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您去了一个更好的地方吧

文摘   2024-06-22 04:16   英国  
希望您去了个更好的地方吧。
今天中午自己做了饭,想发给妈妈看看,结果发现她还没回昨天的消息,本来只是想和朋友说一下这件事,结果字已经打完了,我却不知道为什么停了下来,总觉得冥冥中这可能会预示着什么,生怕发生什么,我不敢讲出来。
这几年姥姥身体不好,前些年爸爸妈妈也在洛阳把姥姥姥爷接到了旁边的社区里,方便照顾他们。还记得每次回家,可能会回次家看看姥姥姥爷,和他们吃吃饭,唠唠嗑,却也能看到姥姥每年的变化,自己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这次拨通了妈妈的电话,问她在哪里,她说在姥姥家,但她又顿了顿,说姥姥走了。‍‍‍‍‍‍‍‍‍
在电话那头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妈妈可能因为知道我本来要考试,所以就没立马告诉我。可能因为已经过去了一天了,妈妈说起话来没有了那么多的情绪,也不知道是不是在过去的一天中她已经想了很多了吧。‍‍‍‍‍‍‍‍‍‍‍‍‍‍‍‍‍‍‍‍‍‍‍‍‍‍‍‍‍‍‍‍‍‍‍‍‍‍‍‍‍‍‍‍‍
问了问姥爷妈妈和家人们的情况后,和妈妈聊了一会儿挂了电话,令我很不解的是,我不知道我是种什么样的状态。我很不愿意承认,但我好像是因为有预料会有这么一天,所以真的没有流太多的眼泪,照常地吃完自己做的中午饭,躺回了床上。‍‍‍‍‍‍‍‍‍‍‍‍‍
和朋友说起来了这件事,没想到她看到了我的文字和我讲起自己奶奶的故事时自己却先哭了,听着她的语音那一刻我才真的哭了,因为我听到和看到那些画面后,也开始拾起了一些曾经记忆里关于姥姥的记忆碎片。‍‍‍‍‍‍‍‍‍‍‍‍‍‍‍
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因为从小不是被老人带大的缘故,记忆里有关于姥姥姥爷和爷爷奶奶的部分更多都会来自于长大后,一些后来去家里和他们聊天的场景。也可能距离爷爷的过世已经过去了太多年,我无法在第一时间去面对这样的离别了,那一刻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处理了。‍‍‍‍‍‍‍‍‍‍‍‍‍‍‍‍‍‍‍‍‍‍‍‍
回溯记忆,姥姥是个高中数学老师,每次想到姥姥都能想起他们还在老房子里住着的时候,回去能从书柜里翻出来的高等数学老教材。姥姥总是笑,不管是那种爽朗的笑还是到后面可能有一些傻乎乎的笑,她总是在笑着。退休之后,好像早上的时候她就经常会出去耍她的太极剑,要不就是和姥爷一起去散散步,溜溜弯。慢慢到我长大准备出去上学后,她好像就病了,老年痴呆的症状好像开始一点一点出现着,还记得慢慢地妈妈给她买了智能的手环,因为开始害怕她一个人出去遛弯的时候会突然忘记回家的路。再到后来,她也走不动了,只能在家里呆着,不能出门了,妈妈也给她请了保姆的阿姨。自此之后,好好对于姥姥的记忆就再也没有离开过那个屋子,她总是在那里坐着,还是依旧笑着,虽然慢慢已经不记得了我,再到后来,不记得了妈妈,甚至是姥爷。‍‍‍‍‍‍‍‍‍‍‍‍‍‍‍
从自己出国开始,已经将近七年的时间。除了疫情那两年之外,每年也就是一次回国的机会,好像每次也就是去姥姥家吃饭一两次,坐下来说说这一年的事情。姥爷也不是很懂,每次也就是瞎胡聊聊,吃吃饭,妈妈就会说想回去就先骑车回去吧,因为家也就在隔壁的小区,所以往往一年也就这么一两顿午饭,顶多有时候有什么特殊原因会出去去餐厅聚餐,不然对于他们的大部分记忆都被停留在那个房子里了。
今年回国的时间是巧合的,不知道是具体因为什么,可能是怕年底回不了家吧,所以就趁着哪怕只有一周的假期也想回去转转。再见到姥姥的时候,她已经睁不开眼也不说话了,只有到了饭点或许知道张开嘴去吃口别人喂来的饭,其他的时间就一直在睡觉了。年龄大了坐久了也长了褥疮,大家们都想让她躺下来,甚至于是侧卧,才能有利于疮的愈合,可是姥爷不愿意,甚至每天都想让姥姥在客厅多坐坐,可能怕躺着久了就...他甚至于不想让姥姥去看医生,开始拒绝一些可能发生的不稳定性,去护着他爱了一辈子的人。‍‍‍‍‍‍‍‍‍‍‍‍‍‍‍‍‍‍‍‍‍‍‍‍‍‍‍‍‍‍‍‍‍
现在还能记起来,家里墙上挂了一副当年姥爷八十大寿的宴会合影,后面姥姥姥爷也过了金婚,可那甚至已经是至少八年前的事情了。又想起来这次回国,坐在姥姥面前,就听着姥爷在那里轻轻晃着姥姥,说“(姥姥的名字),辰辰回来了”,虽然看起来姥姥已经听不懂了,但姥爷肯定还是相信姥姥是能听懂的,她只是表达不出来了。人生几十年陪伴下来的感情,论谁又能不羡慕呢。
其实这次最难过的事情,无非是听到这件事时,内心却没有那种突如其来的悲伤,让自己其实很内疚于自己的不孝顺。物理距离上的远,让自己好像失去了亲密关系的实感,但坐在这里一想到姥姥身边的姥爷和妈妈,却又突然止不住地哭。
