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箴言 | 为官者岂可辱骂百姓?

政务   2024-12-01 06:31   甘肃  


 

 诗云:“莠言自口。”莠言者,秽言也。今人理讼,既不肯听,又不能折。动辄拍案大叫,信口谩骂。堂皇之上,如村童然,尚复成何体统?


——清·方大湜《平平言》


  古代官员用污言秽语骂百姓,大概相当常见,因此,官箴书中,有不少相关的提醒。


  清朝的叶镇在《作吏要言》中说:“谩骂无益于事,且最衔怨,甘受之杖痛在身,不甘受之骂痛在心,故折狱但当正言剖断,何必恶声污口,损威失体,非堂堂在上者所宜出。”


  清朝的袁守定在《图民录》中也说:“卓茂为密令,口无恶言。凡性急口流,村骂百姓,此与牧牛儿何异?坐堂皇之上,顾作此鄙语,真可丑也。”


  古代小说戏剧中,官员骂百姓也是常见的情节。在审案的场合,官员往往是一拍惊堂木,说“大胆刁民”,或者说“大胆泼贼”,等等,但一般纪实性资料中,官员到底如何骂詈百姓,原汁原味的记载不多。


  研究中国法制史的徐忠明教授在《案例·故事与明清时期的法律文化》一书中,提到乾隆三十一年,山东省兖州府邹县审理的一则因尼山祭田纠纷案。一些老百姓因为山地纠纷,把孔子后代告到法庭。徐忠明说,在审理案件中,“法官怒发冲冠,把原告臭骂一顿,脏话连篇,粗口满纸,喊打之声盈庭”,到底如何骂的,笔者查到了这个案子的档案笔录。看过之后,确实让人大感意外,震碎三观,官员居然如此粗鲁地辱骂百姓。由此深刻理解了方大湜、叶镇、袁守定所说的官员辱骂百姓的恶劣性。与此相比,小说戏剧中的辱骂,实在算是很文明的了。


  那么,古代官员辱骂百姓,会有什么后果呢?从山东省兖州府邹县那场庭审看,官员虽然竭力辱骂原告,但原告们像习以为常,没有任何反应。这说明,古代官司场上,百姓被辱骂可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原本不值得当回事。


  但有时辱骂百姓会给官员带来不利影响。如《世宗宪皇帝硃批谕旨》中收录一则官员骂百姓事:“内惟西安府属之高陵县,因署县事水利通判高豫,采买喂养军需马匹草料,辱骂百姓;又因运米之际,百姓欲用牛车挽运,而高豫必欲概用骡车,以致民人赴县喊嚷。旋经西安府知府前往晓谕而散。今抚臣武格业将高豫撤回,另委别员署理。”这是陕西巡抚武格给雍正皇帝的一份报告,说西安府高陵县代理水利通判高豫,辱骂百姓加上其他恶行,造成百姓赴县喊嚷,巡抚就将高豫撤回,重新任命他人。


  当然,古代也有不骂人的官员,如《后汉书》和《资治通鉴》都记载汉朝的卓茂口无恶言,是一位好官。而清朝的陆陇其因为不骂百姓,当时人们为其所写的传记中就特别强调这一点。


  清人黄维玉编辑了一本书,叫做《陆清献公莅嘉遗迹》,讲的是被称为清朝“天下第一清廉”的陆陇其的故事。书中写到:“坐南面者,发怒最易,骂詈若‘忘八’‘奴才’之类,率以为常。公当临民,词气和平,并无疾言遽色,间遇悖理之极者,但云‘没脸面’三字。”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官场骂百姓的官员很多很普遍,所以,卓茂、陆陇其成为少有的例外,受到百姓爱戴。


(梁发芾)


 名称:文冠果


 分布:兰州、陇南、天水、甘南、陇东、白银、定西


 简介:文冠果,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花期4-5月,果期7-8月。树姿秀丽优美,花序大、花朵稠密、花期长,是优良的观赏树种。茎和枝叶可入药,具有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的功效。成龄文冠果根系发达,扎根深且分布广,是防风固沙、小流域治理和退耕还林的先锋树种。果仁含油量高,是高级润滑油、化妆品等的原料,还能用于生物柴油提取和制造各种工业产品。文冠果新鲜叶子也可以制成茶叶,种皮和果皮可以制成活性炭。


(植物资料由西北师范大学白增福、陈学林提供)


制作:席娟娟  校对:张莉  审核:王彬

啄木鸟
甘肃纪检监察网主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