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到底是什么样的关?

政务   2024-12-22 16:20   广东  

关,散布在中国大地上的棋子

万里江山由它锁钥

设关梁、收关税,“关”是关键

开与闭,战与和

垒垒雄关

为我们打开一座座通向历史之门



《中国国家地理·中华遗产》10月刊以“关”为主题,推出“雄关要塞,万年江山有关钥”专辑,韶关与山海关、嘉峪关、潼关、剑门关并排在封面。韶关,到底是什么样的关?


杂志《中华遗产》。


韶关在广东省东北部,紧邻大庾岭南麓,浈江、武江、北江汇流此地。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这样赞美它:“唇齿江湘,咽喉交广。据五岭之口,当百粤之冲,且地大物繁,江山秀丽,诚岭南之雄郡也。”韶关北接湖南、东临江西,扼岭南交通之孔道,是粤、湘、赣三地的交通枢纽。


四通八达的韶关,何以名称中有个“关”字呢?考诸史料,韶关之“关”,并非在险要关口上设立的防御设施,起到军事屏障的作用,而是在货物集散地及水陆要冲设立的税关,用来收取税费。


韶关的命运,就与贸易和税收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韶关市航拍图。三江汇流孕育百粤要津,浈江与武江,汇流成浩浩荡荡的北江一路南下。在两江之间的半岛及两岸,发育出了韶关市,成为粤、湘、赣三地交通之枢纽。



设立税关的前提,是存在繁荣的过境贸易。韶关商贸的关键,在于打通大庾岭,令天堑变通途。


南岭山脉横亘在粤、湘、赣三省交界地区,绵延千里。


广东南岭。


自东至西,横亘着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和越城岭,构成了高低起伏、错综复杂的地形条件。其中,大庾岭是赣江上游章水和北江支流浈江的分水岭,其中有一道较为低平的山口。自秦汉时期,人们就翻越大庾岭。借由这条狭窄陡险的山道,维系着南北——中原与岭南的往来。直到唐玄宗时期,宰相张九龄的一次壮举,才让大庾岭路成为黄金商道。


南岭:以五岭为代表的高地带。


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因病辞官,返回了故乡韶州曲江县。翻越大庾岭时,“行径寅缘,数里重林之表;飞梁嶪嶻,千丈层崖之半”的景象,使得张九龄忧心忡忡。张九龄随即上奏唐玄宗,请求开凿大庾岭路,改善南北交通。


唐代的广州,已经是一个大商港,商贸日趋繁盛。开通大庾岭路,不仅岭南地区的“齿革羽毛,鱼盐蜃蛤”能够顺利贩卖到中原,而且还可为货物抵达广州出海,提供便捷的物流通道。唐玄宗很重视张九龄的提议,委任他为修路特使,监修大庾岭路。


张九龄亲自踏勘大庾岭。他攀援蹬道,拨开灌丛,设计出一条避开险峻的北岭,由平缓的南坡过岭的道路。新驿道全长十几公里,平坦开阔,可以并行五驾马车,路两侧种满梅花,因此也被称为梅关古道。竣工后,张九龄写了《开凿大庾岭路序》,记述当时的盛况:“于是乎鐻耳贯胸之类,殊琛绝赆之人,有宿有息,如京如坻。宁与夫越裳白雉之时,尉佗翠鸟之献,语重九译,数上千双,若斯而已哉。”遥远边疆的化外之民,也能很方便地抵达长安了。


大庾岭路一经修成,便成为岭南与中原之间主要的交通孔道,来往的商旅货物络绎不绝,韶关深受其益。岭南的货物溯北江至韶关,分两路北上:一条由韶关溯浈江至南雄,越大庾岭,在大余县经章水进入赣江,这就是著名的大庾岭道;另一路由韶关溯武江,经宜章越骑田岭折岭隘,至郴州进入湘江,即骑田岭道。此外,还有一条著名的古都庞岭道,由英德市连江口镇溯连江北上,经阳山、连州,越古都庞岭南风坳,至湖南蓝山进入湘江。


张九龄纪念公园的晨景。张九龄主持开凿的大庾岭路,奠定了韶关的千年繁盛,人们便在北江畔的回龙山顶修建琼楼玉宇,纪念这位唐代贤相。


南北货物与人员流通,都要在韶关歇脚中转。韶关的地位,也就愈发重要。


韶关所辖,大庾岭南麓的南雄更是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来自广州的外贸商人,多经营洋货、布匹、烟行、纸行。此外,还有主营国药、百货的赣商;经营烟叶的闽商;经营小商品贩售的嘉应州商旅、货郎;经营饮食、粮油、服务业的韶关本地商人。


各地商贾齐聚韶关,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等八方文化在此交融荟萃。广州、嘉应州、江西、福建四大同乡会,各自建会馆、办学校、立庙堂、唱大戏,逐渐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南雄文化圈。


