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气”何以浸润人心——北京市顺义区“好风气机制建设”实践调研

文摘   2025-01-09 18:21   北京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吧!


2023 年以来,顺义区聚焦“抓经济、抓环境、抓风气”持续用力,主要领导亲自推动将抓风气摆在突出重要位置,着力加强整体谋划,强化部门联动,压实各级党组织责任,结合区域实际探索开展好人好事发现表扬激励、志愿服务等工作,凝练形成一系列机制,努力推动地区风气持续向善向上向好。


2024年,光明日报社、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顺义区开展蹲点调研,围绕“顺义好风气机制建设”撰写调研报告,并提出相关工作建议。


今天(1月9日)出版的《光明日报》在重点专栏《光明调查》,以整版篇幅刊发《“好风气”何以浸润人心——北京市顺义区“好风气机制建设”实践调研》一文。全文如下: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改革部署,提出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


北京市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首善之区”,围绕大力培育社会文明风尚,“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作出一系列改革部署,成效显著。为深入了解北京市相关做法,光明日报记者会同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北京市顺义区开展蹲点调研,系统梳理了“顺义好风气机制建设”的实践经验,并提出相关建议。



基层好事层出不穷


志愿者刘军(左二)正在教授老年人画画。


在北京市顺义区北石槽镇下西市村,老人们都说刘军好。刘军却说,能成为顺义好人,是因为自己先遇到了好人。

2013年,刘军从老家河南来到了北京,有着绘画特长的他想创办一个培训班,就租住在顺义村民家里。

“那时候日子过得紧巴,多亏大爷大妈帮忙。”刘军口中的大妈叫李士云,是顺义人,曾是刘军的房东。

“看着这么朴实的孩子吃不上饭,你不心疼?”当年,李士云告诉刘军,“好孩子,你就来家里吃饭,大妈不要你钱。”

“大爷大妈对我这么好,我就想着,得为他们做点好事。”就这样,刘军开始教乡亲们画画,风雨无阻、分文不取,一做就是11年。在刘军画室,一屋子正在挥毫泼墨的老人中,李士云就是其中一位。“我现在不仅是学员,还是画室的志愿者!”李士云说,好事做多了,就像做大事一样让她有成就感。

“我们这个时代,是有利于出好人的。在基层,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关键看我们能不能发现,又去怎样对待。”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教授认为,好人的基本面貌是积极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身体力行向上向善。好人越来越多,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显著成果。

在顺义区,调研组还遇到了这样一群好人。

不久前,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布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北京市推荐的好人暴晓燕入选助人为乐类别。

“我第一次参加无偿献血是2006年,意外得知自己是‘熊猫血’,那咱还说啥,别人有难更得帮了。”暴晓燕笑着说。她家中,收藏着厚厚一摞献血证。从20岁起,她就志愿参加无偿献血,累计捐赠血液超过6000毫升,帮助了20多个家庭重燃希望。

2023年,一个患有急性髓系白血病的16岁女孩急需输血。接到紧急求助后,暴晓燕立即赶往医院。当时,女孩因红细胞未达标准而无法手术,需要不断输血,预计使用的血量是未知数。一个人的力量不够,暴晓燕就通过媒体紧急呼吁全国同血型的志愿者。

“真是一呼百应!大家从全国各地赶来,自掏腰包付路费。有的人连夜驾车赶来献血,直到孩子移植成功。”暴晓燕告诉调研组,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每一场好人好事的接力,都让她感到了社会风气的向上向善。

善不嫌小,事不怕微。很多群众向调研组反映,衡量一个地方社会风气正不正,要看想做好事的人是不是越来越多了。

调研组在顺义区深入走访发现,众多来自乡村、街道、学校的群众自发集结成志愿者队伍。其中,“顺义区第十一中学志愿服务队”“星火志愿护河队”“潮白红领巾”“80后义工社”都拥有广泛的号召力,群众基础不断扩大。

