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大Q~
这两天,期末考陆续出分了,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一位来咨询的妈妈在说自家孩子太笨,满腹心酸和苦水:
女儿五年级,这次又考倒数第一,平时不受老师待见,同学也嘲笑她智商低。被同学嘲笑的时候,女儿不服气,生气发脾气。这次想教她订正错题,同一个题讲十几遍还是不会,还不耐烦还嫌我啰嗦嫌我烦……那么多错题可怎么办?
隔着屏幕,我要为这位妈妈的执行力点赞,刚考完就开始着手整理错题,趁热打铁。不是所有人知道方法就会立即运用的。
也能感受到她的无助和着急,却越着急,似乎越事与愿违。
咱就是说,能不能别“没苦硬吃”,看到“这次又考倒数第一”以及老师和同学的态度应该学习问题不是刚出现的。我们不妨放下“倒数第一”和“错题”,先换个角度想想:
“是和孩子站在一起解决问题,还是和问题站在一起解决孩子?”
这可能是解开困局的钥匙。深爱孩子的我们,答案显而易见——和孩子站在一起。
期末考试考的不好,以成年人回头看看,其实天塌不下来。
可以尝试以下3个步骤:
考试考倒数第一,在学校被老师批、被同学笑,已经够难受了。回家还要被妈妈念个不停,这日子……
也太苦了。
经常考倒数第一的孩子,一没厌学,二没抑郁,三还能每天蹦蹦跳跳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心理素质,抗打击能力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先生曾说,他认识的诺奖获得者中,小时候考试倒数第一的也不在少数。
当孩子情绪低落或烦躁时,非要没苦硬吃,坐在家里教上十几遍,一边消磨自己和孩子的耐心,一边怀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笨”。导致日常亲子关系越来越尴尬,甚至还有气到自己脑溢血的妈妈。
与其逼着TA学会几道题,不如先陪TA去散个步、骑会车、打场羽毛球,让TA感受到妈妈不是来监视我学习的,而是来懂我的。
人生不是小学考试成绩的加总,中高考也不是人生的终点。
我们不能被暂时的成绩和学校排名次裹挟,在家庭内部形成内耗。
学校越是压,我们在家就越要为孩子撑开一个空间,适度留白,让TA恢复能量。
父母是孩子的协助者,不需要在家里僵化地给孩子灌输知识点,收好直接给孩子解决学习困难的控制欲,把学习的事交还给孩子。
当家长不替孩子背负学习的责任,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转变,不再给TA传递焦虑和压力,TA慢慢学会把学习的责任扛到自己的肩头,真正意识到:学习是我自己的事。
这不仅是对孩子的历练,更是对家长的考验:是不是能既做到放手(不是躺平),又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到好处的支持和陪伴。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潜能。加德纳认为,人类有八种智能,区别在于每个人在各种智能范畴中都有其强项及弱项,而他相信每种智能,都可以透过持续的学习或训练,从而到达一定的水平。每个人都可以用训练强项去弥补弱项,加德纳还特别强调,强化学习者较弱的范畴,是通过正面的方式去处理,而非传统上采用责罚的方式去为难学习者。
你有没有想过,真的是孩子“笨”吗?还是因为TA的潜力没被发掘?
