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好好说听不见,非要吼一顿才管事?原因在这里

教育   2024-10-13 12:31   河北  

有偿征稿,点击查看

文/秋秋


这个假期过得太有挫败感了,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我和孩子的相处实在是太难了:和孩子好好说话听不见,说八百遍的事情也不带听的,非要吼一顿才管事!

比如晚上要刷牙了。
第一遍:宝贝该刷牙了,刷完睡觉。

孩子根本没有回应。

第二遍:喊全名,***,刷牙了!

孩子嗯嗯两声,依旧我行我素。

第三遍:走到孩子面前,已经够很晚了,该睡觉了。快点去刷牙!

孩子讨价还价:可是我还不困,我也不想刷牙……

第四遍:再玩5分钟,5分钟后放下玩具,去刷牙!

10分钟过去了,孩子依然乐此不疲。

第五遍:快!点!去!刷!牙!

直到我发火,孩子才面不改色心不跳地慢吞吞走向卫生间……

好好说的时候不听,非要发火大吼才有成效,你家孩子也是这样吗?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我也把我的困惑跟孩子讨论了一下,他给出的答案,让我少活10年都少说了!
1
“妈妈,你说得太多了!”

“妈妈,你总问我为什么爸爸说什么我就听,你说什么我总是等到你发火才听,其实是因为爸爸说的话我能听懂。”

回忆一下我跟孩子说话的思路:
先提醒,再劝说,实在不行讲讲道理,这三个步骤可能要重复几轮,直到没有耐心,发火大吼!

这是我认为的一个负责任的好妈妈能做到的。

看看爸爸是怎么做的:干净利落脆,直接给出指令,绝不多说半个字。

对于孩子来说,哪种方式更好呢?

很遗憾地说,不管对于哪个阶段的孩子来说,被拒绝、被支配去做某件事,他更在意的是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其中的道理。

妈妈们的努力,在孩子看来就是——唠叨,仅此而已。

就像孩子说的,妈妈你别说了!妈妈你太烦了!其实,都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著名的“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就是超限效应。
同理,当孩子受到的唠叨太多、时间太久,就会引发心理上的极度不耐烦甚至是反抗。

唠叨无用,只能吼叫,看似合情合理,其实是在给育儿之路埋下更大的坑。

孩子慢慢长大,拥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时,会不屑于父母的吼叫,甚至会对抗父母,不惜一切代价表达自己的力量,“你越这样我越不听你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吼叫实际上是产生不了管教效果的。

不仅如此,在“吼叫式教育”之下长大的孩子,能学会的,一是遇到问题只会用怒吼来发泄情绪,根本无法解决问题;二是为避免被吼叫而沉默、忍着,只为追求一种表面的和平
2
怎么解决?

1.指令清晰

我们经常会说出比较模糊、笼统的话。

这一点就连成年人之间都容易出现的问题,在对待小孩子时更是常见。

比如,“快点,该出门了。”

这一句笼统的话,对于孩子来说,他根本不懂我们在说什么,是打开门直接往外走吗?其实,需要孩子做的是,快速穿好衣服和鞋子。

当我们说出指令时,要告诉孩子现在要做的具体动作是什么。

比如,把客厅收拾干净!

其实是希望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归类放进柜子和整理箱。

比如,出门不要乱跑!

其实是希望孩子注意安全,不要跑,可以牵手、走马路右侧、走人行道,注意来车。

2.原则清晰

比如,与其抱怨、生气、发火“我收拾你的东西真的好累”“为什么你每次都把家里搞得很乱”,不如反复明确一个底线——用过的东西放回原位。

如果没有做到,就要做好心理准备,其他人是有权利对此有情绪的。孩子也会因此受到惩罚,让孩子感受到边界。

可以简单理解为,为了避免在事情发生后再去掰扯“说过多少次了还这样”而把“丑话说在前头”的感觉。

3.就事论事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习得性无助”:
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 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会让人们自设樊篱,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破罐子破摔。
其实对应这个词还有一个概念,叫“习得性乐观”。
积极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活出最乐观的自己》中写道:“人,天生是悲观者,而后天我们要主动修炼成为一个乐观主义者。”
当我们在跟孩子相处的时候,“就事论事”能让孩子认识到,妈妈生气是因为在这件事情上没有表现好,而且是可以解决变得更好的。

比如孩子把水杯放在桌边,导致杯子摔碎。
当杯子真的被摔碎,我们脱口而出的批评是,“你总是这样不让人省心”“提醒你多少次了还这样”“为什么总是淘气”……
即便事实确实是,妈妈提醒很多次,别这样做容易有危险,孩子依然没有执行。
当我们真的这样批评孩子,孩子会觉得自己的错误行为已经得到惩罚,今后所惧怕的也是批评、指责,而不是积极改善自己的行为,或者根本没有习得改善行为的方法。
如果我们的批评指责并没有起作用,为什么不尝试换一种思路去对待相同的问题呢?
“你这件事情没做好,下次可以……你一定能做好的。”
4.让孩子自主选择,体验自然后果

如果不听,在一些非安全性的问题上,可以给孩子提出选择,让孩子体验后果。

比如我们打趣说,有一种冷是妈妈觉得你冷。

小孩子就更是了,对冷暖的感知需要自己去体验。

去年夏天,孩子翻出冬天的羽绒服,非说好久不穿了,想穿着出门。

38度的天气,骄阳似火,怎么劝都不听,那就穿出去吧。

出门没一会儿,羽绒服的拉链就拉不住了,再过一会儿,衣服已经“露肩”。十分钟不到,“妈妈,你帮我拿着吧!”他可以不向任何人妥协,但不会傻到不顾现实和身体感受。

教育从来就不是讲道理的过程,而是一个体验的过程。  

他自己体验了,感受了,比我说八百遍都管用。

“不撞南墙不回头”,就是这个道理。

作者:秋秋。图片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秋秋
本文为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谢绝任何形式的改编、抄袭、洗稿媒体平台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往期走心文章 · 推荐

“反向育儿”虽好,但也有可能起反作用!

娃为啥总要跟我对着干啊?“叛逆”俩字了解一下

孩子,有求必应是最廉价的善良

对,我就是那个“说话不算话”的妈妈

不管孩子,还指指点点?

孩子新交了个“坏朋友”

好好的孩子,怎么说抑郁就抑郁了?

很多家长,都把培养孩子的重点放错了!

孩子开始“盘串”了,我不仅不批评,还非常支持!

夸11岁的儿子“聪明”,他居然说我骂他……

有效唠叨小技巧,亲测有效

扫码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有价值育儿文章

微信号 : baomabaobao

分享有深度,有态度的育儿文章

喜欢本篇内容请给我们点个在看

深度育儿
分享有深度,有态度的育儿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