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问我,父亲是怎样的人?我想说,他是一位对党忠诚、对人民充满深情的人。”在慕晓峰看来,正是这份忠诚创造了“天路”奇迹。
11月17日,慕生忠将军女儿慕晓峰在家中接受采访。图片均为杜笑微摄
慕晓峰,“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的女儿。5岁时,她曾陪父亲住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青藏公路建设指挥部旧址所在地。她模糊的记忆里,那里很荒凉,常常狂风肆虐。她无法理解,父亲为什么会在这里工作。成年后,她追寻父亲生前的工作足迹,回忆着父亲讲述的点点滴滴,终于明白,世界上没有哪里会让父亲如此眷恋——这是他亲手开创的事业,也终于理解,这份事业的伟大意义。如今,68岁的慕晓峰,面对记者采访时说,其实父亲就是做了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父亲这个人,乐观、豁达、富有激情和创造力。作为一名党员,他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手中的事业。慕晓峰记得父亲晚年常感慨“人生做事几春秋?”她说,父亲干了一辈子,还是没有干够。他还想为党,为国家再做一些事。11月17日,慕生忠将军女儿慕晓峰在家中给花浇水。
忠诚——他是一名党员
青藏公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时至今日,这条架设在世界屋脊上的公路仍堪称奇迹。而70年前,在国家号召下,1200名老驼工跟随慕生忠,与解放军战士、各族群众、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筑路大军,仅用了7个月零4天,打通了这条天路。作为进藏公路之一,结束了千百年来,只能依靠骡马、牦牛往返西藏与内地的历史。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西北军区派遣第十八军独立支队由青海香日德出发开赴西藏拉萨。这次进藏让时任支队政委的慕生忠心痛,数百名队员牺牲在途中,骆驼更是损失严重。1953年,为解决驻藏部队吃粮紧张问题,慕生忠再次临危受命,担任西藏运输总队政委。他迅速组织起一支运粮大军,从格尔木出发,穿越雪山、峡谷,翻越昆仑,向着高原深处进发。高寒缺氧的环境与沿途植被的匮乏,给习惯吃高草的骆驼带来生存危机,很多骆驼因营养不良瘦得只剩骨架。运粮的任务虽然完成,代价却是巨大的。据统计,此次任务出发时有2.8万峰骆驼,顺利返回的不足2000峰,骆驼死亡率超过90%。换算下来,相当于每运进西藏5袋面粉就要牺牲1峰骆驼。这个几乎将全国壮年骆驼消耗殆尽的运输任务,也成了修筑青藏公路的原因之一。慕晓峰说,两次进藏任务圆满完成,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牲口损失让父亲高兴不起来。还有多少骆驼,牺牲还要有多大?于是父亲萌发了一个念头——修通一条可以走汽车的公路。1954年,在慕生忠的申请与中央支持下,修路经费和物资援助陆续到位。慕生忠担任筑路总指挥,青藏公路修筑由此揭开帷幕。格尔木市西大滩,寒风猎猎,氧气稀薄。70年前,慕生忠就是在这里召集全体筑路人员召开誓师大会。他鼓励大家:“不平凡的事业是平凡人创造的!”修路时,慕生忠身先士卒,曾在铁锹把上刻下“慕生忠之墓”。他说,如果我死在这条路上了,这就是我的墓碑。路修到哪里,就把我埋在哪里,头冲着拉萨的方向。从“运粮队长”到“筑路将军”,面对运粮任务,慕生忠的目光并未局限于眼前的运输线,而是穿透了重重困难,预见到了更为深远的需求——一条能够常年畅通无阻,确保西藏持续获得物资补给的生命线。这,正是共产党员应具备的战略眼光,而这份眼光,正是建立在他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之上。11月17日,慕生忠将军女儿慕晓峰在家中接受采访。
创造——亲手建一座城
慕晓峰说,如果说青藏公路是一个奇迹,那么格尔木就是另一个奇迹。“在辽阔的戈壁滩上,在偏僻的青藏高原上,只有真正的英雄汉子,才能创造出举世闻名的青藏公路,才能创造出格尔木,创造出白杨和花朵。”作家李若冰在1957年写道。沿着青藏线,车辆缓缓驶入格尔木市区,与一路上戈壁荒滩的景象相比,眼前的城市足以让人眼前一亮:街道两旁,绿树成荫。建筑错落有致,既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也有充满民族特色的传统建筑。在格尔木市区,找不到一棵树龄超过70年的树。格尔木——一座70岁的从茫茫戈壁上崛起的高原新城,它的诞生与慕生忠和青藏公路紧密相连。70年前,当慕生忠带领西藏运输总队历经千辛万苦,穿越戈壁与高山,最终抵达一个名为“格尔木”的地方时,他们面对的是一片荒凉与未知。