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志平,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总裁读书会全国领读者联盟创始主席及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来源:总裁读书会(ID:winnerbook_club),整理者:韩震
《企业迷思》是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老师2015年到2018年,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授课的教案集籍,从战略、管理、创新和文化4个维度,梳理出20对常见的企业迷思,每对迷思拆解成5个命题,以讲故事的方式徐徐阐述,形成100个命题、100个故事和100个观点,构成本书主要内容。
宋老师酷爱读书、笔耕不辍、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为了使青年创业者少走弯路,少受挫折,退休后,他将40年治企心得、彷徨思索、经验教训全盘托出,才有了这本广受赞誉的《企业迷思》。宋老师的著作之所以颇受欢迎,根本原因是来源于实践,升华于实践,反哺于实践。
以下是《企业迷思》100条金句,欢迎品读。
第一篇:战略
001. 什么是战略?战略是一个企业的目标、方向和大的思路,研究要做什么,是企业的头等大事。
002. 做企业最重要的就是战略先行。越是困难,越要花时间研究战略。今天吃不上饭就是因为昨天没想好,所以今天必须为明天想清楚。
003. 领导者就是被捆在桅杆上为整个团队遥望前方的人,虽然会经历风吹浪打,但是永远不能遮掩远方的视线。
004. 战略赢是大赢,战略输是大输。
005. 做企业要有精兵、奇兵、铁兵、将帅。战略是取舍,打仗要靠“精兵”。战略是特色,制胜要靠“奇兵”。战略是坚持,执行要靠“铁军”。战略是方向,决策要靠“将帅”。
006. 企业在战略制定上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一种是有什么做什么,另一种是缺什么找什么。有什么做什么就是根据现有基础条件来决定怎么做事和做多大的事儿。缺什么找什么正好相反,不考虑既有条件,而是先定目标,之后围绕目标,把所需的资源找回来,最后把目标完成。
007. 美国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著有《原则》一书。原则实际上就是原理,做企业的原理是什么?具体包括四条:第一,先定目标;第二,寻找做到目标会遇到的问题;第三,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第四,把这件事做成。这些观点和我的想法完全一致。
008. 在做企业的过程中, 我总结了一个整合优化的思路:一是整合, 即以联合重组、资源整合的方式,解决行业集中度和布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减少增量、优化存量,重塑竞争有序、健康运行的行业生态。二是优化,即以技术、管理、商业模式、机制的创新,持续增强企业内生动力和竞争实力。
009. 从中国建材和国药的实践来看,资本运营也好,联合重组也好,管理整合也好,集成创新也好,其核心都是先找到资源,把资源聚集起来,然后找到资源整合的办法,把各种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这是企业成长过程中一个最根本的东西。
010. 实践证明,整合优化是过剩行业走出困局、企业实现快速成长的有效方法。有哈佛大学学者把这种成长方式命名为 Growth in China, 即“中国式成长”, 也有人称之为“宋志平模式”, 认为这一模式能复制到钢铁、化工等行业。
011. 巴顿将军的名言:“战略就是占领一个地方。”这句话启示我们,一是占领必须占领的地方,而且要巩固对领地的控制权;二是不要占领所有地方,应有进有退、有得有失。
012. 我觉得,做企业有两个问题很重要:一是要有分利思想。二是必须各有地盘。
013. 有一次在香港路演时,一位记者问我:“掌管大企业,你觉得自己最成功的地方在哪里?”我回答他:“就是看到机遇后抓住它,然后制定一个清晰的战略,并且义无反顾地做下去。”
014. 在汪庄会谈的谈判桌上,我就端出了“三盘牛肉”:一是公平合理定价,确保创业者原始投资得到回报。二是给民企创业者留有30%的股份。三是对那些有能力、有业绩、有职业操守的创业者给予充分信任并继续留用,吸引他们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加入中国建材。
015. 坚持专业化不等于产品单一化,在做好现有主产品的同时,可以按照有限相关多元战略,在产业链上做适当延伸,精耕主业内的细分领域,建立风险对冲机制。
016. 我一直倡导做企业要“市场领先”,要做到产品一贯的好、服务一贯的好。
017. 著名的帕卡德定律讲到,人才成长速度跟不上企业成长速度,企业很快会衰败;面临的机遇太多,企业也可能会衰败;很多企业失败并不是不创新,而是战线拉得过长,导致顾此失彼,找不到重点和关键。
018. 无论专业化还是多元化,都会涉及选择新业务的问题。选择新业务是企业发展的大事,也是最难的事。企业要有选择地做业务,在专业性和风险管控之间进行反复考量,而不是有业务就做。