在基层农村,文明风尚往往反映在村容村貌和村风家风之中。亟待发展的村子,根上的问题往往在于风气。

调研组带着这个问题来到南彩镇南彩村。

据群众讲,这个村的党支部很有办法,组织了一支“巾帼志愿服务队”。党支部书记叫袁立新,是一位女同志,带着姐妹们一起做好事。

“南彩就是我的家,我想让自己家更好。刚当书记时,我发现大伙心里也想好,但都互相看着,没人愿意站出来干。”袁立新对调研组说,“会开着开着我眼泪就掉下来了,我是村书记,我就得带头干,可也不能一个人蛮干。”

袁立新组织起来的“巾帼志愿服务队”平均年龄53岁,大姐们长期为村里老人理发、打扫卫生,还为孩子们成立“阳光暑期托管班”,友好互助的邻里之风一传十、十传百。

“我们做好事,图的就是人心换人心。”袁立新告诉调研组,现在,南彩村没有一户乱堆乱扔。“过去有点儿牢骚的村民,看你给他做了好事,反而带头遵守乡规民约,也成了我们的一员。”

调研组发现,基层从来不缺好人好事。社会风气的建设从来不是喊口号,而是紧紧围绕群众的“急难愁盼”,以更加接地气、聚人心的形式存在着。社会风气建设是个慢工出细活的工作,要想真正将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辐射效应,必须进行常态化、机制化建设。



成风化人盼机制


文明引导员帮助老年人过马路。


在顺义区,层出不穷的好人好事,为构建良好的社会文明风尚奠定了基础。有专家学者向调研组提出,好人好事并不等同于好风气,也不一定都能自然转化成社会文明风尚。一方面,负面信息往往更抓人眼球,如果不积极传递正能量,社会舆论空间就容易被负能量挤占。另一方面,凡人善举往往难以被及时发现、放大,零散的好人好事难以直接转化成浓厚的好风气。

调研组也发现,不少单位和基层组织缺乏发掘好人好事的主动意识和自觉行动。有的认为好风气建设费工夫、见效慢,不愿抓;有的缺少发现“真善美”的眼睛,甚至对好人好事熟视无睹,不会抓;有的对影响力大的善举关注和宣传多,却忽视了身边的温暖小事,抓不细。

在机制层面,亟待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集发现、表扬、宣传、激励于一体的社会好风气塑造机制。对不文明行为,尚缺少管理约束机制。在实际推动中,往往仅是宣传部门或者行业部门抓得多一些,在顶层设计上还缺乏“一盘棋”的整体谋划与系统设计,“一把手”亲自推动社会风气建设还不够有力。

“只有充分发挥党委领导作用,建立健全发现激励引导培育好人好事的机制,激发人们向善、向好、向上的内驱力,崇德向善的社会风气才能蔚然成风。”北京市顺义区委负责同志向调研组坦言,要推动大家做好人好事并形成好风气,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紧盯一些关键环节、关键小事。

顺义区的做法是将营造“顺义好风气”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坚持高位统筹,边探索、边推动、边总结、边提升,及时把好经验、好做法固化为长效机制,引导全区民众自觉成为好风气的守护者和践行者。

建立好人好事发现、表扬、激励机制,以榜样力量营造好氛围。“妈妈,现在班里同学都认识你,我感到很骄傲!”前不久,暴晓燕的女儿在学校收到了一封表扬信,学校根据教育主管部门塑造好风气的细则要求,在各种育人场域朗读并宣讲暴晓燕的事迹。这并非个例,通过机制建设,顺义全区已向好人好事所在单位、其子女所在单位或学校寄送“表扬信”千余封。各学校借助接收和宣传表扬信的方式,持续推动好风气更加深入校园、与教育教学有效结合,让培育文明风尚真正从娃娃抓起。

