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目录 |《财贸经济》2024年第10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学术   2024-10-13 20:43   北京  






订阅季|点击封面
预定2025年九折包邮



第10期    目 录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专题文章·分税制改革30周年

优化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研究

刘尚希  程 瑜  赵福昌  梁 季  张立承  张 琦/5 

应该加强分税制基础理论的研究

吴俊培/18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县级政府举债行为的影响研究

 樊丽明  李一花  骆 熙/32 

分税制改革如何提升国家能力

马海涛  姚东旻  王子豪/47 






信贷违约冲击下银行系统性风险形成机制与动态演变研究

——基于银行资产抛售行为的风险传染效应

张 云  郭 晨  文凤华  孙雨辰/63 

承古启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

潘 越  梁伟娟  宁 博  肖金利/82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数字经济与南北经济平衡发展

丁从明  陈致远  李阳阳  梁甄桥/98 

工业大推动的长期经济影响:基于集聚和人力资本视角的研究

王文凯/116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会改变中国企业能源消费结构吗

吕朝凤  谢 哲  邓舒心/134 

年龄结构相似、重叠需求与进出口贸易

刘 斌  屈一军  王枝凡/151 


内容提要



优化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研究

内容提要  进入新发展阶段后,运行 30 余年的分级财政体制的适应性不断减弱,央地支出责任、收入划分的不确定性、不可预期性日渐凸显,权责不匹配性更加突出。近年来着力推动的央地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效果不及预期,尚未从治理层面触及财政体制的“真问题”。建议在新一轮财政体制改革过程中,着力构建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责制”财政体制,强调地方政府财力、事权及支出责任与能力相匹配,进一步优化央地财政关系,提高财政体制的确定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促使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更加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  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 财政管理体制 分税制 分责制

作者简介

刘尚希,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00142;

程 瑜,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00142;

赵福昌,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00142;

梁 季,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00142;

张立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00142;

张 琦,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100142。



应该加强分税制基础理论的研究

内容提要  分税制是一般公共预算的微观制度安排,是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简称。从顶层设计的观点看,分税制采取收支两条线,宏观到微观的安排过程。分税制制度安排的完成过程,也就是税制、分税和转移支付制度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  分税制 顶层设计 宏观税负 央地税制 转移支付

作者简介

吴俊培,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财政金融研究中心教授,430072。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县级政府举债行为的影响研究

内容提要  省以下财政体制是我国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我国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创新实践——“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为对象,利用手工整理的 2008—2019 年 1677 个县级行政单位“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数据和县级政府债务数据,采用准自然实验方法和构建多期 DID 模型,实证分析“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县级政府举债的影响。研究发现,改革显著刺激了县级政府举债行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讨论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改革通过缓解县级财政压力、强化被救助预期、削弱被监督约束三重机制发挥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改革效果与省-县经济实力、省级政府救助资源的自主性与可控性、财政透明度与审计监督效率等密切相关。本文首次揭示了省以下财政分权改革影响县级政府举债行为的逻辑与证据,不仅为现阶段完善我国多层级政府间财政关系提供决策参考,也为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提供政策启示。

关键词  “省直管县” 财政压力 被救助预期 被监督力度 多期 DID

作者简介

樊丽明,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250100;

李一花(通讯作者),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250100;

骆 熙,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250100。



分税制改革如何提升国家能力

内容提要  分税制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历史上的关键一步。2024年是分税制改革30年,本文试图引入国家能力这一概念体系,并将其在传统上的模糊主体拓展为中央与地方两个明确维度,分别将其分解为强制能力、汲取能力、动员能力和调控能力四项子能力,借此全面评估分税制改革对于提升国家能力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通过一系列典型事实的分析,本研究提供了分税制改革与国家能力两个维度主体、四项子能力之间的具体关联,表明了分税制改革除在整体层面提高国家能力外,还对中央和地方各项子能力产生了重大的差异化影响。本文尝试借助政治学中的关键概念,探讨30年前财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本质逻辑,以期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  分税制改革 国家能力 汲取能力 财税体制

作者简介

马海涛,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100081;

姚东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教授,100081;

王子豪(通讯作者),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生,100081。



信贷违约冲击下银行系统性风险形成机制与动态演变研究——基于银行资产抛售行为的风险传染效应

内容提要  本文从资产非减值抛售和减值抛售双层抛售行为出发分析银行系统性风险形成机制,构建包含流动性枯竭和资不抵债两种系统性风险表现形式的风险传染模型,并利用2012—2020年39家银行相关数据测算信贷违约冲击下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动态演变过程。结果证实:银行系统性风险随违约冲击加剧呈现“线性(风险缓释)→倒U型(风险传染)→线性(风险即时爆发)”变化;资产非减值抛售对信贷违约冲击下的系统损失吸纳能力增强,但风险传染效应逐年加剧,资产减值抛售是导致风险传染的重要因素;银行系统性风险表现为“相对稳健→资不抵债+流动性枯竭→资不抵债”的演化过程,部分流动性损耗通过资产减值抛售转化为资本损耗,使资不抵债逐年加剧。本文基于研究结论,为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定量研究和监管部门防范系统性风险提出参考建议。

关键词  银行系统性风险 资产非减值抛售 资产减值抛售 信贷违约

作者简介

张 云,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教授,201620;

郭 晨(通讯作者),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金融学院副教授,201209;

