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如何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场发布会为你详细解读

百科   2024-12-10 17:00   浙江  



  12月9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关情况点击蓝字查看详情)。


  省科技厅厅长高鹰忠,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人才办专职副主任赵雄文,省经信厅副厅长何国强,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峰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虞汉胤主持。





  现场,发布人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作了解答。



新华社浙江分社记者:推进科技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非常重要,社会各界对此很关注。在这方面浙江将如何推进?有什么举措?






  高鹰忠介绍,浙江将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实施省“双尖双领”重大项目400项以上,取得一批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1到10”“10到100”的标志性成果。


 重塑科技计划体系 


  统筹推进省重大科技计划、省基础研究计划、省重点行业领域科技计划、省地协同项目,高效高质实施好国家任务,全链条、一体化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三大科创高地建设,部署实施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集成电路、量子科技、生物科技等重大科技专项,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水平明显提升;聚焦历史经典产业创新发展,省地联动实施黄酒、青瓷、木雕等相关专项,推动历史经典产业原材料、工艺装备等技术创新。


 强化企业主导作用 


  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重大项目企业出题机制,提高企业在项目指南编制、评审论证、验收评价等环节的参与度。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协同上下游优势企业和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动科技成果示范应用。


 发挥科创平台创新策源作用 


  以提升科创平台质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为重点,充分发挥科创平台在重大科技专项谋划实施中的重要作用,落实好科创平台“伙伴计划”,支持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科创平台与重点高校、重点产业链结对合作,紧贴产业实际需求开展有组织科研,协同攻关关键核心技术,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浙江总站记者:新兴产业是加快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像人工智能等都很受大家关注。浙江如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何国强回答,2023年,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33.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为67.1%。


  当前,省委作出了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策部署,下一步将以促进产业结构显著优化、经济发展质效显著提升为总目标,以集群建设为主要抓手,来加速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全力打造数字产业集群 


  深化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建立健全“优势—新兴—未来”数字产业梯度培育体系,做优做强人工智能、智能物联、高端软件、集成电路、智能光伏等数字产业集群。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落实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争创国家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基地。


 全力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推动杭州信息技术服务、杭州生物医药、宁波新型功能材料等3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强化龙头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领域争创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一批新增长引擎。培育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全力争取国家超长期国债等资金支持。


 全力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构建完善以世界级集群为目标引领、国家级集群为骨干、省级集群为基础的培育发展体系。积极落实磁性材料、绿色石化、智能电气、丘陵山区农机装备、大飞机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行动方案,组织数字安防、工业母机等国家级集群强化省域协同。深化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建设,力争规上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超5万亿元。



浙江之声记者: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动员部署会提出“要围绕人才更好有序流动,有效破解人才流动的瓶颈制约”,对此会有哪些具体举措?






  赵雄文回答,目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共享还存在一些障碍。比如人才政策与户籍、社保挂钩,不迁户口、不在当地交社保就享受不到政策,用人单位的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有制约,流动共享的办事流程长、手续繁琐,等等。浙江将从3个方面破除这些障碍、推动人才流动、共享:


 打通政策堵点 


  淡化各类人才政策在全职、户籍、社保等方面的要求,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在哪里不重要,是哪里人也不重要,有实质贡献才重要。支持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团队跟随人才流动,实现人才跟着任务走、资源跟着人才走。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以根据需要把关系落在高校、科研院所,带研究生。


 搭建对接平台 


  实施高层次人才“互聘共享”计划,从高校、科研院所遴选一批人才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从企业遴选一批人才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把不同体制、不同单位的人才组织起来协同攻关,实现人才无论落在哪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都能使用,成果都能转化在企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新质生产力。


 强化跟踪问效 


  人才流动、共享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具体问题,将会同教育、科技、人力社保等部门建立问题需求常态收集、研究、落实的工作闭环。同时把支持人才流动共享的实际成效,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调动用人单位的积极性。



浙江日报记者:高校是创新的沃土,也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下一步浙江在教育方面会如何发力?






  陈峰回答,要积极打造创新人才的教育体系、培养体系,努力使学校成为创新人才的不竭源泉。重点抓好四件事:


 加强创新素养的培养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从娃娃抓起。为进一步突出创新素养的培养,要坚定信心、下大决心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改变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从小保护好、发展好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创新力。


 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 


  随着科技发展和进步,行业、产业对于工作岗位和工作种类的区分越来越细,新业态、新工种、新职业层出不穷,但高校的学科专业调整更新速度跟不上产业的发展速度。浙江将加快高校学科专业的调整优化,扩大理工农医类专业数量,增设一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努力使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构和规格适应创新浙江的需要。


 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一方面,要强化教育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切实把教育教学作为高校的主责主业,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强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合作、校地合作,设立一批科教融合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推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让学生更多地在生产实践中接触真场景、学习真本领。


 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服务 


  高校汇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这些年也是科学技术奖的“获奖大户”。要瞄准创新浙江建设目标,以高水平大学为龙头,实施高校科技创新攻关行动,努力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撑。同时,要充分发挥量大面广的地方高校、应用型高校、职业院校作用,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积极为历史经典产业服务、为地方中小微企业服务、为乡村振兴服务,切实把实验做在车间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这几年浙江成立了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等一系列科创平台,在建设创新浙江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些研发机构的作用?






