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消费者反映:
付款方式莫名变成
“先用后付”
“下单的时候支付页面显示为0元,真是又惊又喜。”消费者王女士表示,当时她正在拼手速付尾款,头脑一热就点击付款,“直到我后来再买东西的时候,付款页面还是显示0元,才意识到不对。”随后,王女士看到付款页面的最下面有一个“先用后付”的选项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勾选上了。
不只是王女士,很多消费者反映,自己默认的付款方式莫名其妙变成了“先用后付”,不用输密码、刷脸或刷指纹确认就直接下单了。
■ 有的消费者只是想收藏商品或先添加到购物车,方便比价和统一结算,却变成了直接下单。
■ 也有消费者根本不知道以“先用后付”的方式购买过商品,驿站里都是自家包裹不说,后续还产生了违约金和逾期费用。
虽然有人对支付过程失去掌控感到不安,但也有人认为“先用后付”可以让支付更加便利。
对此,知名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表示:“‘先用后付’实际上是一种消费金融的模式,本意是为了促销,有信用付款需求的消费者可能会喜欢这种工具,但需要根据用户意愿来开通和使用。”
存在问题:
默认开通、难以取消
“先用后付”
上海市消保委模拟消费者进行体验,发现了一些问题:
■ 一是有的平台面向资信达标用户默认开通了“先用后付”,或者消费者在没注意的情况下开通了“先用后付”。然而由于“先用后付”的“一键购买”下单方式和原来的结算流程不一样,造成下错订单、被收取逾期费用等不好的消费体验。
■ 二是“先用后付”0元下单不同于目前C端使用频率更高的信用卡、消费贷等产品,不占用消费者资金的背后依托于第三方金融机构对消费者进行授信。如果消费者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付款,将会面临逾期费用和信用损失,但平台没有很好地向消费者充分提示此类复杂金融产品的性质和逾期后果。
■ 三是消费者想取消“先用后付”很难。不少消费者反映“先用后付”开通后,想关闭却非常困难,一些平台的关闭入口很深而且很隐蔽,找也找不到;有的消费者找到了关闭的路径,却因为有未完成的“先用后付”订单而关不掉。
有一些隐患也不容忽视:
■ 信用风险:消费者可能忘记付款或忽视付款时间,导致逾期付款,影响个人信用记录。
■ 财产安全:可能导致逾期费用和财产损失,不法分子可能利用该功能进行诈骗。
■ 隐私泄露:商家可能获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
■ 过度消费:可能导致冲动消费和过度消费,增加财务压力。
消保委发声:
“先用后付”应当保障
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 首先平台应该让消费者自主选择是否开通“先用后付”。
■ 其次要通过服务协议详细告知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并充分说明“先用后付”的优势以及逾期后果、相关风险等。
手把手教你
多平台关闭教程
1. 淘宝平台
2. 拼多多平台
3. 京东平台
编辑丨蒋锐、束月琴 审核丨张晓磊、朱朝智
来源丨劳动报、央视新闻等 声明丨部分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觉得文章不错,记得点个“在看”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