南雄城区话,也叫城壁话,与南雄其他乡镇的客家方言有明显区别,带有明显的白话口音。这一语言孤岛现象,就是各家人群于此交会,各种文化在这里荟萃争妍的结果。


在南雄城与梅岭古道之间,还有个商业重镇——珠玑巷。


珠玑巷本叫敬宗巷。据《直隶南雄州志》等古籍记载,珠玑巷得名,始于张九龄的七世孙张昌。张昌家族七世同居,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朝廷为表彰其孝义,赐珠玑绦环以旌之。为避敬宗庙谥,敬宗巷便改称“珠玑巷”。


宋至元初的二百多年里,内地战乱频繁。先民们为了躲避战祸,扶老携幼,举家来到岭南地区。由于不熟悉岭南地区的风土人情,他们只好在珠玑巷安顿下来,等到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再逐步南迁。根据众多岭南谱牒记载,现在分布在珠江三角洲的大多数广府人,都是原珠玑巷居民的后裔,珠玑巷又被称为“七百年前桑梓乡”。


珠玑巷。



虽然韶关商贸在大庾岭路开通后,已经渐趋繁盛。但是在此设立税关,并将韶州改称为韶关,以“关”字为城市赋名,却要等到明代中期之后了。这是为何?


明朝时期,相较于大庾岭路商路的繁荣,商路沿线的粤北、赣南及南岭山区,却是另一番景象。粤北赣南多为山地和丘陵,地形崎岖封闭。元末明初的战乱,令粤北赣南流失大量人口,形成地广人稀的局面。


自明代中叶开始,闽广地区居民不断往这里迁徙,流民问题遂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正统之后,粤赣闽交界地区陷入了长期动荡。《晋溪本兵敷奏》记载:“四境相接之处,素为盗贼渊薮,数为民患,不可尽除。比之寻常盗贼,迥然不同。”据统计,自正统至明末189年间,每隔2年左右就有一次暴动。


珠玑巷。


天顺二年(1458年),朝廷任命叶盛为右佥都御史、两广巡抚,负责平定动乱。然而,“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明朝中央财政十分紧张,无法提供平叛所需的军饷,只能由两广自行筹措。叶盛苦思冥想,得出了一条妙计:“权宜榷税以瞻军饷”。


叶盛把目光聚焦于盐。食盐是一种必需品,价格波动对于需求量影响很小。加上食盐一向为官方严格管制,从中能获得大量税收。不过赣南一直是淮盐的行销地,粤盐并不能染指。叶盛奏请朝廷,允许粤盐跨省流通,便于收取盐税充作军饷。


南雄州城南,有座横跨浈江的古桥,始建于开禧二年(1206年)。初为浮桥,开禧后改为石桥,屡建屡废。明朝正统年间,知府张瑛以铁木重修,命名为太平桥。叶盛在太平桥上设立盐关,来往的盐商都需要缴纳盐税。叶盛甚至将民间私盐贩卖合法化,只为加征盐税。



随着在浈江上岸过大庾岭路的南北货物日益增多,太平桥关征收的项目也逐渐扩大到铁课、土木、杂货等各行各业,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朝廷又在韶州城西武江上设遇仙桥关,对过往船舶征收货税和船税。到万历六年(1578年),太平桥关抽取盐铁、商税的总量多达43000两,占全国关税总银两的38%之多。


清朝沿用了明代的地方税关制度。康熙九年(1670年),原设在南雄的太平桥关被移到韶州府城东门浈江边,仍称“太平桥关”,又称“东关”。朝廷又在韶州府城北门增设一处税关,人们称之为“陆关”“旱关”或“北关”。原设在韶州府治西武水上的遇仙桥关,以及在英德县连江上的浛洸厂,也归太平桥关管辖。


此时的太平桥关由户部直管,下辖4个关榷,成为清代广东两大税关之一,仅次于粤海关。久而久之,人们开始以税关的称谓“韶关”来指代“韶州”城,并沿用至今。



韶关的繁荣在清朝达到了顶峰,这主要得益于其在“一口通商”政策下的重要地位。清廷规定,丝绸、茶叶、瓷器等出口商品,不许经由海路运输,以此防止运输过程中逃避关税。


然而,外国商人为了降低成本,便聚集在距离丝绸、茶叶产地最近的宁波收购商品。几经博弈之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规定:“嗣后口岸定于广东,不得再赴浙省,此于粤民生计,并赣、韶等关均有裨益,而浙省海防亦得肃清。”由此,韶关开始了盛极一时的“独口通商”时代,成为岭南内陆最大的榷税关城。


彼时的韶关,繁荣的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这里商贾云集,货如轮转,是南来北往商旅必经之地,更是无数财富和梦想的汇聚点。珍贵的湖丝、绸缎、清香的茶叶、精美的瓷器,沿北江顺流南下,走向世界;新奇的洋货、甜美的糖果、精致的铁器经韶关北上,倾销内地。


