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永新·窝里银的网络精神家园
聚焦民生事 传递正能量 永新资讯.永新风俗美食.相亲招聘.房产拼车
|
绞车庵的前世今生
文&图:刘家强
绞车岭地处永新县埠前镇三门前村后隆山北端,山上林木葱郁、鸟语花香、清水甘甜,山腰有座庵俗称绞车庵也叫白云庵,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在古代绞车岭是条商道,是高市、象形、莲洲去永新县城的捷近道路。听上了年纪的老者说,在嘉庆之前,绞车岭没有庵的,唯有大树下有一口甘甜的四方井,四周有路过的人时常在此纳凉歇歇脚喝口凉水,并坐在井边的圆柱形石头上谈古论今、讲前世与今生,好一派热闹的景象。时间久了就成了块纳谅闲谈的好场所,传说莲洲乡胡家村有位年轻小伙子名叫胡小宝,从小就走这条绞车小道去县城卖家乡土特产,小宝20岁那年,七月天,骄阳似火,有一天,挑一担西瓜赶往县城去卖,到了绞车岭习惯了要歇歇脚,那天小宝老远就看见一位姑娘坐在绞车岭那棵大樟树下纳凉,心想,我经常在那树下歇脚,今天有人捷足先登了,小宝走到树下把担子一撂,仔细看了看姑娘,手紧抱着一竹篮,圆脸蛋、高鼻梁、长头发,好标致,此时,似乎一身的疲惫刹那间轻松了许多,通过搭话了解,姑娘也是去县城卖鸡蛋,名叫小兰,高市八塘人,两人谈话很投机,一路上两人谈人生、谈理想,到了县城集市两人一起一个卖西瓜,一个卖鸡蛋,说来也巧,两人的东西一会儿功夫就销售一空。回家的路上,刚到绞车庵就下起了暴雨,电闪雷鸣,两人只有在绞车岭一个小山洞里避雨,下了整整一个下午,两人情不自禁地紧紧抱在了一起......。后来两人结婚生子,且两口子生活过得很幸福,在县里开起了商铺,小宝村里人说,这是天赐良缘,以绞车岭做媒,以天地为桥,以后生活道路会顺风顺水。绞车庵是块风水宝地渐渐在北乡各乡乡村传开了。当时,三门前村有两兄弟做生意挣了钱,在方圆几公里出了名,老大叫德胜,老二叫广胜,有人劝他兄弟俩做点善事,生意必然会越做越红火,在村里老者的鼓励下,在风水先生的怂恿下,兄弟俩亲自到现场勘察,现场对面的山上可取石头打基脚和拓宽上下绞车岭的道路,对面少年水库那边的泥土可打砖烧瓦,左边可建砖窑。经过一个月的合计,需要五百两白银,但德胜、广胜兄弟俩一点也不吝惜,请了一个懂行情的人专门负责庵的筹建工作,木材料也可在山顶适当取材,经过近三年的筹建,庵终于竣工了。传说德胜、广胜为了庆祝庵的顺利完工,请邻村的父老乡亲及村里人摆了九九八十一桌,吃了三天三夜。说来也怪,自从开桌那天起就开始下雪,也整整下了三天三夜,第四天早上要去庵里祭拜,那天早上,晴空万里,霁光耀大地,处处银装素裹,一路上,三门前村德高望重的老人踩着雪咯吱咯吱一步一步向绞车庵走去,到了绞车岭脚下大家对眼前的景象感觉愕然,山上一片银色,唯有通往庵的那条石板路象一条黑色的蛟龙横亘在山腰间,一点积雪也没有,大家顺着石板路来到庵上,奇怪的是整个庵周围一股雾霭围绕着,似一条巨龙盘旋着,村里的老者们赶紧跪着朝拜,在庵里烧香点蜡向正堂的菩萨请安,希望上仙保一方平安,保风调雨顺,保五谷丰登。庵还没取名,有老者说,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说叫绞车庵、三界庵、宰府庵等,众说纷纭。最后有位博学人士的老人说:“既然上苍下了三天三夜的雪,唯有通往绞车岭的路不积雪,像一条巨蛟龙旋在山腰的景象,那就同这个“蛟”字音吧,叫绞车庵吧”说完之后,大家一致赞同。绞车庵神话般的传奇很快传播到全县各地,纷纷从不同地方赶来烧香拜佛,绞车庵的香火从此也越来越旺盛。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破四旧”期间,绞车庵被人为破坏,菩萨雕塑也相继被销毁,虽然绞车庵被遭踏,但是依然是过路人休息纳凉的好场所。时至今日,绞车庵主体已倒塌,残檐断壁,没有昔日的辉煌,但是当地老百姓依然在白云庵大门口烧香祭拜,以示虔诚,继续香火,那口井的泉水没有变化,甘甜清澈,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那条古道已布满荆棘,没有昔日的喧闹,但是那些石板上光滑的脚印,见证了过去的辉煌。-关于作者-
刘家强,县作协主席,一直从事文学工作,1973年生,发表作品甚多。
掌上永新征稿提示:
1、“掌上永新”微信公众平台诚邀大家积极投稿,把更多的关于永新美图、美文传递给更多永新人;
2、投稿请发送到邮箱:3252394449@qq.com
或直接联系小编小娜微信:zsyxxt,还可以添加以下二维码:
▍作者:刘家强
▍综合编辑:掌上永新(小听微信:zsyxxt,投稿邮箱:3252394449@qq.com)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