曾经有个学生让我印象很深刻:一个男孩考试考不出,按部就班上课都没兴趣,但我发现他动手能力特别强,一堂课他用草稿纸就能捣鼓出好几个小玩意儿。我跟家长沟通后,他的爸爸带他参加了科学馆的一个机械操作工作坊,结果他的兴趣完全被点燃了!后来他不仅自学拼装复杂的机器人,还参加了机器人创新比赛。
也许孩子暂时不擅长语数外,但可能擅长画画、运动,也许是表演讲笑话。比如,一个成绩平平的孩子,在班级里却是“小领导”,大家都愿意听TA的;一个课堂上“迷迷糊糊”的孩子,写小说特别能打动人……都是闪光点。
家庭教育要做的,是给孩子足够的尝试空间,而不是功利性鸡娃把TA推向越走越窄的路。帮助孩子在生活的细节中获得成就感,汲取力量,利用有限的时间,挖掘孩子的优势。
当孩子确信自己能做好一件事,一件件小事,TA的内心就会建立起一种信念:我可以做到,我是有价值的。
一个感受到价值的孩子,会更加愿意去追寻自我;而一个被反复否定的孩子,只会逐渐丧失信心和方向。成就感是孩子自信的起点,也是走向更广阔世界的助推器。
不少家长会不自觉地对老师对学校对现有教育模式表示不满,听起来像是同情孩子,在“为孩子撑腰”,实际上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错误的信号,让孩子逐渐失去对学校和老师的信任,甚至引发对学习的厌恶情绪。
当孩子在学校表现不佳被老师批评时,我们可以让孩子知道,被批评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每次批评都是迈向更好的台阶。
先倾听孩子的心情,接纳ta的情绪
孩子被批评后,会感到委屈、无助甚至气愤。此时简单粗暴地说“没事”或者“老师怎么不批评别人就批评你”都不好,我们可以说:
“你今天听到老师说你这些话,是不是觉得很难过?”
“老师的批评是不是让你有点生气?想不想说说?”
让孩子感觉:我的情绪是被看见和尊重的。
引导孩子正视批评,从中找到可提升的地方
孩子的情绪平复后,家长可以引导TA客观看待老师的批评,找出真正需要改进的地方。
“老师提到你作业写得不够整齐,我们一起看看哪里还能做得更好,好不好?”
“老师批评你上课总是走神,是不是因为有些地方你没听懂?能不能下课向老师提问,请老师帮你一下。”
这种方式不是否定批评,而是帮助孩子从批评中找到建设性的建议。让孩子明白:老师的批评不是针对我这个人,而是希望我在某些方面变得更好。
告诉孩子,老师也是人,会有表达不当的时候
有时候,老师的批评可能确实比较严厉,甚至让孩子感到羞辱。这时,家长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帮TA疏解,但又不能让TA对老师失去信任。
“老师确实说话方式不太温和。你有没有发现,老师是在关心你,是方式让你不舒服吗?”
“每个人都有情绪,老师也会有表达不当的时候。如果觉得老师的方式让你特别难受,我可以去和老师沟通一下。”
这样的表述既安抚了孩子的情绪,又没有否定老师,帮助孩子在理解中学会宽容。
鼓励孩子主动沟通,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孩子因为被批评感到不安时,家长可以鼓励孩子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而不是逃避或对抗。
“老师说你有些问题没弄明白,其实你可以多问问。有不懂的地方,可以主动请教老师。”
“如果你觉得被误会了,也可以试着勇敢地讲出来,解释自己的想法。”
通过这样的沟通,孩子不仅能改善与老师的关系,还能学会用积极的方式面对问题。
在家庭中营造正向的氛围
即便孩子被批评,也不要在家里制造紧张气氛。可以用一些鼓励的话语替代指责:
“今天虽然有点小挫折,但爸爸妈妈看到你一直在努力,这很棒!”
“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或是不公平,重要的是怎么调整自己。爸爸妈妈相信你能做到!”
遭遇老师的批评,对孩子而言是成长的一部分,而对家长而言也是一次调整教育方式的机会。家长积极的态度,会成为孩子面对困难的心理支柱。
家庭的支持和理解,是孩子走向独立与坚强的最大动力。
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旅程。
和孩子站在一起,看见他们的努力,感受他们的情绪,发现他们的潜能。有一天,我们会发现,那个曾经让人“头疼”的孩子,其实早已悄悄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陪伴他们的成长,何尝不是我们作为父母最好的修行?
最后再强调一下,错题四步,家长不要直接指导订正错题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