019. 选择业务之前,要进行“四问”:一问自身是否有优势。二问市场是否有空间。三问商业模式能否复制。四问与资本市场能否对接。
020. 对照“四问”,还应牢记“四要”:一要风险评估。二要专业协同。三要收购团队。四要执着坚守。
021. 在业务选择上,还要设定底线,也就是“四不做”:过剩产能项目不做。不赚钱的项目不做。不熟悉的项目不做。有法律风险的项目不做。
022. 兼并收购往往是冷冰冰地讨价还价,谈好价格,完成交易,拿钱走人;联合重组则是平等协商、利益均沾,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包容、合作、共赢思想。
023. 在选择重组的企业上,我提出联合重组不是“拉郎配”,不是见企业就收,而是:第一,符合企业的区域战略,要在我们的核心利润区内。第二,具有一定的规模、效益和潜在价值,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整合,原来企业的效益得以大幅提高,原来亏损的企业能产生利润。第三,能与现有企业产生协同效应。第四,风险可控、可承担。有风险是正常的,关键是要知道风险可能发生在哪儿、企业的承受力有多大,即使有了风险,也要可控可承担,要能把它剪掉,而不是火烧连营。
024. 重组是化合反应,而不是简单组合。正确的思想理念,是重组成功的前提。共同的战略愿景,是重组成功的动力。恰当的操作方式,是重组成功的保证。只有这三个方面都做好了,大规模重组才能平稳快速地推进,重组后的企业才能真正发挥协同效应,从而实现从无机到有机的转变。
025. 中国建材是在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实行联合重组的,重组成本比较低,而且获得了土地和矿山等资源,相当于“抄底”,这就奠定了获利的基础,也是实现盈利的第一个关键点。
026. 重组其他水泥企业之后,着重建设核心利润区,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在区域市场的话语权,使水泥价格合理回升,这是实现盈利的第二个关键点。
027. 后续集中结算、集中采购、集中销售、降本增效等管理整合措施的实施,可以形成并提高企业的规模效益,这是盈利的第三个关键点。
028. 记得在2012年度的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仪式上,嘉里集团董事长郭鹤年老先生告诫年轻的创业者,要做到四条:一是要专注;二是有耐心;三是有成绩后要格外当心,成功是失败之母;四是有了财富要回馈社会。
029. 企业要想避免衰落、再造卓越:一是规模做大以后要有忧患意识,不能沾沾自喜,妄自尊大,被暂时的胜利冲晕头脑。二是在扩张时要突出主业,有所取舍,不做与企业战略和自身能力不匹配的业务。三是出现危机时不能掉以轻心,要全力应对,防止风险点和出血点扩大。四是解决问题时不能有“病急乱投医”的侥幸心理,要对症下药,千万不能盲目补救,一个项目做不成再做另一个,一个目标实现不了再定下一个,那样只会拖垮企业。
030. 企业的格局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企业领导的认知格局。二是企业的战略格局。三是企业的工作格局。四是处理复杂问题的格局。
031. 企业的能力,不只是企业管理、市场开拓等应知应会的一般能力,更是卓越企业应有的特殊能力,即捕抓力,整合力,创新力,承压力。
032. 面对困难,我常讲三句话:困难不是哪家企业独有的,可能人家比你困难还大;任何困难都会过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要被困难吓倒,最困难的时候,可能就是黎明前的黑暗;面对困难要主动作为,不要怨天尤人,不能坐等天亮,要用积极的发展解决困难。
第二篇 管理
033. 管理的目标是提高效率。自1911年科学管理理论诞生以来,管理经典层出不穷,但发展至今,管理的出发点始终都是让人、机、物、料更好地匹配,目标始终都是提高效率。
034. 做企业要以人为中心。企业是人,企业靠人,企业为人,企业爱人。
035. MBA课堂上老师的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这句话是:“小型涨落是进化过程。”涨落是个物理学名词,指的是矛盾和冲突。大矛盾、大冲突会伤害感情和破坏团结,但小矛盾、小冲突是客观的,甚至是有益的。
036. 处理冲突的最好方式,不是控制、妥协、退让、牺牲,而是在认同双方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利益的整合。
037. 管理需要人性化,一方面要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引导人、教育人、约束人,做到严格管理、赏罚分明。
038. 管理是正确地做事,主要目的是提高效率;而经营是做正确的事,主要目的是提高效益。
039. 我常想,企业管理没有秘诀,如果一定要说秘诀,那就只能是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只要扎扎实实、一板一眼地做好那些最基本的工作,把我们熟知的管理信条真正付诸长期实践就可以了——正是那些看上去繁杂琐碎的管理制度、朴实无华的管理方法、一丝不苟的监督落实,成就了企业的基业长青。