姥爷会书法,写的草书好像还挺有名气,他好像还是家里唯一一个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自己还建了快手的账号,平时发一些写字的日常,我们这些亲戚家里的横幅大字,写的诗词作品也都是出自他手。你只要问起来他写的字,他能给你讲好久,阳台上到处都是他摞起来很高的练习作品,一首诗能写几十遍上百遍。姥爷之前是当兵的,所以一辈子信仰根正苗红,喜欢看看报纸,家里的电视机也好像一直都停在新闻频道,听说我要出国读书,总还愿意和我聊聊国外的事情。后来慢慢毕业了,本科的毕业证因为疫情或者快递的缘故,实体的证书已经没有寄到家里来,每次回家姥爷都会问,因为在他的心里,光说毕业了,手里不拿个实实在在的纸质证明,总还是空落落的。还记得这次回家记得给他打印了本科和研究生的毕业证书,虽然他看不懂,但还是告诉他这两个是在哪里的学校,他本来看完后还给了我可以了,我说这是给你留着的,就见他折好塞进了笔记本里。
家里如果有人生了病,加上上了年纪,难免亲人之间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纠纷和争吵,老人可能固执了一点,但到了那会儿估计讲理也不好讲通了吧。在我的印象里,爸妈也不怎么愿意跟我说太多老人或者家里发生的事情,比如生了病,摔了跤,住了院的,也就是打电话的时候顺便提提,他们也知道我帮不上忙,也不愿意影响我的生活。他们和老人一样,都会说让我在外面照顾好自己就行。
但这样,好像出国几年的时间给自己出“独”了,变的没有了那么多感情,总是说点一些跳脱的话,显得冷酷和没有温度。现在想起来,自己面对这样对于父母很多年的照顾和陪伴,我又是否能真的做到呢,我肯定做不到。可能真的,没有到那个年纪,还不用承担那个年纪该有的压力吧。我也没有去考虑过爸妈的感受,自己只知道在外面一直这么玩着,今年想到了要研究生毕业了,邀请他们来英国和欧洲转转,妈妈说姥姥身体不好也走不开。这次回去和干爹干妈吃饭,他们商量着有空了四个人去西藏自驾,妈妈也笑着说,现在这也走不开,回头再说吧。爸爸只出差去过越南,妈妈还没出过国,看着我的朋友圈去的那些地方,他们却依然在餐桌上可以笑着和别人说出那句:辰辰现在才是家里见识多的那个人了。自己又何曾去尝试理解过他们的感受的,终究还是那个啥也不懂的小屁孩吧,去哪里谈什么成长呢。
说起来慢性疾病,记忆缺失且不可逆的过程真的是痛苦的,慢慢失去了对这个世界所有事情的认知。这对于身旁的亲戚在某种程度是一种慢慢接受的过程,但自己又怎么能站在姥姥的角度去想想她经受的痛苦呢。我不知道这种冥冥中的预期是不是也是一种不孝顺,我真的不知道。我也从来都接受不了这种离别,所以第一选择就是逃避它。我不敢去想,每次想到死亡都真的会陷进去,然后大哭一场,更不敢去想如果这发生在身边最亲的亲人身上该怎么办,我只能祈祷我爱的家人们都身体永远健康。‍‍‍‍‍‍‍‍‍‍‍‍‍‍
都说这一代的年轻人要做到的是和家庭去和解,在顺从和自我之间找一个平衡,尤其当自己被家里人花着攒了半辈子的积蓄送出去读书,到现在已经将近7年了,到底还能不能记得住本,这可能才是属于自己的课题吧。这次回国,看着爸爸妈妈在过着自己早已成了习惯的小生活,定点睡觉,定点起床,定点锻炼,一方面可以开心地看到他们两个人在过着自己的生活,一方面又开始觉得长大了真的当自己离开了家,和父母之间的那层关系总在发生着变化吧。妈妈今天在电话里说着身为亲孙子的哥哥因为打工的公司不肯给更多的假,只能连夜赶回家待一天就要回去,这会儿家里人也都回去在家守着姥姥,妈妈也只是说了那句:“你这也回不来,就好好在那儿呆着吧”。那一刻我感觉整个家庭都变成了个缩影,我们总在讨论着各种各样的家庭课题,家里也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纠纷,但那些永远都是后话,现在觉得所有话都是苍白的,到这种时候,那个离开的人永远才是最重要的。
看看自己,开始能够理解那句:“结婚生子或许是这辈子你做过最大的赌注”,只想让自己能慢慢成为父母心中真正的骄傲。希望下次能早点回去,记得把最高清的无人机带回去,在社区的草坪上给姥爷飞飞飞机,让他看看社区的样子,也回去多看看奶奶,希望她身子骨也能一直硬朗。多回去给爸妈做几顿饭陪陪他们,而不是这种匆匆忙忙地回去又匆匆忙忙地走吧。希望当他们接下来真的有时间了,能多带他们出国转转,自己走过的路,也得让他们去看看。‍‍
子欲养而亲不待,或许学了十几年的话到现在都还没真的懂吧。‍‍‍‍‍‍‍‍
最后希望姥姥去了一个更好的地方吧,去那儿继续当您的数学老师,继续耍您的剑,遛遛弯,笑一笑,希望那里没有什么病痛,您也又能重新记起些开心的事情吧。‍‍‍
外孙给您磕个头,您一路走好。

土豆的大千世界
一个生活的孤勇者,奢望去收集来自这个世界最独特的经历,放进属于自己的博物馆。而这里,就是那个经历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