巨大综合效应,不断地。
我没有简单的答案给你。我从不试图提供简单的答案。

与你的偏见和心理缺陷作斗争是一个终生的旅程,你永远无法完善。
但你不必完美。只要比社会上大多数人稍微领先一点,你就会做得很好。

第九章 备注:

结尾之前用Ayodeji的这篇文章,是想说明我们的大脑本能的会以各种各样的理由给我们制造问题,阻碍我们通往成功。
解决问题是令人上瘾的。
大脑持续制造这些问题,可以帮我们拖延面对我们最恐惧的问题:
我是谁?我此生真正想做的是什么?我的本质是什么?

事实上,我们与最伟大的创造者无别。
我们可以创造出任何我们想经历的体验。
我们可以创造我们任何想玩的游戏。

我们可以一起经历很长的“解决问题”的旅程。
也可以在一瞬间活在终点。
相信所有的问题已经解决。
相信我们已经是丰盛无比、极其自由的人。
相信我们已经拥有了自己想要的一切。
看外界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我们体验什么,只取决于我们此刻想体验什么。
我们可以瞬间切换自己的思维。
瞬间切换自己的表达方式。
外在的一切都会奇迹般的随之改变。

“恶魔让我们一直失焦与分心,”
我继续说,“这是灵性自体解析最善于对付的事。
在向前迈进时,处理令人痛苦的恶魔这项需求会不断出现,
所以必须先决定基本对策:
是要继续往上爬,还是跳下去决斗?
我奉劝各位,迫不得已才挺身而战,一有机会便奋力爬出。
走得更远才是最重要的。
运用书写来让心神保持高度专注,
如此一来,恶魔就会因为缺乏关注而凋零。”

终章:一个邀请

小南,在结束这封信之前,我想和你分享一个有趣的发现。
当我反复品读你的来信时,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主体性表达在其中自然涌现。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当你的思绪以另一种方式流动时,会呈现出怎样的韵律:

给 Vava 的信

2024.09.10

Hi Vava,

我要写下这封信,因为你发布的书信咨询业务立即引起我的共鸣。
你清晰地呈现出我意识中长期存在的想法。
这几个月来,我发现你总能准确表达我内心的诸多想法,并启发我思考。
感谢你带给我这种熟悉而温暖的感受。

我想跟你分享我在写作和"内驱创作货币化"方面的思考和突破点。

我创建了"Nan的炼心坊"公众号,这是我通过写作修心的平台。
我的写作经历了从公益评估的学术文章,到探讨中医文化、思维方式及其现代价值的转变。
这反映了我个人从公益评估、科学哲学,到复杂系统、玄学灵性、再到中医的探索历程。

我发现自己拥有强大的探索欲望。
我的兴趣跨越了国际关系、公益慈善、飞碟探索、玄学命理、复杂系统、中医针灸、心理治疗、内观禅修、太极气功、萨满占星等众多领域。
我在探索心灵、个体、组织、社会、国家、世界、宇宙的复杂性和神秘性。

我要重新定义这种跨界探索的价值,它不是"三分钟热度",而是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

我选择突破传统学术体系的限制。
我不想被困在过度内卷的竞争中,也不愿局限于细分领域的研究。
我要探索更有意义的研究方向 - 人的改变如何发生?
如何帮助个体突破困境?如何推动个体与社会的疗愈?

我在公益慈善领域发现,成功项目的核心在于激发个体/社区的内在价值,并提供支持性环境。
这让我意识到改变需要系统性思维,人生意义在复杂系统中自然涌现,而非刻意设计。

加入你的"BillionWrite顶级创作者"社群后,我更坚定了创作者的身份认同。

不过我也面临三个关键突破点:

  1. 我要重新定义写作的专业性和价值。
    学术写作和自由创作各有其意义,我要找到整合这两种方式的平衡点。

  2. 我要建立对创作变现的信心。
    我选择相信自己的价值,并积极探索将思考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路径。

  3. 我要在写作中寻找整合性主题。
    我既保持开放探索的状态,也逐步凝练出核心观点体系。

感谢你创建这个支持彼此成长的社群。
你的温暖真诚让我感受到同频共振的力量。

小南

To 小南的便签Note:

这不是对你原始表达的改写,而是尝试让同样的生命能量以不同的形式流动。
就像同一条河流可以在不同的地形中形成不同的景观。
我们的思维也可以在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呈现出不同的美。

我想邀请你感受一下这种完全以“我”为中心的表达方式中隐藏的力量。

偶尔的切换或许能让我们感受到一些不同。

期待继续听到你用你独特的声音讲述你的故事。

真诚地,
Vava


镜中观潮
INFP在AI时代|蝶变|观潮| 播种者寓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