040. 在归纳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我把经营与管理理念融合在一起思考,提出并推行组织精健化、管理精细化、经营精益化的“三精管理”,旨在构建精干高效的组织体系、成本领先的生产管理体系和效益优先的经营管理体系,让企业实现从数量到质量、从速度到效益的转变。
041. 近年来,我们围绕“三精管理”做了大量工作。一是组织精健化,聚焦减机构、减层级、减冗员。二是管理精细化,聚焦降成本、提质量、增品种。三是经营精益化,聚焦价本利、零库存、集采集销。
042. 规模是把双刃剑,企业做得得心应手、规模适度才是最好。超越规模最大和基业长青,去追求活得更好、活出质量,这才是企业存在的真正意义。
043. 企业的经营之道是什么?靠什么盈利呢?我觉得主要靠几点:一是技术创新,制造高科技产品,靠产品、技术、服务的领先性来盈利。二是竞争策略,综合运用成本领先、差异化、集中化等竞争方式,全面提升竞争力。三是价格策略,把合理稳定的价格作为盈利的前提。四是商业模式,即用不同以往的方式,提高价值创造能力。
044. 所谓企业家能力,一个重要的方面应是发现和判断风险的能力、防止企业发生系统性风险的能力,以及出现风险后降低损失的能力。
045. 在战略清晰、文化统一、运作合规的前提下,让前线听得见炮声的人发命令,后方做支持,而不是后方发命令,前方去执行。
046. 我在中国建材提出了“格子化”管控的思路,集团众多企业都被划分到不同格子里,每个企业只能在自己的格子里活动,给多大的空间,就干多大的事。怎样让大家各适其位呢?我研究了五个办法:第一,治理规范化。第二,职能层级化。第三,平台专业化。第四,管理精细化。第五,文化一体化。
047. 管控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关键在于解决“两乱”:一是行权乱,政出多门,不知道该听谁的,不能令行禁止;二是投资乱,投资决策不能高度集中,子子孙孙的公司都在乱投资,母子公司职能缺位。
048.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有三条很重要:一是要合规。二是要高效。三是要负责任。
049. “央企市营”就是中央企业市场化经营。关于“央企”,首先要明确四个属性,包括坚持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主动承担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为全民积累财富。
050. 关于“市营”,我概括了五点内涵:一是股权多元化。二是规范的公司制和法人治理结构。三是职业经理人制度。四是内部市场化机制。五是按照市场化机制开展运营。
051. 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三项制度的改革看似简单,是改革最初的出发点,但直到今天仍是国企改革的难点。
052. 混合所有制企业关键是转换经营机制,我倡导一个公式,“国企的实力+民企的活力=企业的竞争力”。
053. 中国建材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的过程中,提炼出了“十二字”混改方针、“三优先”混改原则、“十六字”混改口诀以及一整套混改的基本做法。“十二字”混改方针是混得适度、混得规范、混出效果。“三优先”是活力、利润、机制优先。“十六字”混改口诀里是规范运作、互利共赢、互相尊重、长期合作。
054. 机制是企业的分配制度,是微观搞活最根本的因素。做企业不仅要靠责任心、事业心、政治觉悟,还要靠激励机制。没有机制,神仙也做不好企业;有了机制,做企业不需要神仙。
055. 机制,说白了,就是通过合理的分配手段,让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员工的利益与企业效益挂起钩来。
056. 开展机制革命,归根到底,就是要把企业打造成让资本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分享、共享利益的平台。
057. 机制革命不应只在民企实现,国企也应成为共享平台。
058. 改革开放之初,为了打破“大锅饭”,我们在国有企业进行了“劳动、分配、人事”三项制度改革,我称之为“老三样”。“老三样”主要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的问题,实现奖勤罚懒,提高效率。今天我们要推行员工持股、管理层股票计划、科技企业分红和超额利润分红的“新三样”,解决企业的财富分配问题,提高员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059. 做企业有“三大法宝”:党的领导,企业家精神,市场化经营机制。
060. 这些年来,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我都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Never,never,never,never give up”。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不懈怠、从不自我原谅、从不轻言放弃,这就是企业家成功的原则。
