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这3个方法培养松弛感,彻底告别了家庭内耗

教育   育儿   2024-10-16 12:30   河北  

有偿征稿,点击查看

文/秋秋

去朋友家做客。

朋友妈妈忘关水龙头,屋里一层水才被发现。

朋友和叔叔见状蹭地站起来……

我坐在沙发上,头皮都发麻了:完了,不会要爆发家庭大战吧?

只见朋友和叔叔脱掉袜子,赶紧进入了清扫模式。

“妈,你出来,我来收拾。”

阿姨一边往外走一边说:“老喽!这记性不行了。”

朋友开玩笑地说:

“没事,一会儿就干了,幸好没流到客厅,这发现得刚刚好。”

“见水发财啊!咱家要发啦!”

“这地漏不太行,找时间换了它。”

“妈啊,一泡了水地面都变干净了,变相大扫除,过年喽!”

看到这,我的紧张也一点点散去,凑上前去帮忙。

这种家庭氛围,是我做梦都梦不到的。

用一个很火的词语来描述,就是家庭关系中的“松弛感”。

遇到事情时,一直用积极的心态去思考、用稳定的情绪去应对和幽默风趣的方式去沟通和解决。

如此放松的感觉,会让人不惧怕生活中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插曲,反正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一家人都能互相陪伴、齐心协力解决。

正如歌德所说:能在自己的家庭中寻求到安宁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1
为何松弛感如此珍贵?

松弛感一词爆火,要从一位博主@黑猫白袜子分享的一则见闻说起:

看了这个分享,有人说,松弛的底气是家境优越。

其实,更准确一点的描述是,一个人拥有松弛感的底气是“不匮乏”。

不匮乏,是指家庭中给予的安全感、联结感、归属感、幸福感充盈。

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都有着与之相反的氛围——充满内耗。

“一个家庭最可怕的不是穷,而是有一个经常制造内耗的人,不停地制造矛盾和争吵。

几块钱的碗碎了,青菜不新鲜了,鞋子放的位置不好了,煮饭水放多了,明明是很小的过错,这种人却觉得如临大敌,在家大吵大闹,仿佛天就要塌了。”

没有人愿意生活在一个矛盾丛生、争吵不断的家庭。

但现实是,很多家庭都有着不健康的氛围:总是责怪,很少安慰,一直教训。

充满内耗的家庭,总是处在紧绷的状态:

放不过以前发生的事情,不断翻旧账;

为没发生的事情担忧,提前焦虑;

为当下的小麻烦争吵,如临大敌却无招架之力……

这不仅会损伤家人之间的感情,也使得家庭没有幸福感可言。

2
松弛感是
“多大点儿事啊,天根本塌不下来”

小时候上学没带红领巾,以为天要塌了,怕老师责备,怕家长出丑;

在家吃饭打破一个碗,立马吓得一激灵,接下来肯定要挨骂了;

带家人出去玩,开车走错路,赶紧先撇清责任:“谁让你不提醒我的?”

我们内心对犯错的理解是:

犯错,意味着不听话、没记性、不小心、笨、不聪明、没出息、坏、无能……

一直以来,我们一旦犯错,就会被指责、被骂、被羞辱……

于是遇到同样的情况,你自动启动情绪脑,根本没有理智可言,也就更别说去想其他办法了。

你从小到大都是被这么对待的,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做,但你潜移默化地就做了。你觉得很正常。

或者你觉得这么做不对,但你遵循的是自己的惯性。

你在复刻上一辈人的行为方式。

如何对待犯错,好像已经内化成一种习惯,一旦类似的场景重现,我们的习惯也被一起调用了。

这其实是一种社会学现象——“代际传递”。

代际传递指父母的能力、观念、行为、社会地位等传递给子女的现象。代际传递非常常见,几乎发生在每个人身上。

很多时候,因为习惯,我们并不能精准觉察这一点,于是,相同的观念、做法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代际传递其实是一个中性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

这个概念的提出,就是希望我们能觉察出来,用以调整自己的行为。好的继续传承,不好的可以尽量规避。

3
松弛感是
“放轻松,问题不大”

人百分之一百会犯错。

可为什么我们那么惧怕犯错?