太平桥关原位于韶州府城湘江门外里许(今东堤北路北段),现无存。


浈江航道旧影。


络绎不绝的商客穿梭于大庾岭与浈江通道之中,韶关下辖的太平桥关(太平东关)、遇仙桥关(太平西关)、浛洸(税)厂、旱关(太平北关)4个税口,岁额银总量高达21万两,竟然比粤海关55个税口每年11万两的征银总和还多出近一倍!韶关,成为了当时地方财政和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


当时的韶关,开辟了清平墟、南皋墟、皇中墟、长坪墟、大墨墟、上韶墟、文化墟、布贤墟、大风墟等九大贸易市场。并在太平关(东关)周边形成7条街市,有牙行业、旅栈业、银楼业、典当业、米行业、盐行业、中药材业、烟茶行业、布匹行业、京果行业、土纸行业、转运行业、竹木行业、饮食业等十几个商业行业在此经营。鳞次栉比的商铺、琳琅满目的商品,无不在诉说着辉煌。


韶关骑楼街一景。南洋风格的骑楼沿浈江而建,构成韶关最繁华的东街。这里曾经商贾云集,市场繁荣,被称为“韶关小外滩”。



但是,花无百日红。


众所周知,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结束了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实行自由贸易,广州由此失去了往日独口通商的贸易垄断权,三省的丝、茶等货物,不再经由韶关前往粤海关出口,而是寻找就近的口岸进行贸易。韶关的税收和商业活动随之大幅减少,经济地位迅速下降。


图为韶关广州会馆门楼、精美的门雕依稀可见。广州会馆由广府商人所建,是韶州延续最久、势力最强、资金最雄厚的一所会馆。


如果说“五口通商”对韶关的海外贸易造成了沉重的打击,那么长江内河港口的开放,则给予了致命的一击。


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又增开南京、镇江、九江、汉口为通商口岸,韶关三省通衢、三江交汇的区位优势,荡然无存。原本粤海关经由韶关运销内地的洋货,全部走水路经由长江转运至各省。韶关赖以为生的关税来源,被其他口岸瓜分殆尽,“富商巨贾绝迹不至,现收税银皆本省土产”。广东巡抚郭嵩焘在奏疏中感慨道:“于是沿江各省出入经纪,从前广东所擅为利者,悉举而空之,不独海关课税因之大绌,即民间贸易亦实日形凋敝。”



鸦片战争前夕,一位外国商人详细描述了梅岭古道的盛况:“经常有大量的挑夫被人雇来运送茶叶,以及货物、粮食,其他商品,乃至旅客,翻越这座山岭。”肩挑重担的挑夫们无从得知,仅仅几年后,自己的命运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梅关古道的废弃,庞大的物流运输链骤然中断,数以万计的从业者集体失业,曾经繁忙的劳动景象戛然而止。失业的挑夫们,如同被狂风卷起的尘埃,四处飘散,生计无着。这时,太平天国运动为他们带来了一线谋求生机、改变命运的希望。因此,韶关地区众多的失业挑夫,纷纷加入了太平天国。


清韶州府城北门全貌,民国时被毁。


韶关逐渐走向沉寂。终于,太平关在1934年被正式撤销,结束了长达476年的历史。1936年,粤汉铁路全线通车,货物运输在韶关过境却不停留。虽然在抗日战争期间,由于广东省政府临时迁至韶关,城市经济一度出现了短暂的繁荣,但随着战后政府回迁,韶关再次回归沉寂。


韶关,这座昔日的岭南雄郡,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了一曲盛衰交织的交响乐章。它坐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得益于梅岭古道的开凿,迎来了发展的契机。它曾因明清之际“独口通商”的政策扶持而盛极一时,却又因为“五口通商”时代的开启而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风采楼,为纪念北宋名臣余靖而建。风采楼西望武江,东临浈江,顶为三重飞檐翘角,正中有华饰小圆顶。它高大雄伟,是韶关市的地标建筑。


时代更迭,使命不同。曾经的韶关,命运与贸易、税收捆绑。现在的韶关,还在努力发挥着“关”的作用。


在广东人的印象里,“南北地理分界线”就是韶关以北就是北方。连绵的南岭山脉宛如竖起一道天然屏障,每每有冷空气南下,先由韶关挡一挡。



韶关的关口属性,如今最能体现在交通上。


韶关又被称作广东“北大门”,是国家规划发展的一级铁路枢纽和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处于三省交界的重要位置,也是粤湘赣交界地区商品集散中心、粤港澳辐射内陆腹地的 “黄金通道”。铁海联运,丹霞机场通航,北江航道江海直达,出省高铁、高速纵横交错。越来越多的人、车、物从“北大门”经过,带来南来北往的生机。


韶关高速网路。


韶关丹霞机场。


交通四方,通融南北

一关即一市

韶关,依旧是雄关要塞


News

大家都在看




广东21.26万人赴考!跨专业考研热度高 | 早安广东


人间“至”味在广东


11月广东汽车制造业增长5.4% | 早安广东




来源 | 韶关头条

编辑 | 卓映紫

校对 | 蓝淑茹


广东发布
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