061. 企业家精神是对企业家价值取向和思想境界的概况,我简单归纳为六个字:创新、坚守、责任。
第三篇:创新
062. 广义的企业创新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分别解决的是竞争力问题、效率和成本问题、活力和发展动力问题、效益和规模问题。
063. 我主张,开展有效的创新,简言之,就是提高创新效率,创造经济效益,减少盲目、不必要的风险,有效的创新才是好创新。
064. 开展有效的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一是有目的地创新。二是有组织的创新。三是在熟悉的领域创新。四是创新要善于把握机遇。五是选择合适的方法。六是开展有效的管理。
065. 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建立创新文化至关重要,这是激发企业创新动力的沃土,也是点燃草根创新活力的火种。
066. 如果说过去创新创业是靠“胆商、情商、智商”的依次排列而实现,今天的排列应是“智商、情商和胆商”。也就是说,科学的态度可能要放在首位,之后是艰辛的实践过程,而情商和胆商体现在对创新的热忱和坚守的毅力上。
067. 作为一个过来人,如果说要对年轻的创新创业者提些建议,我觉得有几点很重要:清晰思路,学习精神,合作精神,量力而行,耐得住寂寞,提高自身修养。
068. 我觉得,做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解决顾客的问题,为顾客创造价值而创新,这是企业创新的根本理念。
069. 我时常提醒自己和部下两句话:“大企业失败的原因往往在于总是用过去成功的经验。”“我们总要向前一步。”意思是,一个企业不愿意创新改变,不研究新方法、新模式,只靠经验主义发展,注定会被颠覆,走向失败。
070. 大量实践证明,当颠覆技术出现时,企业要保持敏锐和冷静,不能犯以下错误:一是轻敌大意,对新技术视而不见。二是反应过激,如解体仍在盈利的业务。三是用人不当,让原来做持续性创新的那拨人去做颠覆性创新。
071. 英国思想大师查尔斯·汉迪有个“第二曲线理论”,他认为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有周期,最繁盛的时期既是峰值也是拐点,越过这个点位就是下坡路。实现持续增长的秘密就是在拐点出现前开始一条新增长曲线。受这一理论启发,我提出产业升级的“三条曲线”,即传统业务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发展新技术新产业、发展新业态。
072. 常言道,没有不挣钱的行业,只有不挣钱的企业。尤其是实体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更要加大创新力度,加快转型升级,这是根子上的事。
073. 自主创新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也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优势的根本途径。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扭转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074. 自主创新常被误认为是单打独斗搞创新,实际上自主创新不是自己创新、封闭创新,而是要协同创新、开放创新。我们要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的辩证统一,运用合二为一的智慧,加大协同创新力度,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实现互相融合、互补共赢。
075. 协同创新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企业间的合作。二是产学研协同。三是政府组织的联合创新。
076. 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技术有一般技术和核心技术之分,核心技术是最具竞争力的专有技术,也是影响、带动整个技术体系实现跨越的关键所在。
077. 培育核心技术要过四关:一是秉持扎实的创新态度。二是加大创新投入。三是健全激励机制。四是重视开放型创新。
078. 创新不一定都靠高科技,中科技、低科技、零科技也可以创新,零科技指的就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所以企业在创新时,既要着眼于技术,也要着眼于商业模式,两者结合起来会让企业更加强大。
第四篇:文化
079.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企业文化的地位,我觉得应是“文化定江山”。
080. 企业文化是企业真正的基石。一个企业从表面看,看到的是厂房、设备、产品;再往里看,看到的是技术、管理、人才;而最深层次的,则是涌动在干部员工内心的精神文化。
081. 做企业实际上就是做文化,文化是企业竞争的决赛。
082. 让不同所有制,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迅速融合并取得效益,是一道世界性难题。联合重组成功的关键是文化融合。
