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目录|《世界宗教研究》2024年第8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学术   2024-10-10 18:36   北京  


插播一条重要通知

点击查看

2025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征订开始啦!现在预订,九折包邮



点击封面 参与订购活动

投稿邮箱:sjzjyj@cass.org.cn


1979年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办的宗教学专业学术刊物,迄今已有40余年历史。本刊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以本土化与国际化为抓手,兼顾国外与国内宗教研究,理论与现实研究并重。本刊辟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研究”“专稿”“专题研究”“书评”“综述”等特色栏目。




目录




摘要


宗教批判与毛泽东的心路历程

毛胜


从宗教批判的视角考察毛泽东的心路历程,可以发现他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信仰,既源于对救国道路的思考和探索,也包含对宗教的批判性认识,特别是对宗教、信仰、迷信的深刻理解;他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关键是既信仰马克思主义,又不迷信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决反对像宗教徒对待宗教那样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宗教教条;他提出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要批判地继承包括佛道教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我们要从毛泽东对宗教问题的深刻思考中汲取思想方法和宝贵经验,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宗教问题,努力开创宗教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 宗教批判 信仰选择 理论创新

作者:毛胜,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近代今文经学与佛学之交涉: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中心

龚隽


本文主要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中心,考察近代中国今文学运动中经学与佛学的复杂关系。论文把康、梁置于晚清以来今文学的思想传统中进行探究,批判性地讨论了康有为的经学、理学与佛教关系,以及他的大同世界观和天文学思想中的佛教观念;对于梁启超的佛学探讨,则主要阐析其今文学语境下的佛学论述和儒佛关系论,最后从近代经史学之转型探讨与分析梁启超佛学研究的前后变化。

关键词:今文经学 康有为 梁启超 经学 佛学

作者:龚隽,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博士生导师。



曹植创制“鱼山梵呗”传说的音乐因素

张振龙 朱文亮


曹植是否创制了“鱼山梵呗”,目前仍是学界争论的一个问题。从曹植的音乐修养、创制“鱼山梵呗”传说的音乐机缘、曹植作品中的音乐因素与音乐实践等来综合考察,曹植存在着创制“鱼山梵呗”的极大可能。所以,在没有其他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不能轻易否定曹植创制的“鱼山梵呗”传说的真实性。曹植创制的“鱼山梵呗”,不仅是当时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表现之一,也可以为我们今天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提供历史的借鉴,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曹植 鱼山梵呗 音乐

作者:张振龙,信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文亮,文学博士,广州理工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讲师。



圣境与都市之间:

尼泊尔木斯塘僧侣的当代伦理实践

李志农 高云松


2008年以后,随着木斯塘的王国政体被尼泊尔政府取缔,当地的僧侣开始面临生活方式上的抉择。在这种情况下,木斯塘僧侣选择在木斯塘和博卡拉等中部城市之间进行高成本的季节性迁徙,并利用木斯塘本地丰富的圣境文化资源和都市空间的便利条件开展伦理实践。本文试图从木斯塘僧侣的身份与处境切入,着重探讨他们所开展的福柯意义上的伦理实践,进而从伦理人类学视角出发揭示其季节性迁徙的深层原因。通过对该个案的深入分析,不仅可以审视现代国家体制和全球化进程是如何对特定群体的生活选择产生影响的,而且可以思考伦理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探究伦理实践的政治可能性。

关键词:木斯塘 僧侣 圣境 都市 伦理实践

作者:李志农,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西南联合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云松,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



关于寇谦之建立北天师道的问题研究

——以“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为中心

谭德贵 宁俊伟


本文拟首先对寇谦之的宗教体验进行考察,以此为切入点对于寇谦之宗教改革进行分析,认为寇谦之本身不属于五斗米道的信众;在此基础之上,考察“三张伪法”的归属问题,通过同太平道的道术进行对比,认为这是指张鲁一系的五斗米道的道术;接着,从“清整道教”的目的上来看,认为寇谦之是将原有五斗米道的政教合一的组织改变为朝廷的一个有力的辅佐群体,使之更符合世俗政权的要求。

关键词:寇谦之 成公兴 三张伪法 《老君音诵戒经》

作者:谭德贵,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宁俊伟,山西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儒道会通视角下的“德福一致”

——俞樾《太上感应篇缵义》探义

王文修


“德福一致”是宗教学与道德哲学的重要论题,是道教善书善恶报应说的哲学论域。由于生活世界的复杂性,德和福经常呈现出不一致的现象。这一伦理悖论对善书劝善效力构成严峻挑战。近现代东西方哲学家,如康德、牟宗三、章太炎等对此悖论的解释,或绕开“德福一致”的物质层面,或者借助于灵魂不朽的宗教框架,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此悖论,但仍面临多重挑战。章太炎之师,清代大儒俞樾学通儒佛道三家,治学严谨,有朴学大师美誉。其所著《太上感应篇缵义》依托道教劝善经典,融合儒道哲理,建构“德福一致”的多层说理结构。既肃清德福不一致情况中的认知偏差,又使用累积效应、吉凶同域等理论框架诠释德福不一致的实然情况。为道家的道德哲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为理解“德福一致”这一伦理法则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关键词:德福一致 吉凶 认知偏差 俞樾

