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7月,邓锡铭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在光学界老前辈王大珩先生领导下,从事十年的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工作。协助王大珩所长,组织全所科研工作,担任学术委员会秘书、党委常委。他提出:“美国人正在秘密进行新兴的激光科学研究,我们也应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为此,所里科研人员,进行了几个月的辩论。
他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刻苦自学,重新认真系统阅读大量关于高等数学和量子力学的书籍,每天读到夜里1-2点钟。春节假日,他没出家门,一口气读完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了加深理解并检验自己的掌握情况,他为夜大的学生讲相对论课程,与学生共同讨论和学习。到国外访问时,他尽可能广泛地查阅激光技术文献进行认真研究。他孜孜不倦、埋头苦读,终于全面掌握了有关知识,为他开创新领域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国际上激光技术刚刚兴起的时候,邓锡铭率先提出并带领团队开拓我国激光科学技术领域。一年后,他同王之江先生及同事们一起,成功地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
1964年5月,由周恩来总理批准,邓锡铭作为主要负责人,筹建了我国第一个激光技术专业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王大珩兼任所长,邓锡铭任副所长,主持常务工作。他当时34岁,精力充沛,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大功率钕玻璃激光器。同年,57岁的王淦昌先生对激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王淦昌先生认为,倘若能把激光和核物理两者结合起来,应该可以发现新的有趣现象。他经过深入思考,提出“用激光打击氖冰产生中子”的设想。这是一个全新的科学概念。这一创新概念推动了现在称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领域的研究,它将来一旦实现,将使人类彻底解决能源问题。王淦昌先生做了粗略计算,结果证明是可能的。
左一为邓锡铭
邓锡铭积极支持王淦昌先生的想法。邓锡铭说:“这是实现激光应用的一条重要路子,我们一定要做好实验来证明。”随后,王先生将自己十几页稿纸的论文交给邓锡铭。邓锡铭把设想和实验情况,及时向中国科学院张劲夫副院长作了汇报,立刻得到了赞同和支持。
王淦昌先生在《一次难忘的盛会》文章中写道:“1964年,当我在北京参加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时,恰遇上海光机所邓锡铭研究员。他正从事大功率激光器的研制工作,我把设想告诉了他,他眉飞色舞,非常高兴,并且想了很多办法来增大入射激光的强度。我们就一起筹划进行试验,因为激光器建在上海光机所,实验室就设在那里,由邓锡铭组织人员进行研究,1973年,上海来电报告:X光已经测到了!这在国际上是属于最早的实验成果之一。”
邓锡铭先生最欣赏王淦昌先生的一句名言:“学习是享受”。他平时非常关注国际上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善于学习和吸收新的思想。他对生活是低标准,但对工作是高标准。有时为了一个数据、一项成果,在实验室一住就是1-2周。他先后撰写并发表200余篇学术论文、技术报告。为了能充分利用时间,许多文章都是在飞机和火车上写的。
邓锡铭认为:物理学是一门精密的科学,是要用很精确的数学来表达它的内容,但是在某些创新的过程中,特别是起始阶段,一些“粗糙”的物理直觉的思考是至关重要的。在科研上他喜欢运用物理直觉去思考,并且总是满怀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创造之中。他为祖国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高层次的科技人才,桃李满天下。他组织起一支精干的、优秀的科研队伍,丰硕成果不断涌现,曾多次获国家奖。
邓锡铭先生常说:“我们中国人非常了不起,一点不比洋人笨,只要我们努力,没有办不成的事。”他开创了我国用于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的高功率激光驱动器科技领域,起到了难以替代的作用。经过30多年的艰苦努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到精,他带领队伍,成功地创建了以“神光”系列装置为代表的多项大型高功率激光工程,达到了国际同类装置的先进水平,使我国在世界激光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
邓锡铭以其精深的学术造诣和卓越的科学组织能力,受到国际同行的爱戴和尊重。他出国访问30余次,多次在激光聚变专业性国际会上作特邀报告,将我国激光领域最新成果,介绍给各国的科学家。在国内,他多次成功地组织了有影响的国际会议。为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供稿:赵 智
编辑:殷宝怡
初审:秦广明
复审:殷宝怡
终审:王玉凤
电话:0431—81970000
官网网站:www.ccostm.com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永顺路1666号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二维码>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