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技能专家,他所研发的列车转向架让一列列色彩亮丽的铁路货车“行稳致远”,安全平稳地驰骋在世界各地。他就是中车长江铜陵车辆公司高级工程师吴文兵。
2024安徽省劳模工匠时代风采大型融媒体宣传——“劳模工匠耀江淮”今天为您讲述《吴文兵:以匠心助力列车“行稳致远”》。
上午10点,在中车长江铜陵车辆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里,吴文兵与研发团队成员正在校对新一批欧标产品样品的数据。吴文兵的工作是研发设计铁路货车转向架,转向架就像列车的腿,质量上乘的零部件组合运转,才能确保列车跑得又快又稳。
“火车在钢轨上能够安全平稳的行驶,就是靠转向架,它决定着整车的运行性能、载重、速度。”
一身工装,一副黑框眼镜,身上透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儒雅气质,这是吴文兵给人的第一印象。然而,在介绍研发产品时,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工程师特有的坚韧。
作为一家有着半个多世纪历史的国有企业,中车长江铜陵公司是国内铁路铸锻行业的佼佼者,主要生产专业轨道车辆锻铸件、轮对及转向架等关键零部件。
2001年,吴文兵大学毕业后,就在中车长江铜陵公司一线车间担任技术员,从加工的几十种车型,上千种配件中,积累了丰富的一线生产经验,逐渐成长为技能专家。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标准,有的是宽轨,两条轨道距离比较大,有的是米轨(轨距为1米的窄轨铁路),两条轨道距离比较小,还有一个是技术要求方面,线路的状况不一样,看着是一个组装好的东西,怎样才能够实现它?”
鉴于公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良好的口碑,去年10月,一家欧洲企业主动找到公司,希望提供一批欧标产品。
吴文兵介绍说,欧标产品与公司平时生产的产品的技术要求不同,且任何进入欧盟国家的铁路产品必须具有欧盟的TSI认证证书。这批产品不仅需要专门研发定制,还要通过TSI认证,难度较大。
作为技术中心转向架主管工艺师,吴文兵毫不犹豫地承担了该产品的研发任务,带领技术团队连续攻关两个月,设计出符合各项技术要求的产品,并一次性通过审查认定,顺利获得TSI认证证书。
一件件新产品的问世,势必要攻关一个个“堵点”“难点”。吴文兵回忆,这些年,遇到最大的挑战是为一家客户设计开发窄轨自导式转向架。
“2016年,我们做了一个自导式转向架,在研发的过程当中遇到了一个难题,自导式转向架用的是副构架的形式,是多段焊接,但是这次我们这个客户提出说要用整体铸件,不允许我们焊接拼接,所以当时这个难题就非常大,基本上很难实现。”
在研发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在于转向架的副构架组装问题。面对困难,吴文兵带领团队成员查阅大量技术资料、深入分析车辆结构特性和材料特性,不停的进行论证实验。
为了节约时间,大家一日三餐都集中在工位上解决。白班连夜班成了家常便饭。鏖战整整两个月,历经无数次试验,他和团队成员终于确定了技术方案,成功啃下“硬骨头”。最终在国内首创整体铸造结构副构架工艺,使车辆运行更加平稳的同时,运行速度更是大大提升。
“我们经过多轮实验,改变它的一个浇铸工艺,浇铸的方式,改变它的成型工艺,成型的方式,克服它的变形。”
这项工艺不仅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配套设计出的副构架专用组装检测胎也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目前也是国内乃至世界首创。
在对转向架的攻坚战中,吴文兵逐步成长为转向架方面的专家。
近年来,吴文兵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了数十个出口轮对和转向架项目,为企业增加产值3亿余元,设计开发出14项创新产品、开展了23项工艺革新。主持研发了加蓬、越南、阿根廷转向架及印度、澳大利亚、印尼、智利轮对项目。在公司出口铁路货车相关产品制造过程中,处处闪现着吴文兵团队的风采。
中车长江铜陵车辆公司技术中心综合技术工程师杨馨怡:
“我们平常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想到吴工为我们指导一下,他也会对我们是言无不尽的帮助,把他积累的一些经验都传授给我们,很好的起到一个老师傅传帮带的作用。”
由吴文兵领衔的工作室先后获国外授权发明专利2项、国内授权发明专利22项、国内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01项。去年,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公司企业标准《铁路车辆LZ50钢坯及车轴》发布,他便是主要起草人之一,还被评为安徽省职工创新竞赛“金点子”。
一路走来,吴文兵致力于技术攻坚,一路斩获了多项荣誉。今年,吴文兵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中车长江铜陵车辆公司技术中心转向架主管工艺师吴文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这对于我们制造业企业来讲,我觉得是推动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的一个关键指引。我将继续传承劳模精神,坚守初心,坚定信念,立足自身的实际工作,以劳模工作室为平台,带动和激励身边的更多的青年投身于公司的创新创造和技能的提升,为公司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编辑丨蒋锐、束月琴 审核丨张晓磊、朱朝智
来源丨安徽省总工会、安徽广播电视台 声明丨部分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觉得文章不错,记得点个“在看”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