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月11日起,“诵经典、树信仰、塑人格”——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年秋季学期研究生“双经典”研读工程于致知楼A108、A201顺利开展。活动由学术部主持,各小组组长负责,2024级全体硕士研究生参与。活动开展已一月有余,各小组皆取得阶段性成果。
研读第八周,主讲人李晓锴、赵英琦、路璐、高晓辉、罗俊杰、王加欣、赵蔚分别带领组员开展研读,并分享个人对文本的研读感悟,小组内进行探讨交流,各位同学收获颇丰。
李晓锴同学在分享《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时,深入分析了毛泽东如何通过这篇文章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战略和策略。认为它不仅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而且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著名论断,这一战略思想对中国革命的成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路璐同学在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深入探讨了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这些思想如何影响了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高晓辉同学在分享《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时,提出了自己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见解,剖析了文艺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赵英琦同学在分享《毛泽东与孔夫子》的感悟时,探讨了毛泽东如何将传统文化与革命实践相结合,以及这种结合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毛泽东在对待传统文化上,既继承又扬弃,更创新,这种态度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罗俊杰和王加欣同学在共同探讨《共产党宣言》时,分析了其中关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对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远影响。
李艳萍同学在分享《实践论》的解读和感悟时,强调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这一理论如何指导我们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赵蔚同学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讨论中,不仅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核心地位,还探讨了这一理论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如科技创新、教育改革等领域。
“双经典”研读工程是我院的特色研讨活动,通过“诵经典、树信仰、塑人格”,披古通今,继往开来,推动同学们与经典著作跨时代“对话”,激发了同学们研究经典著作的热情,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构建更加坚实、创新、智慧的学术氛围奠定了深厚基础。
文字:王兆艳 陈秀双
摄影:徐圣智 梁婉婷
编辑:南西亭
责编:陈秀双
审核:满林彦
终审:姜振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