文凤华,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410083;

孙雨辰,湖北大学商学院博士生,430062。



承古启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

内容提要  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智慧结晶,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本文立足新征程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场景,以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测度各地区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力度,从文化产业创业视角关注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并据此考察传统文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影响。结果显示,地方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显著激发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创业活力。机制分析显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主要通过在供给端丰富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素材、在需求端带动市场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这两个机制发挥作用。扩展性研究发现,政府引导示范、普惠金融支持和数字技术运用有助于更好地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此外,本文还证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显著强化了文化产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表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推力。本文实证揭示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价值,对新时代新征程思考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及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重大问题具有政策参考价值。

关键词  非遗挖掘和保护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创业活动

作者简介

潘 越,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361005;

梁伟娟(通讯作者),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361005;

宁 博,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助理教授,361005;

肖金利,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361005。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数字经济与南北经济平衡发展

内容提要  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南北经济失衡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总体上南方地区更为成功地承接了数字经济的红利,而北方部分地区错失数字经济发展契机,导致新旧动能转换动力不足、经济失速。本文采用南方和北方地级市两两配对做比的方法构造样本,实证检验南北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差距对南北经济平衡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平衡发展可以显著缩小南北经济的分化。机制分析认为,这一影响是通过数字产业直接创造GDP以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间接实现的。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影响具有南北非对称性,其对北方地区有着更显著的促进作用。本文从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视角对南北经济分化进行重新解读,本文的政策含义强调,缓解南北经济分化的关键在于如何给北方经济提速,一方面,需要北方部分经济失速地区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合理的数字设施空间布局缩小数字鸿沟,这是新时代促进南北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南北经济分化 新旧动能转换

作者简介

丁从明,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经济系教授,400044;

陈致远(通讯作者),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400044; 

李阳阳,重庆市江北区财政国库支付中心,400025;

梁甄桥,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系讲师,400067。



工业大推动的长期经济影响:基于集聚和人力资本视角的研究

内容提要  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冲击使人类成功实现了从传统经济增长向现代经济增长的转型。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工业化以及应对地缘政治的变化,中国于1964年开始在西部地区进行长达十数年的工业大推动式投资,其目的是在西部地区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以备战时之需。本文利用这一外生冲击,使用县级层面的数据和地理断点的方法,对工业大推动的长期经济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工业大推动对当地的长期经济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即工业大推动期间投资越多的县市,当前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均支持这一结论,在排除了西部大开发和工业大推动后期调整等竞争性假说后依然支持结论。机制分析发现,工业大推动期间投资建设的工业体系具有集聚效应,同时支援工业大推动的知识分子通过代际传递产生了知识溢出效应,提高了人力资本水平,从而共同促进了长期经济发展。本文为“大推动理论”提供了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同时也为国家在结构转型中的作用提供了证据,对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结构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大推动理论” 工业集聚 人力资本 地理断点

作者简介

王文凯,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100006。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会改变中国企业能源消费结构吗

内容提要  控制化石能源消费、促进能源结构升级,是中国长期坚持的绿色发展战略。本文基于一个关于资本与能源替代的分析框架基础,分别将资本与能源替换为二次能源与化石能源,并引入环境风险成本与污染监督强度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来刻画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Environmental Pollution Liability Insurance,EPLI)对企业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借助一套最新的2008—2017年全国企业税收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EPLI制度对企业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EPLI制度的实施会改善企业能源消费结构。异质性分析表明,这种效应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更明显,受企业层面因素如污染强度和负债率的影响较小,但高利润率企业的政策反应更强烈。机制分析表明,EPLI制度推动企业转变生产模式和升级技术来抵消“合规成本”,最终改善企业能源消费结构。本文从制度视角丰富了企业能源消费结构变迁理论,为政府制定污染监督政策、明确污染监督责任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  市场监督 创新辐射 能源消费结构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作者简介

吕朝凤,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教授,611130;

谢 哲(通讯作者),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博士研究生,611130;

邓舒心,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博士研究生,611130。



年龄结构相似、重叠需求与进出口贸易

内容提要  近年来,各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口年龄结构是否会影响进出口贸易?本文基于《中国统计年鉴》(1999—2020年)和联合国数据库中的家庭消费支出构成数据,从重叠需求视角出发,探究人口年龄结构相似度对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人口年龄结构相似度的提高会引致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增加。机制分析表明,人口年龄结构相似度的提高通过引致需求结构相似度的提升来促进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扩大。进一步异质性分析表明,人口年龄结构相似度的提高对年龄敏感性强的行业、收入相近国家间和文化相近国家间进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更强。在各国人口年龄结构快速变化和“逆全球化”叠加背景下,本文为中国当前对外贸易政策制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  人口年龄结构 重叠需求 进出口贸易

作者简介

刘 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政府管理学院研究员,100029;

屈一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博士研究生,100029;

王枝凡,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100872。



订阅信息


微店扫码订阅


联系方式

订阅热线:010-59366555

合作热线:010-59366565




来源:微信公众号“财贸经济”

编辑:雨璇

审核:振华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学术期刊

社科期刊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旗下品牌,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内容涉及文学、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哲学、宗教学、经济学、人口学、法学、民族学、社会学、国际问题等人文学科,共90余种期刊。弘扬学术,传承经典,即时推送期刊最新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