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
壹
伏生一生守护典籍,历经秦火乱世,冒死藏《尚书》于壁中。《史记·儒林列传》记载:“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伏生及其后人正是《尚书》传承的关键守护者与传播者。本期《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伏生与《尚书》的传奇故事,带领大家领悟这部上古政典在历史长河中的跌宕起伏的命运和它永垂不朽的价值。
贰
《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记录了上古虞、夏、商、周时期的政治、文化、思想等重要内容,被尊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其文字古奥,佶屈聱牙,却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初始智慧与先王治世之道。流传至今的《尚书》版本,历经诸多学者的整理与传承,那么它是如何跨越千年岁月留存于世的呢?
叁
凡是研读过《尚书》的人,都会被其中蕴含的“民为邦本”“敬德保民”等思想所震撼。《尚书》能够让我们领略到数千年前上古贤君的治国理念与智慧光芒:尧帝“克明俊德,以亲九族”;舜帝“濬哲文明,温恭允塞”;周公旦制礼作乐,倡导“明德慎罚”……这些理念既奠定了华夏政治文明的基础,也深刻影响着后世的治国方略与为政者的道德准则。
《尚书》中诸多篇章记录着上古先贤对德政的执着追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历史文献学研究室主任孙晓介绍说:“《尚书》里反复强调君主的德行修养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如‘德惟善政,政在养民’,这种将道德与政治紧密相连的思想,成为后世儒家德治思想的源头,也为历代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肆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王博表示:“《尚书》所传递的上古智慧,经后世儒家等学派的传承与发展,逐渐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成为中国人秉持正义、追求和谐、重视民生等价值观念的重要源泉,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品格与家国情怀,让华夏文明的火种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以《尚书》为代表的经典文化,化作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传承着民族的根与魂,照亮着后世前行的道路。
【完】
-信息工程学院融媒体中心-
编辑排版 | 苏宇翔
审核校对 | 吕锡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