创新发现机制,汇集日常暖心事;建立表扬机制,宣传选树模范人;构建激励机制,关爱礼遇有德者。顺义区委要求全区基层党组织将挖掘、传播好人好事纳入网格员、街巷长、楼门长的日常工作,随时随地发现凡人善举,要求村(社区)在每月一次的党员大会上通报表扬好人好事,批评不文明行为。建立健全区—镇(街)—村(居)三级分层表扬机制,村(居)委会定期通过大喇叭广播、公示栏张贴、戴红花表彰等多种形式专题通报好人好事。

完善城乡基层自治体系,以村规民约培育好习惯。在推动文明风尚建设落实落细的过程中,顺义区大力推动全区民众广泛参与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修订,并积极遵规守约,依托社会规范的约束作用,引导民众自觉遵循公序良俗。

在顺义区旺泉街道宏城花园社区,小到邻里矛盾,大到社区建设规划,都可以在《居民公约》中找到答案。社区党组织的具体做法叫做“1234”,即依托1个“社区党组织”,运用“现场约”“网上约”(楼栋熟人圈微信平台)2种方式,瞄准“社区事”“邻里事”“家里事”3类突出问题,采取“居民自我约”“邻里监督约”“百米党小组协同约”“‘三圈联动’激励约”4种“约”法。

在村里,村(居)规民约与村居民众的福利和个人荣誉相关联,采取奖惩措施形成“利益约束”,用以提升群众遵规守约的自律意识,促进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效衔接。

调研组在顺义区杨镇了解到,各村都成立了由“3名‘两委’干部+2名党员+2名村民代表”组成的村规民约“执约小组”,负责检查村民的履约情况。在“违约者‘失面子’,遵约者‘有甜头’”的风向引领下,越来越多群众发自内心地遵守公共文明行为规范,一种守望相助、和谐向善的文明新风尚逐渐兴起。

健全志愿服务动员机制,以志愿精神引领好风尚。2024年以来,顺义区新增志愿者2.8万人,全区志愿者总数达到了26.7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总数的近五分之一。

开展志愿服务的关键是党员带头。顺义区委将2024年定为“党员志愿服务年”,各级党组织建立1306支党员志愿服务队伍,以党员“双报到”带动志愿服务推广深化。截至目前,顺义全区已经组织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1.1万余次,志愿服务成为党员作用发挥的重要平台。近期,顺义区还调动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力量为志愿服务事业“加油”,并树立评优评先、招聘录用等方面志愿者优先的价值导向,举办全区志愿者回馈专场主题活动,让志愿者得到更多礼遇。

社会上的不良行为如果听之任之,不及时予以纠正制止,就会形成“破窗效应”,继而衍生扩大成社会性问题,破坏好风气。为了让好风气长久,让好人好事持续,近年来,顺义区还紧盯与群众生活相关的重点行业,持续加强医德医风、师德师风建设,向不文明养犬、破坏环境卫生、辱骂诬告他人等不良风气“亮剑”,健全抑恶扬善机制,不断促进社会文明和谐。



树正风气助发展


将风气建设作为培育社会文明风尚的关键抓手,是做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调研组发现,自大力营造“顺义好风气”以来,该区社会风气建设成效逐步显现,城市魅力和精神文化内涵得以彰显,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社会风气建设成效逐步显现——

北石槽镇下西市村1户需要看护的空巢老人,原来由村“两委”人员进行照顾。启动“伴夕阳”志愿服务项目后,全村已有8人报名参与助老志愿服务,目前队伍还在不断壮大。裕龙三社区老党员们自发成立“星火志愿护河队”,通过常态化义务巡视潮白河倡导群众保护生态环境,从最初的32人发展到目前的110余人,不断彰显“银发”担当。成效不止于此,2023年以来,顺义区共有21人获评中国好人、北京榜样等荣誉,人数居北京市前列。

基层治理水平得到提升——

好风气成风化人,久而久之,群众知道该向谁学习、以谁为榜样,自觉从内心约束行为,养成了推己及人的同理心,不仅邻里、家庭等关系变好了,越来越多的人还主动参与到村和社区治理中,推动了从“袖手看”到“拍手赞”再到“动手干”的转变,实现了以文明实践赋能基层治理。

