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首届文化产业管理案例大赛开启
1
大赛背景与目的
在快速变迁的21世纪,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一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些承载着民族记忆、智慧与情感的宝贵财富,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挑战与机遇。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传统技艺、民俗活动、口头传统及表现形式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断层断代的危机。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独特价值与文化多样性显得尤为珍贵。它们不仅是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促进文化多样性与人类相互理解的桥梁。因此,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有效保护、传承并创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全球共同关注的课题。
“触摸与赋能”大赛活动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我们坚信,通过“触摸”,即亲身体验与深入了解,可以让更多人直接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与温度,激发内心深处的文化共鸣与认同感。而“赋能”,则是利用现代科技和创意的力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从数字化建档到虚拟现实体验,从非遗文创化到非遗传播创新化,科技和创意正以特别的方式拓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道,提升了其社会影响力与参与度。
因此,举办以“触摸与赋能: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双创’新路径“为主题的文化产业管理案例大赛,旨在通过短视频创作、口述史记录、文创设计、策划方案等多种形式,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价值,用你们的创意与热情,共同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路径,为其传承与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让我们一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插上腾飞的翅膀,让其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浪潮中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2
大赛主题与具体内容
主题
触摸与赋能:
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双创”新路径。
强调通过亲身体验(触摸)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同时利用现代科技和创意(赋能)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具体内容
1. 短视频制作
内容方向:围绕某一特定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如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等),拍摄记录其制作过程、历史渊源、传承故事及当代价值。
作品要求:时长3分钟至8分钟之内;格式为MOV/MP4;脚本格式为Word文档,需说明创作思路、制作流程、主创人员等,随作品一同上传至作品信息报送邮箱。
2. 口述史
内容方向: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学者、当地居民等,通过访谈形式记录他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个人经历、见解与感悟。
作品要求:文字或者图文记录,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与细节的深入挖掘;作品字数1000字以上,配图原则上不少于5张;格式为Word文档中插入JPEG图片。
3. 文创设计
设计方向: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设计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市场潜力的文创产品。
提交形式:设计稿(手绘或电子版)、产品实物照片及设计理念说明。
4.策划方案
内容方向:探索并展示科技和创意如何助力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的具体策划方案。
作品要求:自命题;作品字数3000字及以上的完整策划方案;格式为Word文档,可附加JPEG图片。
3
大赛细则
组织单位
指导单位
北碚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西南大学教务处
主办单位
国家治理学院
承办单位
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文化产业管理建设点
国家治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研室
协办单位
重庆文化产业(西南大学)研究院
国家治理学院团委
评委组成
政府相关部门
实践基地
学校及学院相关专家
参赛对象
西南大学在校学生
参赛形式
本次大赛支持个人或小组形式参赛,进入决赛阶段的队伍以 PPT 展示及现场答辩为主,其余汇报方式为辅,由参赛队伍自行安排(小组参赛人员不得超过5人)。
奖项设置
大赛设置一、二、三等奖及单项奖。获奖者将颁发荣誉证书,并在实习、评优等方面优先推荐。具体如下:
一等奖:1组;每组奖金500元及获奖证书
二等奖:3组;每组奖金300元及获奖证书
三等奖:6组;每组奖金100元及获奖证书
单项奖:3组;每组奖金100元及获奖证书
4
大赛方案提交
截止时间
自发布之日起至2024年10月8日24时止。
联系人:郑老师,联系电话:13368212670
提交方式
发送至邮箱:24064528@qq.com
(邮件命名方式为:学院+本科/研究生+负责人+案例名称,如:国治院+本科+张三+案例名称)。
评审
由专业评审团进行初评与终评。主办方进行文本检查及查重复核,初次筛选,重复率超过30%的案例则直接淘汰。
展示机会
优秀作品将在官方网站、社交媒体及线下展览中展示。
5
其他注意事项
短视频、策划案等材料均须原创,不得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一经发现将取消其参赛资格。若有相关参考文献,必须注明出处。请参赛选手保留所有送选材料的副本,若遗失,主办方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方案如有任何疑问,主办方保留解释权利。
·附录 非遗案例展示
非遗石雕技艺作品:秀山紫砂石壶
秀山石雕技艺:秀山境内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人居住。千百年来,生长在这里的人们,凭借着勤劳朴实的智慧,勇敢坚强的毅力,因地制宜,利用紫砂石原料打造出许许多多的生活用品,如:紫砂石石屋、石桌、石凳、石碗、石磨、石碾、石缸、石碑、粑槽、雷鉢、对窝、垧凳(垫柱子)猪槽、石壶等石器用品。
案例二:刻纸 | 拥有千年历史 却从未骄傲的中国民间传统工艺
非遗刻纸作品 作者:一江
案例三:非遗+文创,东巴纸坊里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密码
位于重庆弹子石老街的东巴纸坊
东巴纸:一种可以记录永恒的载体,被我国少数民族纳西族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出来。它是纳西族的东巴祭司用来记录东巴经和绘制东巴画的一种专用纸,强韧耐用、不怕虫蛀,甚至不怕水也不怕火——其被浸泡在水中时上面的字迹不会消散,被火焚烧时也会自动熄灭,难以被烧尽。纳西族的东巴文化能够得以记载、传承至今也有赖于东巴纸的存在。
店门外挂满纸灯笼的许愿树
东巴纸若做书籍则千年不腐,若载文字则字迹始终如新,所以东巴纸享有“纸寿千年”的美誉。
END
供稿 | 文化产业管理案例大赛筹备小组
执行编辑 | 梁雅婷 冯薇 易诗雨
责任编辑丨肖颜 刘长烜
审核丨张海燕 李长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