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重大成果 社科文献四种图书入选

文化   2024-10-12 18:38   北京  





10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举行科研成果发布会,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题,集中发布27项研究阐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成果。副院长、党组成员甄占民出席会议并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甄占民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朱高磊/摄


甄占民表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理论任务和学术任务,精心组织重大科研项目研讨论证和选题策划,创新科研组织方式,引导全院专家学者聚焦全会提出的重要思想观点、重大战略部署、重大改革举措深入开展研究阐释,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理论文章、学术论文、研究专著和决策咨询成果,在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发挥了独特作用。


甄占民表示,深化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研究阐释,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学理支撑,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国家队”的政治责任和光荣使命。要着力做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研究阐释,深刻揭示其重大意义、思想内涵、实践要求,充分彰显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真理力量和强大实践力量。要切实强化研究阐释工作的实践导向和问题导向,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围绕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紧迫问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向实践要答案,向调查研究要答案。进一步树立战略思维、全局思维、系统思维,突破学科界限,强化协同攻关,强化多学科、多视角、多领域研究重大问题的自觉,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理论和学术高地。


据介绍,此次发布的27项重大成果包括专著类成果13项,理论文章和学术论文类成果14项。其中,中共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的理论文章《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深刻阐释了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国经济的未来可能性》《加强经济体制改革系统集成》等成果高度关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国家治理、社会发展产生的日益深刻的影响,围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展开深入讨论;《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论法治改革的底层逻辑》等成果聚焦全面深化法治领域改革;《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人口转型与弹性退休制度》《共同富裕:衡量指标与实现路径》等成果关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礼治秩序的理论构建与外交实践》等成果围绕相关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扎实推进理论创新,从不同方面对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进行了有益尝试。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7项重大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朱高磊/摄


发布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胡滨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研究院所代表及媒体代表参加发布会。


会议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朱高磊/摄


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经济的未来可能性》等四种专著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成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四种专著入选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成果


 NO.1 


中国经济的未来可能性



蔡昉 著

2024年7月出版


·  内容简介  ·


人口与经济的对立统一关系是永恒的,更是国家在实现赶超发展中不可回避的现实挑战,贯穿了各国的经济史,与之相关的命题也成为经济学说史的一条重要脉络。

找到妨碍社会流动的体制机制原因,在明确制度建设方向和路径的基础上,推进社会福利体系整体建设,对于提高生育意愿和生育率,比局部性的生育鼓励政策来得更为有效。


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改革开放发展的出发点和终极评判标准,要求把维护公平正义、改善收入分配、畅通社会流动通道、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最高优先序.



 NO.2 


共同富裕:衡量指标与实现路径



邹宇春 著

2024年5月出版


·  内容简介  ·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特别强调,要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要抓紧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提出科学可行、符合国情的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估办法。基于此,本书通过梳理东西方传统文化中有关共同富裕的理论探索,论证并构建了一套既有中国特色又能横向比较,还能实现动态监测的共同富裕衡量指标,并应用此指标对我国共同富裕的现状进行了测量和评估。在此基础上,本书还从社会学理论视角出发,探讨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需重点关注的实现路径,以此为相关学术研究和政策评估提供实证参考。



 NO.3 


流动性思维与社会心态



陈满琪 著

2024年4月出版


·  内容简介  ·


流动性是当代社会科学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植根于社会变迁的土壤,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所处的社会转型时期,给予流动性思维生发、培育的土壤,并且提供了流动性思维实践的场域。本书依托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数据,以空间、关系和阶层为切入点,从个体内水平、人际水平和社会位置水平三大维度构建流动性思维,探索流动性思维如何影响社会心态的基本层次、次级层次和高级层次,希冀以流动性思维解析社会心态层次结构,为深挖社会心态的结构性与流变性做出初步尝试。



 NO.4 


社会变迁中财税法规范生成机制研究



汤洁茵 著

2023年9月出版


·  内容简介  ·


实现国库收入与纳税人权利平衡是税收法治的理想,然而,形式上的法律保留与实质法治的实现之间仍有很大的差距。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税收立法如何摆脱亦步亦趋的尴尬境地、及时因应不断涌现的新型交易,税法的形式与实质究竟孰轻孰重等问题,依然是当前税收法治建设中无法回避的难题。

政府享有极为宽泛的税收剩余立法权,或是基于明确授权制定税法规则,或是基于不确定概念的隐性授权而续造具体规则,或是基于职权行使的需要应对新生事物生成财税规则以及主导财税制度改革,对税法制度的整体形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因此,规范和约束剩余立法权才能防止征税权的扩张、保护纳税人的权利。本书作者认为,司法机关作为纳税人权利保护的最后壁垒,应当摆脱对税务机关予以司法尊重的消极态度,而以积极的司法审查对征税权乃至税法规范制定权进行规范和约束。




转引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会议现场图片:朱高磊 摄

社科文献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官方微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