因为那时的格尔木,并非一个真正的城市,而仅仅是一个地域概念,一片飞鸟难越、人迹罕至的戈壁。面对质疑,慕生忠掷地有声:“格尔木就在我们的脚下!我们的帐篷扎在哪里,哪里就是格尔木!”慕生忠与他的队伍在此扎下第一顶帐篷,建立了转运站,也种下了格尔木未来的希望。“我们喜欢城市,但更喜欢自己亲手建造的城市,我们要把格尔木建设成一座美丽的大花园。”慕生忠将军的话语激励着每一个人。在青藏公路开工前的间隙,他引进两车树苗,带领民工开渠放水、开垦荒地,栽种下格尔木的第一批树木,开发了格尔木的第一块农田,成功收获白菜、萝卜等首批蔬菜。“父亲心里想着,党让我干这些事,我就要把它干好。”慕晓峰说,父亲带领大家建造了格尔木的第一代营房“地窝子”、第一栋楼房“将军楼”,还想建第一个砖瓦厂,第一个皮革厂……“总之,他想把格尔木建设成一个现代化城市。”许多原本不愿留下的筑路工,在亲自参与格尔木的建设后,在这里娶妻生子,在青藏高原扎下根来,成为格尔木第一代居民。1982年,慕生忠将军再次踏上格尔木,看到曾经亲手栽种的树苗茁壮成长,感慨地写下:“过去千里荒野,现在杨柳成荫。”如今的格尔木,已经从昔日的荒滩戈壁蜕变为繁花似锦的花园城市。依托丰富的“风”“光”资源,格尔木全力推进并网光伏、光热等清洁能源项目建设,新能源并网装机规模不断扩大,太阳能和风力发电在全市发电量中占比高达77%,展现出清洁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在干渴的戈壁滩上,在被称为人不能生存的地方,创造出一座城市,这难道不是奇迹吗?格尔木,这座由无数勇士亲手筑就的城市,见证了共产主义战士们战天斗地、创造不可能的坚定信念,成为柴达木盆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11月17日,慕生忠将军女儿慕晓峰朗诵起父亲创作的诗。
眷恋——那是让他魂牵梦绕的青藏高原
“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是在青藏高原上的荒漠冰川冻土间度过。我想念这里的一山一水。”慕晓峰说,这是父亲生前说的一句话。在她看来,父亲对青藏高原的眷恋,深沉而炽热。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早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我们回首百年,有哪个地方、有哪项事业值得我们如此眷恋?”慕晓峰说,这就是父亲令人敬佩的地方。“1982年父亲回到格尔木,他想全程再走一遍青藏线,一直走到拉萨。但当地军政人员考虑到他的年龄与身体状况,坚决反对他继续往前。返程时,他发了很大的脾气,在大家的劝说下,才勉强同意返回。那时他的身体已不允许他再上高原。”慕晓峰回忆起这段往事,眼眶泛红。1993年8月,格尔木已经通了火车。慕生忠坐着火车走进这个已发展成为具有现代化工业的青海第二大城市,眼前的巨变让他兴奋不已,他开心地笑了。慕生忠留下这样一句话:“这可能是我一生中最后一次来青藏线了,如果有一天马克思要见我,我一定还会回到青藏线!”“我死后,我的骨灰一定要撒在青藏公路上。”按照他的遗愿,子女们将他的骨灰撒向莽莽昆仑。这位为青藏公路倾注了毕生心血的将军,终于与这条天路永远融为一体,他的忠魂继续守护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父亲晚年常感慨‘人生做事几春秋?’他是个心怀壮志的人,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慕晓峰含泪说道,从红军时期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他经历过无数艰难险阻,但最让他难忘的,仍是修建青藏公路的那段峥嵘岁月。“唐古拉山风云,汽车轮儿漫滚。今日锨镐在手,铲平世界屋顶!”慕生忠的诗总是充满壮志豪情。在那个时代,探险家们向世界宣告青藏高原是人类无法生存的禁区,修建公路更是天方夜谭。然而,慕生忠将军带领筑路大军,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打破了这一断言!采访接近尾声时,慕晓峰带我们走进家中的书房。一整面墙的书柜里,陈列着家族成员从各地搜集来的报纸和书籍,它们无一不与慕生忠及青藏公路的故事紧密相连。慕晓峰坐在书桌前,双眼微眯,仿佛穿越时空,用铿锵而坚定的语调,朗诵起父亲在1954年创作的诗,字里行间洋溢着豪迈与激情:打破人间神秘,
戳穿探险家的胡言乱语!
开辟布尔汗布,
战斗天涯桥边!
工作在空气稀薄的高原,
劳动在冰雪交加的雪线!
劈开昆仑山,
战胜唐古拉!
踏破千里雪,
走尽长江水!
通过怒江上游的黑河,
炸开冈底斯山的石峡……
为了祖国的建设,
把公路修到拉萨。
世界屋脊上的一条路,荒原戈壁中的一座城,都与这位忠诚为党为人民的将军紧密相连。慕生忠的名字与青藏公路一同,被历史铭记,被后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