作者:王文修,湖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



珠江三角洲民间信仰场所的

地理空间分布

吴重庆


珠江三角洲是在河流自然冲积的基础上,施以人工围垦而加速成陆的。在此过程中,以祠堂为政治及经济单位的宗族性地主集团对围垦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形成“民田区”和“沙田区”。明清以来,尤其是在近现代社会革命的过程中,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对珠江三角洲“民田区”和“沙田区”的冲击及重组程度不一,“民田区”和“沙田区”回应冲击的方式也不同,这反映在“民田区”和“沙田区”的民间信仰在不同历史阶段各自表现出不同的发展局面,从而形成珠江三角洲民间信仰场所的空间分布特点。从珠江三角洲民间信仰传播的过程看,其空间、时间和信众都不是均质性的。在空间上,存在“民田区”和“沙田区”这两个“社会势位”不同的世界。在时间上,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重新构造“社会势位”的力量。而信众,是有阶层、阶级之分的。本研究还通过对珠江三角洲由陆向海的围垦与台湾由海入陆的拓殖的比较,揭示二者在民间信仰形成与发展方面的不同特征,并进一步反思宗教地理学运用于珠江三角洲民间信仰研究的局限性。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 民间信仰 空间分布 社会势位

作者:吴重庆,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以“衰落”

——道教在越南后黎朝的政治末路

王家强 郭武


在越南正史中,有关道教在越南后黎朝以来的活动记录日趋淡化,这被认为是道教在越南“衰落”的表现。深究其因,主要有二:一是后黎朝君主对道教的态度发生转变,道教与越南王权政治之间的关系紧张,致使道士因行为失范而被诛、道法因滥用而被禁。二是此一时期“试三教”政策被“儒家科举”取代,道士的政治仕途被阻断,加之宫观修建的限制和佛道书籍的禁刊等不利政策,使得道教发展面临一系列政治困境,导致道教在越南后黎朝迎来政治末路。

关键词:道教 越南 后黎朝 政治 衰落

作者:王家强,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后;郭武,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译Elohim为“神”:

裨治文译本与译名之争

田海华


19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由新教传教士主持翻译中文圣经,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最为重要的盛事之一。其中,裨治文译本由首位美国来华传教士与汉学家裨治文主持翻译,出版于1863年,对圣经汉译产生深远影响。裨治文认为《旧约》中的Elohim在中国文化中没有对应,因此,他提出以一个通用名词翻译Elohim为“神”,不同于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与理雅各提出的中国典籍中既有的“上帝”之名。本文以《中国丛报》、裨治文的传记、译本、书信与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以译名之争为中心线索,呈现早期美国传教士对中国宗教的理解,以及他们在中国独特的圣经汉译经验和传教实践。

关键词:裨治文 美国传教士 译名之争 裨治文译本 《中国丛报》

作者:田海华,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



巴尔塔萨论存在的类比:

神学美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田书峰


我们如何来理解上帝与世界的关系呢?新教神学家卡尔·巴特(Karl Barth)更强调上帝的超验性、隐匿性、不可知性,否定从存在的形而上学来言说上帝与世界的关系,而天主教神学家巴尔塔萨(Hans Urs von Balthasar)则认为,只有“存在的类比”(analogia entis)才是理解上帝与世界的关系的最好方式或表述途径,因为只有通过“存在的类比”,我们才能避免陷入到对上帝与世界或神人关系的绝对差异论和绝对同一论的窠臼。通过分析,我们会发现,巴尔塔萨认为,上帝与世界的关系既非完全的同一,亦非绝对的差异,而是一种在终极的非相似性中的相似性。本文的旨趣就在于阐发巴尔塔萨是如何在自己的神学著作中将“存在的类比”视为自己的神学美学的形而上学之基础的,尤其是在《荣耀:神学美学》中,因为在他看来,存在的类比就根植在三位一体的上帝的内在生命中、在上帝的道成人身中的虚己之爱中、在基督论中。

关键词:神学美学 存在的类比 巴尔塔萨

作者:田书峰,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近代中国少数民族基督教传播的

历史阶段与空间结构

孙浩然


1949年之前,基督教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历史阶段、空间结构、行动策略、社会影响等无不浸透“近代性”的整体特征。从宗教传播与社会情境互动的关系视角,可将近代中国少数民族基督教传播历史分为接触摩擦期、和缓调节期、调整拓展期、参与融合期、适应过渡期五个周期阶段。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空间行动,基督教传播遇到阻力时,会从社会文化空间的边缘地带、多元地带、私域地带寻求突破,千方百计设置传教点,试图连点成线、连线成面。近代中国少数民族基督教传播的空间行动规律,蕴含着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历史逻辑。

关键词:中国少数民族 基督教 近代史 历史阶段 空间结构

作者:孙浩然,云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智生平考释与思想渊源探究

马文兵 季芳桐


刘智是明清之际“伊儒会通”活动的集大成者,是中国伊斯兰教史上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因生平资料较少,学界对刘智的一些基本问题一直存有争议。通过资料解读考释、还原刘智所处时代的时空背景、生卒时间、经济与生计状况以及师承系统等,可知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与其思想特征形成发展具有密切关联。伊本·阿拉比的“存在单一论”对刘智的学术思想产生重要影响,以致其哲学本体论带有明显的苏菲哲学特征。

关键词:刘智 伊斯兰教 伊儒会通 存在单一论

作者:马文兵,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季芳桐,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乐乐

审核:振华


社科期刊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旗下品牌,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内容涉及文学、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哲学、宗教学、经济学、人口学、法学、民族学、社会学、国际问题等人文学科,共90余种期刊。弘扬学术,传承经典,即时推送期刊最新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