083. 中国建材这么大规模的重组,能成功推进是不容易的,关键还在于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推动了文化融合。具体表现为:一是以人为中心。二是以先进文化为前提。三是以文化一致为底线。四是以制度创新为保证。五是以有效宣贯为基础。
084. 做一把手这些年,我在企业里忙忙碌碌实际是为两件事:一是把握方向,二是布道文化。与这两件事对应的角色:一是董事长,任务是开好董事会,借助各位董事及企业的治理资源,做出最好的决策;二是布道者,任务是创造并传递企业思想。
085. 我曾提出过做企业的“三个信心”,即“没有比客户对企业有信心更重要的事,没有比员工对企业有信心更重要的事,没有比投资者对企业有信心更重要的事”。
086. 在选人方面,这些年我给自己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寻找痴迷者。所谓痴迷者,就是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专一行,能俯下身子、钻得进去的人,就是每天一睁眼就想企业里的事,半夜醒了还在想这件事的人。
087. 做企业宁要“笨人”,不要“聪明人”,笨人对事业无比痴迷,不到终点誓不罢休,心无旁骛反而更容易创造奇迹。
088. 我在中国建材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把时间用在学习上,把心思用在工作上。”建设学习型组织正是中国建材众志成城且成为世界500强企业的重要秘诀。
089. 现代企业管理包括几个大的方面,一是战略和文化,二是组织行为,三是量化分析,四是科技创新,五是市场运作。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西方文化多集中于量化分析、科技创新方面,东方思想多集中于战略文化、组织行为管理及市场运作方面。所以说,东西方文化各有侧重,各有所长,我们绝不能非此即彼或厚此薄彼,而是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090. 新商道,“新”从何来?我觉得来源有三个:一是中国5000年古老而灿烂的文化。二是结合中国实际,向发达国家的企业家学习。三是从中国今天鲜活的市场经济、企业实践中概括成功经验。
091. 我认为,做企业有四个不能“过头”:发展不能“过头”,要追求可持续性,实现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平衡;业务不能“过头”,要集中做好优势业务,把握舍与得的平衡;风险不能“过头”,要考虑承受力,这是抓机遇与防风险之间的平衡;市场不能“过头”,不能“包打天下”,而要“三分天下”,做好规模与控制力的平衡。
092. 我主张做企业需要包容。什么叫包容?顾名思义,“包”是包罗,“容”是容纳,包容意味着兼容并蓄,不仅要接受别人好的东西,还要接纳别人有欠缺的地方;不仅意味着获得,更可能意味着付出。包容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境界。
093. 松下幸之助说过:“带领十几人的团队,言传身教就够了;带领几千人的团队,用管理就够了;而带领四五万人的团队,就要用思想去感化他们。”我觉得还可以加上一条:如果带领的是几十万人的团队,你可能就要双手合十,用一颗包容的心去拜托他们。
094. 市场经济不是零和博弈。在市场中,竞争者不仅是竞争对手,更应是竞合伙伴,他们的共同利益大过分歧。竞争,体现在技术创新、精细管理、环境保护、品牌塑造、社会责任等方面;合作,体现在执行产业政策、确保市场健康、管理技术的交流学习等方面。
095. 市场竞合,从根上说其实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就是树立与竞争者共生多赢的思想,树立行业的大局观,弘扬利他主义精神。
096. 我认为,做企业有三重境界:利己、互利、利他。
097. 古人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句话用在做企业上就是企业要盈利,但前提是把德行和责任摆在首位。
098. 企业品格究竟包括哪些呢?我归纳了四条:一是保护环境。二是热心公益。三是员工发展。四是世界公民。
099. 企业家是企业的领导者,自身素质和思想境界深深地影响着企业品格。我主张,企业家要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秉持“利他主义”的人生态度,遵从“仁义礼智信”的思想要求,把做企业作为终身事业,不断学习、思考、实践,为推动企业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强盛倾注全力。
100. 我常讲一生做好一件事,退休后我要做什么呢?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做一个为企业眺望远方的人,一个有精神财富的人,一个有理想、有思想的人。
北京大学战略投资与并购实战研修班第三期1月10-12日上课!
北京大学数据资产与企业数字战略研修班(第八期)1月3-4-5日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