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春堂”杏核凉眼药:
兴平“育春堂”杏核凉眼药,这一祖传中药眼剂始创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承载着百年传承的深厚底蕴。
11月17日,踏入兴平市育春堂眼药店,空气中弥漫着淡雅的药香,“育春堂”杏核凉眼药第五代传承人张素萍正在全神贯注制作药品,周围摆满了瓶瓶罐罐和小秤、研钵等工具,她专注于手中的活计,在中药柜和操作桌之间有条不紊地称量、研磨……每个动作都诠释着她对古老技艺的热爱与执着。
传承之脉
家族坚守与文化延续
“育春堂”杏核凉眼药历经六代传承(张素萍之子为第六代传承人),66岁的张素萍出身医学世家,她自幼受父亲的言传身教,熟练掌握了杏核凉眼药的制剂工艺和眼疾诊断方法。
“这绝非制作一味药这般简单,更是延续祖祖辈辈的智慧结晶。”在张素萍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下,那些名贵中药材依据祖传秘方,不断改良、调配,她默默守护着“育春堂”杏核凉眼药这一中医眼科瑰宝,使其在岁月长河中持续闪耀。2017年,“育春堂”杏核凉眼药被列为兴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了解,当时著名中医眼科医师张谭目睹西北地区风沙大、日晒强及不良卫生习惯导致的眼疾患者比比皆是,他认真研读中医眼科典籍,不辞辛劳,四处寻师访友,广泛收集民间验方,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最终创制出以杏核凉眼药为代表的一系列中医眼药,并创立育春堂眼药店,自此这一技艺在张氏家族延续至今。
“这种家族传承方式,是中医药文化延续的重要脉络,它传承了制药技艺,更传递了医者仁心的文化内涵。每一代传承人都将先辈的智慧和精神融入其中,如同接力赛中的一棒,使这一文化瑰宝得以保存和发展。”张素萍深知,这一非遗技艺,传承的不仅是药物和家族技艺,更是文化、精神,是为人类健康不懈努力的使命。
翻拍张素萍学习眼药的制剂技艺(1982年拍摄)。(中间为张素萍)
科学之光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育春堂”杏核凉眼药闻名遐迩,不仅因其悠久的历史,更因其卓越疗效和独特药理作用,该眼药选用玛瑙、熊胆、麝香等名贵中药材,经升华、萃取、研磨等传统加工方法和独特工艺制作而成。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对该眼药的初步研究成果赞叹不已,它具有杀菌抑菌、消炎、止痛、吸附、收敛等多种作用,其渗透压及药物颗粒大小与现代眼药制剂不谋而合。同时,该眼药兼具水溶性和脂溶性成分的特性,能有效穿透角膜和结膜上层,深入深层组织发挥作用,这种与现代科学理论的契合,充分彰显了传统中医药的博大精深。
除杏核凉眼药外,育春堂还配制出珍珠清凉散、八宝推云散、珍珠养睛散等多种眼药,这些眼药配方严谨、剂型多样、工艺独特。针对沙眼、火眼、红眼、胬肉攀睛、角膜云翳、睑缘炎等眼疾,以及急慢性结膜炎、角膜炎、巩膜炎、角膜溃疡等病症都有显著疗效,为中医眼科的现代化研究开发提供了宝贵经验。
“育春堂”杏核凉眼药距今已有150年的历史,在西北地区久负盛名,成为西北群众家中常备的眼科良药。鼎盛时期,药店雇有20多人长年制药,甘肃、青海、宁夏的众多药店都将其作为名牌药品销售。
在历史长河中,“育春堂”店名先后获清光绪年间大学士徐桐、民国时期兴平县县长段民达题赠。民国十七年(1928年),该店杏核凉眼药在陕西省农工展览会荣获二等奖,被授予铜质奖章及荣誉证书,并被编入《兴平县志》。
这些荣誉是该眼药文化价值的重要标签,彰显了它在地方文化和中医药发展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是地方文化记忆的关键部分。
非遗之路
困境与希望并存
1949年,在中医药政策指导下,“育春堂”杏核凉眼药第四代传人张子芳遵照我国传统医药理论,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对眼药秘方不断改良完善。该方法被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与兴平市育春堂眼科研究所列入科研试制项目,多次作为地方特产被列入县志及省卫生志。
“育春堂”杏核凉眼药及系列产品背后是深厚中医理论的支撑,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是中医药文化价值的核心。然而,随着西药普及,传统中医药面临巨大冲击,兴平“育春堂”杏核凉眼药也不例外,曾经辉煌的眼药面临传承和发展困境。
近年来,在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关怀下,兴平“育春堂”杏核凉眼药传承人秉持对传统中医药事业的坚定信念,决心在困境中寻找生机。
“传统中医药所承载的医学价值和文化价值不能忽视,我有信心、有决心传承和发展传统中医药事业,让古老中医药文化在现代社会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张素萍说。
如今,在非遗保护大环境下,兴平“育春堂”杏核凉眼药重焕生机,继续造福社会,为眼疾患者带来福音。同时,也为其他传统中医药非遗项目传承和发展提供宝贵借鉴经验,激励更多人关注和保护传统中医药文化这一中华民族瑰宝。
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崔亦馨 文/图
审核:闫莉 签发:王鹏飞
声明:我们重视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图片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侵权的,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