在空港街道三山新新家园社区,快递员争做“新”网格员,他们将包裹送入千家万户的同时,积极融入社区治理,主动将发现的隐患、问题、线索向社区上报。社区则积极为快递员提供工作、生活便利,社区与新就业群体间的“双向奔赴”不断上演。

发展实力明显增强——

顺义区将弘扬好风气作为提升地区发展软实力的重要抓手,坚持边探索、边推动、边总结、边提升,及时把好经验、好做法固化为长效机制。

得益于好风气建设,顺义全区上下焕发出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稳步向前。据调研组了解,2023年,顺义区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203.6亿元,总量在北京市十六个区中保持第五,同比增长7%,增速第三。2024年1—3季度,该区GDP同比增长6.1%,增速超过全国平均1.3个百分点,高于北京全市1个百分点,增速全市第四。1—10月,规上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保持北京市前列,PM2.5累计浓度始终保持全市9个非生态涵养区第1,11类重点警情下降35%,邻里关系类案件减少27%,其中前三季度,市级环境建设管理和农村人居环境考核保持全市5个平原新城第一。

很多干部群众都认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是一座城市宝贵的精神内核。过去一年,顺义区大力营造“顺义好风气”,推动好风气逐步内化为区域软实力,为引领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好风气机制建设”的启示


位于北京市顺义区的首都国际机场。

培育社会文明风尚关乎高质量发展成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必须高质量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走深走实,使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精神力量。
北京市高度关注和总结基层一线培育社会文明风尚的积极做法,提出“完善好人好事发现、宣传、激励机制,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社会氛围”具体改革举措,具有表率意义。
调研组认为,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首善之区”,首都的精神文明建设探索实践理应对全国具有示范意义和辐射带动作用,深入挖掘总结北京市培育社会文明风尚,持续推动社会风气向上向好,特别是推动基层一线积极探索和实践,对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通过持续推动好风气建设培育社会文明风尚的做法,是管用可行的。
体制机制建设是久久为功的“关键一招”。在顺义,好人好事连点成面、形成规模、产生影响,最终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关键就在于机制建设。其中,加强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顺义区在党委层面推动培育社会文明风尚的一揽子机制建设,“一把手”亲自抓社会风气建设,先后建立好人好事发现表扬激励机制、完善基层自我管理机制、建立持续推动工作机制,从崇德向善的维度探索社会治理新路径,社会风气建设成效不断显现,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很多专家学者坦言,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持久支撑的“关键一招”,就在于体制机制建设。
顺义区从持续深化机制建设的层面,使得好风气建设向纵深推进,促进良性循环,涵养独特的城市文明气质。
系统协同使好风气建设“常”“长”有为。调研组认为,推动好风气建设体系化、常态化、长效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好风气建设不是靠“运动式”“堆盆景”就能干成的,党员干部必须树牢正确政绩观,不断巩固和扩大群众基础,才能不断释放正面效益。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顺义区的做法是,把好风气建设摆在与抓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妥善处理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个体参与和组织动员、扬善和抑恶等关系,从全局着眼做好谋篇布局,不断优化好风气建设的政策框架、落实举措,将诸多系统观点和系统思维广泛运用到具体实践中,打破部门界限,确保好风气建设全面、系统、可持续推进,推动社会精神文明持续向善、向好、向上,通过一系列扎实的工作,取得了看得见的成效,赢得了有关各方衷心支持。
必须坚持协同推进。好风气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面广、复杂性强,靠一个部门单打独斗很难抓出成效,必须在发挥党委统筹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比如,顺义区教育部门不仅通过好风气建设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志愿服务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更将好人好事作为日常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运用暴晓燕等榜样人物事迹作为鲜活素材,引导青少年学生成为“新时代、新家乡”好人好事的积极践行者,从身边小事出发,深刻感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从而坚定“四个自信”。


作者:光明日报联合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光明日报记者董城,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东建、李继东等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新城马坡
新城马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