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科印小区的多位业主近日反映,小区内的多数楼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前后。十几年前,产权单位计划对小区进行“危改”,然而,直到现在危改计划也没有实质性进展。囿于推进中的危改计划,居民希望改善基础生活设施的愿望也难以实现。这个“难产”的危改计划还会实施吗?危改项目不落地,老旧的基础生活设施又该如何改善呢?
在北京市通州区科印小区生活60多年的居民张大爷(化姓)向北京新闻广播“问北京”(新闻热线65159063)记者介绍说,小区共有17栋楼房,从上世纪50年代到上世纪末陆续建成,并分给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的职工居住使用。目前,有4栋楼没有进行分户,仍由产权单位职工租住,其余已经分户的楼房内居住着近700户业主,已经取得房屋产权证。
科印小区位置/高德地图
张大爷说,他家所在的楼房建于上世纪50年代,属于砖木结构,房屋之间的墙板填充的是苇薄:
居民家中的房屋状况/记者 摄
小区内随处可见的警示语/记者 摄
“问北京”记者在现场看到,院内的楼房多为地上三层和地上六层,外墙上贴着“墙皮脱落注意安全”的警示语。楼体有的灰白相间,有的红白相间,还有几栋是红砖墙,但无一例外,这些楼的外墙上都写有“拆”字。住在这里40多年的居民李大爷(化姓)告诉“问北京”记者,这个“拆”字和十几年前计划实施的“危改”计划有关:
楼体外墙都写着“拆”字/记者 摄
居民向“问北京”记者提供了一份2014年1月出具,并加盖了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公章的证明,其中写道: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于2009年5月8日将北苑生活区危房改造项目授权给北京民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历经七年,该项目己取得了上级各项批复文件,现己进入实质性阶段。民丰公司只要解決小区业主的拆迁安置,补偿及归还中科印刷 4500平方米商业房即可。
落款为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的证明/受访者 供
天眼查有关“民丰公司”的信息介绍/天眼查app截图
“问北京”记者注意到,这份证明中标注的时间有出入。另外,天眼查的信息也显示,民丰公司成立于2009年6月,2021年到2023年,员工人数都为0人。受访的几位居民告诉记者,这家公司接手危改项目后,进展并不顺利:
小区现状/记者摄
居民李大爷告诉“问北京”记者,2018年底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的批复》中提到,“以舒适宜居为标准,要将城市副中心人口密度控制在0.9万人/平方公里以内”,而小区当时的危改计划与之不相符。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科印小区的“危改”计划只能暂停了:
批复内容/政府官网截图
在危改计划搁置之后的几年里,老旧小区的居住问题更加凸显。今年1月7日,小区的老年食堂还发生了火情:
过火房屋/受访者供
目前,过火房屋已被围了起来/记者 摄
居民们说,他们不断向产权单位反映,希望改善居住环境,最终都没能实现:
小区内道路状况/记者摄
“危改”计划推进困难,居民说,他们希望之后能够在征求广大业主意见的前提下,参与政府的“旧改”项目。
楼道内状况/记者 摄
居民李大爷表示,在等待改造的这十几年里,他也走访了不少旧改小区,也期待科印小区能早日享受到相关的政策福利:
楼体内外墙皮均有脱落/记者摄
小区居民期待实施旧改的愿望能实现吗?“问北京”记者首先联系了属地杨庄街道办,工作人员介绍说:
几位居民曾质疑,属地街道办曾多次回应居民希望改善基础设施的诉求,最后为何无疾而终了呢?对此,这名工作人员表示:
“问北京”记者也就科印小区央产房改造的问题咨询了通州区住建委,得到了相同的答复。
小区房屋现状/记者摄
于是,记者又辗转联系到了产权单位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表示,产权单位计划实施的仍然是“危改”而非“旧改”:
那么,这项工作推进到哪一步了?居民等待了十几年的危改究竟何时启动呢?这名工作人员表示:
危改计划何时启动难以预期;在危改落地之前,居民希望改善居住环境的诉求能否实现呢?这名工作人员表示:
这名工作人员也表示,居民对危改有意见和建议也可以拨打科印公司官网登记的信访电话,他们之后也会就危改相关工作征集居民意见。“问北京”记者也把问题反映给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的上级单位中科院办公厅,希望产权单位尽早确定危改时间,同时保障好居民的日常生活。
科印小区的问题并非个例,“问北京”此前曾报道,海淀区三义庙北9号楼、10号楼,在2015年就说要进行危改,可是近十年过去,居民依然没有等来危改方案;东城区安德路55号院内有22栋楼被鉴定为危房,十年前产权单位就计划“原拆原建”,可至今没有实施,居民希望改善生活的愿望也囿于危改计划而无法实现。
危改的不确定性与居民迫切希望改善生活之间的矛盾该如何化解?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原主任牛凤瑞分析说,危改原本就是为了改善居民生活,要想顺利实现需要从建立完善的机制、部门之间的协同发力等多方面考虑:
“旧改”“危改”都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民生工程,城市更新过程中,我们看到很多旧改、危改项目“难产”,其中暴露的问题亟待解决。从科印小区居民的角度看,他们的诉求合情合理且迫切,小区里多栋老楼建于上世纪70 年代之前,存在结构老化、防火性能差、设施陈旧等安全隐患,居民苦盼多年,危改计划却始终流于纸面,生活设施的改善也难以推进。没有具体时间表的“危改”计划成了改善居民生活设施的“枷锁”,实在不应该。
产权单位虽然强调推进危改工作,但从授权民丰公司开展项目至今,十多年过去了,危改计划迟迟不落地。时至今日,尽管取得了规划许可,但后续方案和资金保障等关键环节仍然没有落实,危改何时启动仍是未知数。产权方所说的为了避免资金浪费,不对小区进行大面积加固和设施改善,看似合理,却忽视了居民当下的生活困境。
危改的不确定性与居民改善生活的迫切需求,该如何平衡?产权单位能否尽快打通各个环节,明确时间节点与责任分工?在危改落地之前,相关部门能否共同协商,拿出过渡方案,改善生活设施,让居民不至于因为各种安全隐患而心生不安?事件后续,“问北京”将持续关注。
记者:亓玥
责编:亓玥、郭峥
监制:紫苏、姚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