因为没有被原谅的经历,就不会想到去原谅别人,也就在宣告:犯错不被允许。

看过身边很多这样的长辈,他们对“错误”本身的态度,都是排斥的。

这种排斥,不仅是容忍不了后辈犯错,更多的是连自己犯错都很难接受。

我们一直有一个调侃:父母道歉的方式是不是全国统一的?

妈妈会说:“吃饭了!”

爸爸会说:“电视里在播你最喜欢的动画片……”

只要你对这两句话有反应,他们就认为你已经原谅了自己。

满腹委屈的孩子如果不回应,还会招来更严厉的批评:“你还想怎么着啊?”

这就是我们从小习得的对待错误的态度:回避。

我们没被原谅过,而是把犯错当成耻辱,不愿正视,更别提改正。

4
松弛感是
“不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1.学会接纳,拒绝完美主义

一张白纸中间画了一个小小的黑点,如果我问你看到了什么时,

相信大家都会回答“一个黑点”,

可我们却忽略了,黑点之外,全是空白。

被缺憾蒙蔽双眼的后果就是容易忽视自己的优势和事情的积极意义。

一件事情出现不好的结果时,责怪、埋怨、后悔都是无用的,它们改变不了结果。

接纳这个结果,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2.平和沟通,拒绝“恶语伤人”

遇事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感受说出来,但绝不是批评、责备、抱怨、攻击。

所谓恶语伤人,不仅仅是用词上的恶,还有说话的语气、表情、态度上的恶。

正因为我们想要的家庭是一个充满爱的港湾,所以每一次的沟通都要好好说。

心理学家卢森堡曾在《非暴力沟通》中讲到:

如果我们表达出的是观察,有理有据地描述,提出请求,对方会更乐意倾听。

如果我们表达出的是评论,对方会把内容忽略,更以为是在批评、指责他,进而反驳攻击。

当遇到麻烦时,不要只顾着挑错,而是要顾及家人的感受,一起面对问题。

比如,我们希望孩子玩完玩具可以将它们放回原来的位置。与其去攻击孩子的错误:

说过多少次了?玩具要放回原来的位置!

怎么就是记不住呢?

家里总被你搞得很乱!

没看见妈妈已经很累了嘛?

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

你要是不收完玩具,就别睡觉了!

不如说出自己的观察:床上有好多的玩具,

请求:你能把它们收进整理箱吗?

3.关注当下,积极解决:

正如《正面管教》里提到的:

在没有指责或羞辱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之后,专注于问题的解决方法就容易多了。

事情已经发生,最需要关注的是“怎么办”。

孩子把花盆摔碎了:确保孩子没受伤,一起收拾一下残局,再结伴去逛个市场重新买一个就好。

开车走错路:下个路口掉头,顺便看看不一样的风景。

考试不及格:看到知识的薄弱点,整理错题,请教老师和同学,将知识变成自己的。

把多余的精力留给生活,少些计较和责备,多些欣赏和支持。遇事不指责,有事一起扛,拥有如此的松弛感,才是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

家人是上天的奖赏,是命运的馈赠,愿我们都能珍惜如此难得的遇见。

作者:秋秋。图片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秋秋
本文为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谢绝任何形式的改编、抄袭、洗稿媒体平台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往期走心文章 · 推荐

“反向育儿”虽好,但也有可能起反作用!

娃为啥总要跟我对着干啊?“叛逆”俩字了解一下

孩子,有求必应是最廉价的善良

对,我就是那个“说话不算话”的妈妈

不管孩子,还指指点点?

孩子新交了个“坏朋友”

好好的孩子,怎么说抑郁就抑郁了?

很多家长,都把培养孩子的重点放错了!

孩子开始“盘串”了,我不仅不批评,还非常支持!

夸11岁的儿子“聪明”,他居然说我骂他……

有效唠叨小技巧,亲测有效

扫码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有价值育儿文章

微信号 : baomabaobao

分享有深度,有态度的育儿文章

喜欢本篇内容请给我们点个在看

深度育儿
分享有深度,有态度的育儿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