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高发,不少孩子中招!紧急提醒

政务   2025-01-07 07:06   福建  

“阿嚏!咳咳!”

最近,

在办公室、地铁、公交上,

不时能听到

打喷嚏、咳嗽的声音。


近日,“甲流”

“全国流感病毒阳性率快速上升”等话题

冲上热搜

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数据,

目前流感病毒阳性率持续上升,

其中99%以上为甲流。

全国多地疾控紧急提醒

要做好个人防护





甲型流感

简称“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4型,其中甲型流感传染性最强、最容易发生变异,几乎每次流感大流行都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


甲流和普通感冒的区别


感染甲流后的主要表现为突然的高热,常有咳嗽、咽喉痛、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状,伴有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不适,部分患者会出现胃肠道不适感。甲流有一定自限性,但容易引起其他并发症,包括肺炎、中耳炎、心肌炎、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普通感冒则是由鼻病毒等多种病原体导致,传染性弱,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特征,症状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一般不发热或仅有低热,没有全身性症状,5至7天即可自愈,很少有并发症出现




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胡洋:



“甲流作为最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病毒之一,在这一时间段流行属于正常现象。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由流感引发的重症肺炎比例略高于往年,但整体占比还是比较低。”

胡洋表示,治疗甲流的重点在于缓解症状,包括退热、止痛、止咳和化痰。早期使用特定抗流感药物可以缩短病程,并且一些药物见效较快,但大多数情况下病情仍需经历一定的发展过程。


流感“特效药”怎么吃?


流感高发,抗流感药物的销量近期也持续增长。


奥司他韦、阿比多尔和玛巴洛沙韦都是抗流感药,它们是不同化学结构的抗病毒药,作用机制也不一样,但均可用于治疗甲流和乙流感染。


从临床来看,玛巴洛沙韦是一次用药,奥司他韦一般是3-5天用药。对比下来,玛巴洛沙韦成为比奥司他韦更受欢迎的抗流感药物。



流感药物并非人人适用。


奥司他韦胶囊剂和颗粒剂可用于1岁以上儿童及成人,奥司他韦干混悬剂的适用年龄更小,14天以上的新生儿即可使用。而且,妊娠期和哺乳期妈妈也可以安全使用。奥司他韦还可用于成人流感预防。


比多尔片和阿比多尔颗粒在我国主要用于成人流感的治疗。


玛巴洛沙韦目前只批准用于5岁以上儿童及成人。由于临床数据缺乏,目前不建议妊娠期和哺乳期妈妈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吃药不能代替疫苗!接种流感疫苗仍然是预防流感的最好手段。但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每年流行的亚型也不一样,接种后的保护作用会逐渐减弱,因此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接种。


甲流严重起来威胁性命,

必须上医院?

医生支招:关注孩子精神头儿!

最近社交网站上,有家长分享因为甲流引起的坏死性脑病导致孩子意外离世的悲剧,引起了很高关注。
平时,也不时有孩子因为感染甲流,进展为重症肺炎,甚至不治的消息在坊间传播。
很多家长关切:是不是得了甲流必须上医院?高烧起来,立马到儿童医院发热门诊?
对此,专家表示,甲流是一种自限性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大多数表现为轻症,一周内基本都能恢复。但也有一些患儿会出现严重的呼吸道感染、表现为重症肺炎。另外极少部分重症流感患者也要当心并发症的出现,比如神经系统受累(热性惊厥、脑病、脑炎等)、肌炎、心肌炎等严重的合并并发症。
“少数情况下,甲流的确可以产生严重并发症,但家长也不用过度忧虑。
专家还为家长支招:判断孩子情况严重不严重,体温的高低没有必然相关性,但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孩子软绵绵的,嗜睡、趴在父母身上不动,醒过来的时候精神也不好,没过一会儿又睡着了。尤其是体温退了以后,还是精神不好的,这一部分孩子要非常小心。因为像坏死性脑病这类并发症进展是非常快的,需要立刻送孩子就医。

中疾控提醒!


中国疾控中心提示,当前仍处于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的季节,为减少疾病传播、降低疾病危害,建议公众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或手肘遮住口鼻;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清水清洗至少20秒,或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手消毒剂;避免用手触摸眼、鼻、口,以减少病原体传播风险。
•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休息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出现发热、咳嗽或其他呼吸道感染症状时,建议居家休息,避免带病上班或上学,与家庭成员接触时佩戴口罩,并保持室内良好通风。
 科学佩戴口罩:在就医过程中需全程佩戴口罩;在人群密集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飞机、火车、地铁等)时,建议佩戴口罩。
 积极主动接种疫苗:免疫力较弱人群(如孕妇、低龄儿童、老人及慢性病患者)应根据疫苗接种指引,及时接种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相关疫苗,包括流感疫苗、新冠病毒疫苗和肺炎链球菌疫苗等。尤其是随着近期流感活动水平上升,未接种流感疫苗的适龄人群应尽早接种。
来源:海西晨报、厦门名医、央广网、健康时报、广东卫生在线、浙江在线

编辑:汪桓可

校对:于莉

审核:张鑫明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思明快报
选择思明快报,看有温度的新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