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学院2024年国际课程周顺利举行

学术   2024-07-29 11:42   重庆  


7月8日-19日,2024年西南大学国际课程周(Global Immersion Program)顺利举行。希腊帕特雷大学哲学学院院长Michail Parousis教授受邀主讲《生命伦理学》课程,本次课程在8教305进行,由哲学系副教授姚城担任中方共课教师,深入探讨了人类在生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背景下,所面临的一系列伦理道德挑战。爱尔兰东南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系Des Mooney教授受邀主讲《社会工作当代问题研究》课程,本次课程在26教301进行,由社会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郝志超担任中方共课教师,就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群体面临的共同问题进行了建设性和启发性讨论。




在深入探究生物人与人格的区别与联系时,《生命伦理学课程》特别强调了生物性与道德责任的分离与统一。通过Karen Ann Quinlan案例的分析,我们认识到了生物个体与人格(Person)之间的复杂关系。Michail Parousis提出了诞生时具有独立生命能力即算作人格的独特标准。本次课程周探讨了价值观念如何在个体中具身化,以及这种具身性如何影响我们对生命伦理的理解和判断。通过对连体婴儿案例的讨论,学生们理解到在处理生命伦理问题时,必须考虑到价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确保伦理决策的全面性和公正性。在讨论生命科学与医学实验的伦理原则时,塔斯基吉梅毒实验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展示了当科学研究忽视伦理原则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课程强调了尊重个体、公正、有利和不伤害等基本原则,在实验设计和执行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对这些原则的深入讨论,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在科学研究与伦理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科学研究的道德性和社会责任。





在《社会工作当代问题研究》课程中,师生深入探讨了损失与丧亲、身份认同以及成瘾问题等多个重要主题。通过课堂讨论、辩论和小组工作,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情境中,从而对社会越轨者的治疗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关于损失与丧亲的问题,同学们学习了多种理论框架,如适应损失的微观社会学理论和丧亲理论。这些理论帮助学生理解丧亲者在面对亲人去世时所经历的情感与认知反应,并探索如何通过增强社会联系来减轻痛苦。

身份认同是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课程中,师生探讨了中西文化认同与多元文化共存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全球化对个人文化认同的影响。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到文化认同在塑造个体社会认同中的关键作用,并理解了文化交流、冲突和融合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性。

此外,成瘾问题也是本课程的重点之一。师生详细讨论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干预策略,并强调了社会工作者在实务中运用科学的、专业的理论指导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学生们学会了如何从生态系统视角出发,综合运用不同方法解决成瘾问题。




两门课程通过丰富的理论讲授、激烈的课堂讨论与思辨、以及紧密协作的小组工作,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更激发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与实践兴趣。这一过程不仅夯实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基础,更为他们未来在各自专业领域的自主探索与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END





供稿 | 郝志超 姚城

供图 | 郝志超 姚城

视觉设计 | 周怡羽 

执行编辑 | 邱麟茜

责任编辑 | 肖颜 刘长烜

审核 | 郭美云 李长松

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
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官方公众号全面整合宣传中心、设计中心,负责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全方位展示传播学院学生风貌和各大学生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