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发布提醒
警惕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为我国法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生,冬(11月至次年1月)、春季(5-6月)是流行高峰。儿童为主要的易感人群。
传播途径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带菌者和猩红热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尤其是出现咽峡炎症状的患者,咳嗽时会排出大量的细菌,是重要的传染源。细菌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少数病例经密切接触、皮肤创伤处或产道传播。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多为1~12天,一般2~5天。可分为普通型、脓毒型、中毒型、外科型(包含产科型)。在流行期间,大多数患者为普通型,典型临床表现为咽峡炎、发热和皮疹。近年来,以轻症患者较多,常常仅有低热、轻度咽痛等症状;皮疹稀少、消退较快,脱屑较轻。
若出现咽喉肿痛、发热、皮疹等症状应迅速就医,早期足量使用抗生素有利于本病的治疗和预后。
皮疹“特写”:
①典型皮疹表现为在皮肤上出现分布均匀的弥漫充血性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
②少数呈黄白脓头不易破溃,称为“粟粒疹”;
③皮肤皱褶、皮疹密集或由于摩擦出血呈紫线状,称为“线状疹”(Pastia线/帕氏线);
④颜面部仅有充血而无皮疹,口鼻周围充血不明显,相比之下发白,称为“口周苍白圈”;
⑤与出疹同时可出现舌乳头肿胀,初期舌覆盖白苔,而肿胀的舌乳头凸出于白苔之外,称为“草莓舌”;
皮疹多于48小时达高峰,然后按照出疹顺序依次消退,多于2~3天内退尽,重者可持续一周。皮疹消退1周左右开始脱皮。
预防措施
猩红热目前尚无疫苗可预防
做到以下几点
也可以有效预防
1.勤洗手,尤其是吃东西之前和接触到传染源后。
2.不要与患者共享餐具和食物。
3.打喷嚏和咳嗽时用肘部遮住口鼻(不要用手遮挡),防止有细菌随空气传播。
4.患者应隔离治疗6天,有化脓并发症的应隔离至痊愈,接触者应密切医学观察7天,最好在咽拭子连续培养3次均阴性后再解除隔离。
5.托幼机构、中小学内有本病流行期间,对咽峡炎或扁桃体炎患者,应按照猩红热患者标准进行隔离治疗。
编辑:经纬
点点赞
点分享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