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文化神州行丨音符里的非遗,给耳朵一场盛宴

时事   2024-12-13 12:00   内蒙古  



在巴彦淖尔这片土地上,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它们宛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历史的光芒;它们记录着历史,见证着人民智慧和劳动成果。这里的人民淳朴热情,至今保留着许多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爬山调和乌拉特民歌深受人们喜爱,它们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展现着无与伦比的韵味与独特魅力。


爬山调: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

马成士在演唱爬山调
“天下呦那个黄河,哎呦呦哎嗨,九十九道圪道道弯……”爬山调历史悠久,是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的一种传统短调民歌。在乌拉特前旗提起爬山调,当地人最先想起的就是马成士。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爬山调代表性传承人,从艺50多年来,马成士见证了民间艺人的辛酸苦辣,也见证了爬山调从山野间走上舞台的历程。
记者见到马成士时,他正在乌拉特前旗东风二社区活动室组织社区文艺爱好者们排练节目。在他的指导下,大家进步很快。
“自从认识马老师后,我就喜欢上了爬山调,他编排的爬山调内容都是我们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人事物,唱起来特别上口,一教就会。”社区文艺爱好者王学珍说。
马成士的祖辈是山西人,1949年,3岁的马成士跟随父母走西口来到了巴彦淖尔。他的经历恰好也佐证了爬山调的发展史。清咸丰年间,连年的灾荒与战乱促使大批山西、陕西等地的民众迁徙到内蒙古大青山一带安家落户。移民们将各自家乡的民歌带到内蒙古,通过长期的交流碰撞,最终形成了融合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等地民歌特点,吸收蒙古族、回族、满族等民族音乐元素的爬山调。
“1962年,16岁的我从中学辍学回到村里,加入了我们乡里的剧团。1968年,我回到学校教书。1975年,我又被调到乌拉特前旗乌兰牧骑担任队长。”马成士感慨地说,“爬山调是我一生的热爱,从小就下定决心要让这一传统文化艺术绽放出新的光彩。”
退休后,马成士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爬山调的传承和发展中,他成立爬山调传习所,义务教学,组织学员编排节目、登台演出。他还组织成立了老年合唱团,为合唱团编写学习材料,并定期组织学员到社区、公园、敬老院进行公益演出,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学员。“我一辈子没有离开过爬山调,就是要活到老、学到老、教到老。”马成士说。
在创作爬山调的过程中,马成士可以说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他经常半夜起来写歌曲,有时候早上才睡觉,平时做好饭叫他吃饭也不理人,太投入了。”马成士的老伴儿王秀兰告诉记者。
“我和马成士认识30多年了,他的思维非常活跃。前两天他去公园锻炼身体,看见一棵红柳树,忽然就有了灵感,回家就提笔写了爬山调《红柳花》,我非常佩服他这种即兴创作的天赋。”马成士的一位多年好友说。
爬山调的艺术风格源于古风,可以在《诗经》里找到源头,同时它也深受《敕勒歌》《木兰辞》等北朝民歌的影响。“爬山调内容丰富,历史传说、民众生活、爱情歌咏、军民情谊等均是常见题材。因此,爬山调不仅是当地百姓以歌传情的表达手段,更是一面反映河套地区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镜子。”马成士说。
为了让更多的人喜欢和学习爬山调,马成士对爬山调进行了系统的搜集、整理和再创作,目前已创作爬山调曲140余首。2018年5月8日,马成士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如今,马成士已经快80岁了,但他仍在努力着,希望继续发挥余热,让爬山调这一民间瑰宝得到有效传承和保护。他相信,随着相关政策的深入实施,民间艺术发展天地广阔、未来大有可为。





马成士创作的部分爬山调曲谱

乌拉特民歌:来自草原的天籁之声

乌云其其格(左三)在演唱乌拉特民歌
乌云其其格在演唱乌拉特民歌
“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江水长,秋草黄……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乌拉特民歌《鸿雁》悠扬的旋律,触碰过许多人心中的柔软与美好。
乌拉特民歌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有长、短调之分,演唱讲究仪式感和程式化,曲调悠扬大气,充满神圣感,是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乌拉特中旗,有这样一位乌拉特民歌传承人,她不仅创作出许多优美的乌拉特民歌,更致力于乌拉特民歌艺术的传承,直接或间接传授弟子近千人。她就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乌拉特民歌传承人乌云其其格。
1966年,乌云其其格出生在乌拉特中旗一个民间音乐世家,从7岁便开始学习乌拉特民歌。“每天下午放学回家后,我都会跟着奶奶和母亲学习唱歌,那是我小时候最快乐的事。”乌云其其格笑着对记者说,“我奶奶唱歌非常好听,村里谁家办比较隆重的活动,都会邀请奶奶、父母和我过去唱歌助兴。”
童年时都是奶奶和母亲教乌云其其格唱乌拉特民歌,但传统唱法对嗓子伤害比较大。于是,乌云其其格于1978年拜斯仁吉德为师。“在学习科学的唱法后,可以很好地保护声带。学习过程中,我越来越感受到乌拉特民歌的独特魅力,越发对它着迷。”乌云其其格说。在近二十年的学习过程中,乌云其其格得到了斯仁吉德的真传,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斯仁吉德的演唱技艺和曲目,其中《雄伟的北京城》《达拉海降生的马驹》《永恒的蓝天》等,都是濒临失传的传统民歌。从1987年开始,乌云其其格随斯仁吉德深入牧区与民间艺人采风演唱,并在当地电台进行录音。通过多年的实践活动,乌云其其格对乌拉特民歌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谈起自己第一次登台演出的经历,乌云其其格说:“我当时非常紧张,没有表情,也没有表演。所以我后来在舞台上演唱很注重表演,我也教授我的学生如何进行表演,提升舞台表现力和感染力。”
乌拉特民歌蕴含着不同时代乌拉特草原的社会民情、经济生活、文学艺术等信息,是承载乌拉特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乌拉特民歌,2005年,乌云其其格组织成立了乌拉特民歌协会,通过演出、比赛、培训等,与民间艺人和乌拉特民歌爱好者相互交流、切磋技艺,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乌拉特民歌的认识和喜爱。
多年来,乌云其其格深入乌拉特中旗牧区各苏木探访民间老艺人,并协助乌拉特中旗文体广电局整理出版了《乌拉特民歌》,共收录了500多首乌拉特民歌。
民歌的根在民间,情结在民众。从乌拉特草原出发踏上更大的舞台,乌云其其格将乌拉特民歌传向更广阔的天地。“乌拉特民歌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乌拉特民歌传唱人,今后我将继续传承好非遗文化,唱好乌拉特民歌,讲好中国故事。”乌云其其格信心满满地说。

乌云其其格(右四)在与学员交流
乌云其其格新曲《北飞的鸿雁》曲谱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发布:乌拉特前旗融媒体中心


编辑:赵昕

初审:贾甜

编审:蒋普全

监审:高燕霞

总监制:赵海军

乌拉特前旗融媒
乌拉特前旗官方媒体权威资讯唯一公众号发布平台。一手热点新闻,感知身边温度;深耕本土文化,感受乌拉特魅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