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输液误区

时事   2024-11-23 19:27   河北  

11

23


随着气温逐渐降低,又到了感冒、发烧的高发期,医院里“吊瓶林立”。我们在就诊时不免见到,有些孩子经医生诊断后需要输液治疗,但个别家长担心输液对孩子不好,比较抗拒输液;而有些患儿不用输液,家长却希望医生开个输液单子,希望病能好得快些。其中存在哪些误区呢?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4年版)中第43条建议:合理用药,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遵医嘱使用抗微生物药物。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不同给药方式的特点:

口服给药的最大优点就是安全、方便、无创。口服药物后,药物先经过胃肠道黏膜的吸收,再进入组织液,之后参与血液循环,最终抵达各个器官。所以,吃药的见效比较慢,利用率也稍微低一些。但由于一部分药物成分经由肠道消化处理被排出体外,所以引发不良反应的风险也比较低。

根据注射部位,打针可以分为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我们常说的“打针”指的是肌肉注射,是将药液直接注射进肌肉。药液进入肌肉细胞间隙的组织液中后,经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与吃药相比,打针的见效相对快一些。

输液一般指静脉滴注,是将药液输入静脉,经由血管输送至身体各个部位。输液的见效比吃药、打针都要快,药物利用率也更高。但由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所以产生不良反应的风险也比较大。

 


误区一:有些家长在孩子不舒服时就要求输液,认为静脉输液比口服用药来得快、效果好。

提高身体对药物的吸收速度,疾病好得快不可否认,静脉输液可以减少胃肠道对药物的破坏,效果比较直接,但输液也并不像有些人所想象的那样药到病除。相反,输液药物不经过人体胃肠道的天然屏障而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更高、更快,也更严重,治疗难度更大。同时,输液也更容易产生耐药性,带来的风险远高于口服、肌注等其他给药途径。


误区二:自行调整滴速

有些家长在孩子接受静脉输液时,会自行调整输液滴速。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会根据孩子的病情、年龄、药物性质等情况来决定,而不应该自行调整。


误区三:随意更换输液区域

有家长认为输液区域病人集中,偷偷带孩子离开治疗区,去室外、私家车里输液,更有甚者带孩子回家输液。这里要强调的是,静脉输液有各种并发症的可能,不要因观察不到位或者误操作而导致潜在的致命风险发生。


合理使用输液建议 

评估病情,非必要不输液 尽量避免用药,能口服的就不打针,能打针的就不输液。在脱水严重、电解质失衡、需要快速缓解症状或口服药物无效时,要考虑输液治疗。

量身定制,个体化治疗 在开展输液治疗前,应充分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药物历史和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关注副作用,及时调整 输液过程中,密切关注自身身体反应,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治疗并寻求医生帮助,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来源:唐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通讯员:杨净宇

本微信公众号部分内容来自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活动信息由商家提供,请仅作参考!如若文章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支持!更多信息,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唐山综合广播”,长按图片出现对话框,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

FM91.7 AM684

以我声音,传播真情,以我平台,助您成功。唐山综合广播始终以优质节目服务广大听众,同时以强大的覆盖能力和广泛的传播力以及科学合理的营销方案为合作伙伴提供更大展示空间。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权威的信息发布

丰富的线下活动

一切尽在

“FM91.7 AM684

唐山综合广播”

官方微信

唐山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
与听众互动交流、公益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