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非遗年·世界年

时事   2025-01-29 07:50   北京  





新春寄语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是锣鼓喧天、桃符换新的喜庆热闹,是阖家团圆、举世欢腾的人间盛景,更是华夏儿女心中最深沉的浪漫、最柔软的眷恋。不管身处何地,我们总能在这一时刻血脉觉醒,唤起灵魂深处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当春节申遗成功,当我们的节日成为全球的节日,今年的春节变得更有年味儿,也更有国际范儿。





图片来源:北京交通


这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也是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还是京津冀三地联袂迎新、共录春晚的第一个春节。

从北京中轴线到天津五大道,从厂甸庙会到崇礼雪场,从国粹京剧到河北杂技,从北京烤鸭到天津麻花……美景与美食相得益彰,非遗与潮流激情碰撞,这个春节让百姓生活热气腾腾,让传统文化生机勃勃,让京畿大地活力满满。


这个春节为传承文化、赓续文脉踏出了一条自信之路。剪窗花、绘年画、舞龙狮、打铁花……中华技艺化作新春焦点,传承保护正是热门话题,我们感受着非遗里迎新纳福的美好寓意,体验着年味儿里千年传承的文化底蕴。从逛文化庙会到穿汉服旅拍,从发AI拜年短视频到吃非遗年夜饭,传统民俗融入现代生活,内核不变却更添科技含量,形式各异却越发鲜活灵动,我们的年俗正在变为富有生命张力的节日仪式。


这个春节为文旅融合、经济提振注入了一股蓬勃之力。以旧换新带动辞旧迎新,春运人潮汇聚消费人气,中式审美引领时尚潮流,非遗体验打造文旅热点,年俗年味儿和市场活力实现相辅相成,双向奔赴。

图片来源:北京交通

这个春节为彰显东方魅力、树立国家形象打开了一扇展示之窗,让中国更加拥抱世界,让世界更加读懂中国。从联合国假日到申遗成功,春节文化“圈粉”无数,国潮年货走俏全球。愿不同国家和合共生,让不同文化美美与共,春节不仅是“中国时间”,也是“世界时刻”。


非遗里的春节年味儿十足,春节里的非遗光彩夺目。面向世界,中国的璀璨文化有了更加广阔的舞台;通过春节,世界看到一个自信包容的中国。热情好客的中国正在敞开怀抱,邀请海外的客人们一起开开心心过大年,欢欢喜喜迎新春。这一刻,不论地区,不论肤色,让我们抛下傲慢与偏见,彼此拥抱,相互祝愿:“春节快乐!”

欢度申遗成功后首个春节
民俗专家详解春节文化内涵


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2024年12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至此共有44个项目列入其中,总数居世界第一。今年春节是申遗成功后首个春节,新春年俗经历了怎样的流变,“春节”一词从何而来,记者专访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民俗学教授王娟,详细解读春节的文化内涵。

农历年的最后一天称为“除夕”,第一天称为“元旦”,这种说法古已有之,腊月和正月交汇的这段时间,始终被视为一年中最为重要的大节日,但名字却经历了几千年的流变:
王娟: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文献,比如说《尚书》,《周易》里面就有,我们现在叫“春节”,过去它叫“元旦”,“元日”或者是“元正”或者“三元”、“三朝”之类的,它有几十种说法,“元旦”这个词应该是上古时期就有了。

而我们今天所说的“春节”,这个名称历史并不长,源自于1912年民国改历法,从而把公历与传统的农历进行区分,王娟说:
王娟:就把“元旦”给了公历的1月1日,接下来的节日就排了春夏秋冬四个节。过去的那个“元旦”改成春节了,端午就改成夏节,八月十五就是中秋,冬节就是冬至。

“除夕”这个说法,从古代文献中就很多见,也寄托了古人和今人对生活的美好期待:
王娟:这个“除”实际上就是“净化”,就是把过去一年所有不如意的那些疾病啊,瘟疫啊,灾难啊全都清除掉。古代,尤其汉代的时候,除夕那一晚上非常热闹,很多人要戴着面具跳各种舞蹈。遗留到现在的,也就是除夕晚上我们才贴春联、挂门神、放鞭炮,其实它的功能都是“净化”。

王娟认为,春节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元素,也是当下中国文化自信的表达,申遗成功实至名归:
王娟:中国文化是以人为本,关注民众的起居生活。农历,我个人认为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一种贡献,结合了太阳历和太阴历,尊重科学的同时,又展示了中国古人制定的一套完全适合中国人的历法制度。重人伦、重秩序、重民众,这也是中国文化里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地方。

王娟说,春节的申遗成功,是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回归的一次集中收获,因为春节是多种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大成者,也将持续向世界输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王娟:像在不断拼图一样,先从昆曲等,濒临灭绝的现象开始,一直拼了40多个(非遗)了。我通常会讲,春节就像一个讲习所,或者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展示平台,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从饮食、服饰、音乐、舞蹈等,到社会秩序,家庭观念、家族观念,以及信仰观念等,都是借助于节日展示出来的。

撰文:檀彦杰、贾萌
采访记者:左天驰

责编:郭峥、彭妍
监制:刘萤萤

北京新闻广播
新闻,资讯,视角,观点……我们在北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