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
古称永昌
蕴古国故郡数千年岁月之精华
聚怒水沧江数百里腴壤之孕育
这里全年均温19℃
气候舒爽怡人
是一座生态宜居的山水田园之城
而正是这样一片物华天宝的土地
赋予了保山丰富的物产资源
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让无数美食在这里生根发芽
绽放出独特光彩
在保山,火烧肉是一道令人垂涎的传统美食。
制作时,选用新鲜的猪肉,把皮肉切得薄如蝉翼,再在炭火上慢烤。烤好的猪肉外皮焦黄,内里肉质鲜嫩多汁,搭配当地特制的水腌菜、油泼辣椒和蒜泥等调料,或与树花、萝卜丝、烟蘸皮干拌,每一样都是对味蕾的极致诱惑。
纪录片《食在云南》Ⅱ 截图
大薄片,作为保山一道经典凉菜,以其薄如蝉翼的肉片和独特的酸辣调料而闻名。
选用新鲜的猪头肉,经过精心切割,薄得几乎可以透光,搭配上特制的调料,咸、酸、麻、辣、香汇聚一堂,清凉爽脆、口感丰富。
纪录片《食在云南》Ⅱ 截图
此时,吃肉的第一奥义,或许就为了这一场视觉与味觉的跨界之旅。
年关将至,是时候准备杀年猪、备年货了,而对于保山人而言,这更是腌腊季拉开序幕的时刻。
自古以来,勤劳智慧的保山人在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腌制技艺,各类腌制美食的做法代代相传,成为了地方特色的一部分。
纪录片《食在云南》Ⅱ 截图
天然的食材,在保山人手中仿佛被赋予了魔法,只需经过简单的处理和烹饪,便能摇身一变,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红萝卜丝鲊肉,酸辣可口;骨头鲊,特下饭;豆腐肠,口感细腻,香味扑鼻;腌火腿,肉质紧实,味道醇厚,是许多人心中的美食瑰宝。
石斛,古代便被称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国际植物界更是将其称为“植物大熊猫”,但在有着“滇西雨屏”之美誉的保山龙陵,当地人却亲切地将石斛唤作“黄草”。
纪录片《食在云南》Ⅱ 截图
龙陵盛产紫皮石斛,其茎节长、茎直径大,干物质、多糖和水浸出物含量高,当地民间一直有食用石斛的习惯——
清洗新鲜紫皮石斛鲜条后搅打成浆,过滤得到石斛汁,加糖浆与柠檬酸熬煮成紫红色,再混入白凉粉冷却制成清凉的“云南果冻”——石斛冻。
石斛炖鸡口感鲜嫩、汤色浓郁,滋阴润肺、健脾胃。鸡蛋与石斛花蒸制,色泽口感皆佳。
石斛拌鲜肉蒸制,入口软糯鲜美。石斛滋养龙陵,诚邀四方食客,共绘美食记忆。
图源 昌宁文旅
火瓢牛肉又称铜瓢牛肉,发源于保山,以铜瓢为器皿、炭火烧煮的烹饪形式而得名,在炭火和铜瓢的双重作用下,煮出来的牛肉美味鲜嫩口感佳,颇受大家欢迎。
将现切的保山优质小黄牛加上牛杂一同下锅,一场肉的欢宴谁能拒绝呢,当然,再加上一些新鲜时蔬也不错哦~
纪录片《食在云南》Ⅱ 截图
“极边有桃源,仿佛若有光”。位于保山的“极边第一城”腾冲,是云南著名的旅游胜地和美食之乡。
中间烧着火,周围的汤沸腾着不断散发出热气,仿佛腾冲火山热海,这就是著名的保山腾冲美食“土锅子”。
一锅方圆定乾坤,小小土锅,质朴厚重。骨头汤打底,加入新鲜的青菜、黄笋、排骨、芋头、酥肉,猪皮覆于食材之上,再点缀鹅黄蛋卷,微火慢煮,混沌之后,迎来开天辟地的崭新境界,香味四溢,让人垂涎。
纪录片《食在云南》Ⅱ 截图
吃“土锅子”时,十人八人围成一圈,欢声笑语,气氛热烈,感情融融,正如清代诗人严辰所写:“围炉聚饮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
图源 保山发布
腾冲“大救驾”其实就是饵块,其美名由来已久。相传,明朝永历皇帝朱由榔逃往滇西,至腾冲时,几次断炊,危及性命,到“雷打田”(今腾冲市腾越街道朝阳社区胡家湾)一户农家时,主人把家里的饵块、火腿、鸡蛋、青菜混合炒成一盘,色泽鲜艳。永历皇帝吃后赞不绝口地说:“炒饵块救了朕的大驾。”从此,腾冲炒饵块便被称为“大救驾”。