  高鹰忠回答,这些年浙江围绕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三大科创高地,完成省实验室和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布局,实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零的突破,高能级科创平台体系基本形成。


  省科技厅将聚焦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高能级科创平台提能造峰行动。


 强化能力支撑 


  聚焦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能力建设,强化产业需求对接,打通成果转化通道,深化“四个推进”,即推进科创平台与高校、企业、产业链结对,推进金融投资机构派驻投资经理,推进企业和社会经费占科研投入比例明显提升,推进有组织科研成果转化。目的是要形成科研平台紧盯企业需求、围绕产业发展、聚焦新质生产力支撑的鲜明导向,让科研成果既要上“书架”更要上“货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车间里。


 强化产学研用合作 


  实施科创平台“伙伴计划”,会同省教育厅、省经信厅等部门建立“平台+高校+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机制。科创平台聚焦主攻方向,完成牵手一家重点高校、一家重点企业和一个重点产业链工作,明确合作内容、推进举措和目标任务。下一步,将与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签订年度责任书,明确目标任务、工作进展、预期成果,突出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开展有组织科研攻关。


 强化人才集聚 


  积极推动实施灵活的人才政策,大力推进平台聚人、项目育人、以才引才,加大力度引进集聚一流人才团队,通过科研任务实施培养造就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


 强化技术攻关 


  以重大科研任务为牵引加快组织开展学科融合、协同创新和区域合作,实施“大兵团”产学研联合攻关,强化关键共性技术供给,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强化绩效考核 


  建立考核评价、支持、淘汰机制,出台《浙江省重大科创平台建设评价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动态优化调整机制和第三方标志性成果评估机制,坚决淘汰建设质效不高、未达预期的平台。




中国青年报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浙江这项改革进展如何,接下来有哪些具体考虑?






  赵雄文回答,浙江在“破四唯、立新标”上进行积极探索。

  • 注重市场导向。对应用型人才、创业人才,通过用人单位的薪酬、风投机构的投资额度来判断人才的价值。

  • 注重实效导向。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行揭榜挂帅机制,英雄不问出处,只要干得好,直接认定。

  • 注重专业导向。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领域人才,建立专家咨询、小同行评审机制。这些探索,减轻了人才负担,释放了人才活力。

  下一步将从3个方面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

 发挥市场决定作用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更大力度推进授权松绑,把人才评价权交给市场、交给用人单位、交给专业机构。

 加强人才评价后续管理 

  建立健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动态调整机制,防止用一时的人才评价结果给人才贴“永久”标签。

 深化长效机制改革 

  引导地方和用人单位调整优化人才政策,突出实绩实效,避免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来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让人才评价、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从源头上“破四唯”。


经济日报记者: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企业是重要的载体。接下来如何进一步推动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在这方面浙江有何谋划?






  何国强说,当前,浙江企业创新呈现出三方面鲜明特征。


  • 创新群体持续壮大。今年,浙江高新技术企业有望达到4.75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801家,均居全国第三。


  •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累计建设企业技术中心、重点企业研究院、企业研究院等各类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近1万家。


  • 创新活力不断迸发。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从2016年的1.43%持续提高到2023年的3.13%。


  下一步,省经信厅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焦聚力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动摇,让企业在创新大潮中“当主力”“唱主角”“挑大梁”。


 高质量打造企业创新主体培育梯队 


  构建以雄鹰企业、科技领军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为主体,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企业创新主体培育雁阵,2025年新认定雄鹰企业20家、高新技术企业500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同时,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能力提升行动,推动企业研发机构“扩面提质”,新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0家、省重点企业研究院60家。


 高水平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建立“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机制,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建立健全“企业出题、机构解题、市场阅卷”协同攻关、双向奔赴闭环机制,企业牵头承担或参与的省级科技重大项目占比80%以上。开展“双百双进”行动,推动百名博导带团队进企业研究院、百家企业研究院带项目进高校。


 高标准建设一流企业创新生态 


  高水平打造高新区2.0版,使之成为培育壮大企业创新主体的关键载体,力争新创建国家高新区1-2个。扎实落实企业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更大力度实施企业研发奖补政策,推动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企业创新的平台支撑,培育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增强企业创新的智力支持,部省合作高质量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新建一批省级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



科技日报记者:围绕科技成果转化,浙江省科技厅已探索了“先用后转”机制,开展了“双百千万”专项行动等。在加快建设创新浙江过程中,让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转化,会有哪些新的举措部署?






  高鹰忠说,近几年,浙江持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以网上技术市场、“浙江拍”“安心屋”为标志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特别是浙江首创的科技成果“先用后转”模式写入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


  下一步将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主要抓好三个方面举措:


 突出市场导向,推动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建好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打造高素质技术经理人队伍,帮助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充分对接、精准匹配,提升转化效率。发挥好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构建科技领军企业的培育机制,建设创新联合体15家以上,布局一批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


 深化集成改革,激发各主体成果转化积极性 


  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全面构建科技成果“先用后转”体系,聚焦地方主导产业组建“成果池”,面向中小企业免费试用。推动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及时制定发布《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规范》省级地方性标准,让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话语权更大、规范性更强、后顾之忧更少。建立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普查和限时转化机制,比如成果取得两年内如果不转化,将纳入“先用后转”清单加快实施转化。


 做强科技金融,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强劲动力 


  在现有100亿元基础上,动态扩大科创母基金规模,发展耐心资本,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完善推广企业“创新积分制”,根据企业积分情况提供差别化的融资贷款等服务,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等问题。鼓励引导科技保险机构创新开发科技保险产品,通过企业出一点、保险赔一点、政府补一点,减轻重大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深化“之江同心·新知新质圆桌会”工作机制,推动科学家、企业家和金融家共同为地方产业发展把脉,持续催生发展新质生产力。

来源:浙江发布

   浙江省委书记、省长王浩在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动员部署会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摘要)
●   市科协举办2024绍兴市高层次科技人才对接交流活动
●   省委召开会议研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 抓好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年度任务落实 王浩主持并讲话

微信公众号

shaoxingkexie


绍兴科协
绍兴科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