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永新】沿着徐霞客的足迹走炎陂(文/马千里)

民生   2024-11-01 20:02   江西  


掌上永新·窝里银的网络精神家园

聚焦民生事  传递正能量

永新资讯.永新风俗美食.相亲招聘.房产拼车



沿着徐霞客的足迹走炎陂
文&图:马千里

炎陂,古之永新与莲花交通要塞。国庆期间,与同学相约,一起沿徐霞客的足迹走炎陂。
徐霞客1636年(明崇祯九年)腊月二十八日经坪上进入永新,1637年(明崇祯十年)正月初十日从炎陂出永新,前后游历13天。其间初一日经禾山往安福深度游武功山,初九日自莲花经砻山口再次进永新。
《徐霞客游记》记载:正月初十日,昧爽,由潞江以二舆夫、二担夫西行。……。共十里为文竺,居廛颇盛,……。路又溯西溪而上,三里入岩壁口,南北两山甚隘,水出其间若门。二里渐扩,又五里为桥头,无桥而有市,永新之公馆在焉。
徐霞客路经的“文竺”即今天的文竹;“岩壁口”即现在的炎陂,在永新与莲花交界处;“桥头”是紧邻文竹的莲花三板桥乡的行政村。永新公馆在桥头,因为明朝的桥头尚属永新。
《莲花厅志》记载:1743年(清乾隆八年)析永新县二十个都、安福县十二个都置莲花厅,县治莲花桥(今琴亭镇),属吉安府。
莲花从永新分出,已281年,而炎陂的山至今仍属文竹。
文竹老街往西,为乡道。逾文高公路,至步里村口,行者甚少,荒草蔓径,野树横生,道不可辨。遂依江走文茶铁路。先见一陂横江,水从坝上流泻,其声如雷,其色若雪。以为此即炎陂。同学道,还在前方。一里后抵炎陂。两山夹峙,碧水西来。一条堤坝拦江而立,挡水成堰,堰内芦草丰茂。堤坝之上覆一水泥板,横跨两岸,人可通行。第一陂为灌溉江之北岸下游文竹村之田,第二陂炎陂为沃润江之南岸下游白源村之地。
站在铁路之上,仰观两山甚近,俯瞰可见北山之麓炎陂之畔有小道迤逦西去。循道而眺,树林之间隐约可见屋宇依山,此即莲花“炎陂村”。
文竹人的炎陂,指拦水的炎陂。莲花人的炎陂,是两山之间的炎陂村。而徐霞客的岩壁口,系两山峭岩如壁,望之若门的峡口。我想,徐霞客穿过岩壁口那个年代,既无炎陂,也无炎陂村,但炎陂一定是永新与莲花之间往来的要道。今天,这条要道早已为纵贯永新与莲花的319国道取代。
至村,两山相逼,林木葱郁,极为幽静。六栋房舍傍山错落有致,规制相异,新旧不一,然皆人去楼空,均已搬迁移民。村中小路不见人迹,全为泥沙。
出村,一水泥村道相迎。前行百余米,道旁黝黑巨石刻一“凤”字,据传为南宋抗金名将岳飞1132年(宋绍兴二年)率部镇压叛军曹成路过炎陂手书,故此石名为“凤字石”。现为莲花县文物保护单位。
又行百余米,四野开阔。左岸青山南倾,右边稻田北斜,前方一岭自北而南横卧,止于江岸百米之外。岭上一村,名曰“横岭背”。岭下则为炎陂新村。
过横岭背,为“山口垅村”。明朝末年,山口垅村于江之北岸筑一白塔,高五层,至今犹存。塔下之径即古之官道。据村民介绍,彼时,山口垅村有读书人,召集族人集资于村南江边建塔。伫立村口南望,一脉青山似黛,天空蔚蓝如洗。于是,塔身漆白,与山映衬,耀眼夺目。古人崇文,故塔形如毛笔,名之“文塔”。横岭背村人低眉而望,笑之,此塔如一插地拐杖也。山口垅村人闻之不悦,回敬道,文人视之为写字之笔,乞丐睹之则为讨饭之杖!故此,两村结怨数十年。
自文塔西望,可见桥头。新楼林立,白墙红瓦,一派欣欣向荣。时近中午,烈日炎炎,无心而往。
炎陂新村人见我俩喜看古之遗存,道,炎陂旧村北山之峰名“阁老顶”,葬有阁老,墓已修缮,可登而观。
我们决意留待下次游览,遂谢别村人,返回永新。


-关于作者-

马千里,江西永新人,现居深圳。




掌上永新征稿提示:


1、“掌上永新”微信公众平台诚邀大家积极投稿,把更多的关于永新美图、美文传递给更多永新人;

2、投稿请发送到邮箱:3252394449@qq.com

或直接联系小编小听微信:zsyxxt,还可以添加以下二维码:



作者马千里

▍综合编辑:掌上永新(小听微信:zsyxxt,投稿邮箱:3252394449@qq.com)

掌上永新便民小程序

找对象、脱单请点击:

掌上永新相亲平台

THE END

掌上永新
掌上永新—永新窝里银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永新文学、同城信息、人才招聘、房产信息、相亲交友、拼车、寻人、寻物等海量服务,挖掘永新精彩、塑造永新辉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