饵块,是腾冲人不可割舍的美食,味道香糯可口,用其炒成一碗“大救驾”,更是食来念念不忘。
图源 腾冲文旅
将饵块切成丝便是饵丝。俗话说“走出保山,念腾冲;走进腾冲,品饵丝”。可见饵丝在腾冲人日常生活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其选用腾冲优质籼稻老品种浆米为原料,利用腾冲独特的水质,融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精制而成。经淘米、醒米、蒸生米、分饭、蒸熟米、碓舂、赶压、成形等工序,再冷却切丝。
图源 腾冲文旅
无论是汤食还是干拌,对于腾冲人而言,饵丝始终是一种记忆,一种传承,更是一种仪式感。
纪录片《食在云南》Ⅱ 截图
保山腾冲,是个“亦农亦商、以侨为桥”的地方,先人们“走夷方”到缅甸等东南亚国家谋生创业,出门之前,家人都会为他们做一碗“头脑”,寓意着在外打拼能够聪明伶俐、有头有脑,可以应对各种艰险与挑战。
一碗头脑,糯米糍粑打底,补充碳水化合物;荷包蛋和瘦肉来相会,提供优质蛋白质和氨基酸;豆腐和蛋卷切丝点缀,口感了丰富帮助消化;再注入清甜米酒,能增添甜美,更能化解舟车劳顿。
棕包别名“树花”“棕笋”“棕包米”,是棕榈科亚热带植物棕树的花。它形似鱼籽,色泽嫩黄,颗粒饱满,吃起来先苦后甘,口感爽脆,有消炎清火、降血压的功效,是云南保山、德宏等地颇受欢迎的食材~
纪录片 《食在云南》Ⅱ截图
在保山腾冲新华乡邦户村,当地人将藏于树顶的棕包米吃出了“花”,清香四溢的棕包炒肉、鲜甜回甘的海陆空、充满原始风味的棕包头刺身……一场以棕包为主角的寻味之旅,等你探寻。
游子思念的故乡,总有乡愁美味难相忘。在保山施甸,要说乡愁美味,粑粑丝便是其中之一。
粑粑丝由大米历经洗、煮、沥、舂等多道工序转变为香软Q弹的米团,再塑形切丝制成。制作时,米团切丝后晾干,与其他食材如火腿、鸡肉一同煎炒或熬煮,加入高汤及秘制调料,最终蒸软的粑粑丝铺底,成就一碗外有棱锋、内里绵软、料足汤厚的美味。
虽然不能说哪道美食是保山的一颗朱砂痣,但豆粉,一定是保山食客心中的白月光。
保山豆粉,属隆阳下村最为有名,“筋骨”柔韧,味道香浓。
下村人坚持手工精制豆粉,从晒豆磨粉到加水搅拌、摇浆过滤,每一环节均匠心独运。豆浆静置一夜后,清浊分离,再经慢火熬煮,淀粉调和至粘稠,倒入模具冷却成型。豆粉切块切丝,通体透亮,滑嫩Q弹,搭配油辣椒、芝麻及秘制调料,尤以下村麸醋点睛,酸香四溢。
纪录片 《食在云南》Ⅱ截图
在保山人的记忆里,一碗豆粉,总能带走一天的疲乏和烦热,街边小店,酸甜麻辣,适口充肠,万般滋味,情食交融,唤起的是儿时的记忆与古老的乡愁。
“金鸡豆腐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保山金鸡人用数百年时间,在一枚小小的豆腐上,凝练出独有的饮食智慧,一道非遗美食“口袋豆腐”,引来无数好吃之人。
相传300年前,高僧担当在金鸡寺尝到当地温泉水豆腐后大爱。一次偶然,炸豆腐落入草木灰中,重烹后发现其外皮柔韧、内里嫩滑,口袋豆腐由此诞生。金鸡乡的这一美味,至今传承用碱水浸泡豆腐的技法。
纪录片《食在云南》Ⅱ截图
黄豆磨浆,经滤渣、煮沸、点卤、压制,制成手工豆腐。将它们切成小块油炸,浸入碱水至软。几道工序后,豆腐自带“行囊”,与青菜、肉末高汤同煮,味咸鲜醇香,外皮劲道,内里软嫩。
云南是中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咖啡产区。在这片土地上,著名的“保山小粒咖啡”凭借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风味,受到全球消费者的青睐。
纪录片《食在云南》Ⅱ截图
而在小粒咖啡的核心产区——“中国咖啡第一村”保山隆阳潞江新寨,咖啡不仅是一种饮品,还是一种独具风味的特色食材。一桌由咖嘣脆、咖啡煮鸡、咖香红烧肉等菜品组成的咖啡宴,让你提神又沉醉~
你被馋哭了吗~
总有一道保山美食
在舌尖上、在乡愁里绵延!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