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文科集团所属北京翰海2024秋季拍卖会倒计时-翰墨汇集 珍玩列阵

文摘   2024-11-28 15:11  


    首文科集团所属北京翰海2024秋季拍卖会将于12月3-5日在北京国际饭店拉开帷幕,其中12月3-4日为预展,12月5日正式举槌。本次秋拍精心筹备四大专场,推出近1500件艺术珍品,涵盖近现代书画、古代书画、古董珍玩等,令人瞩目。北京翰海第二阶段网络拍卖也将跟随秋拍同时上线,敬请期待!




中国近现代书画


    近现代书画板块一直是北京翰海拍卖的强项,多年来备受藏家青睐。作为市场交易的主力,近现代书画不仅流通资源丰富,而且拥有庞大的收藏群体,展现出强大的市场适应力与稳定的行情。此次秋拍,北京翰海精心策划了两个近现代书画专场,共呈现800余幅精品。沿袭近几年的征集策略,北京翰海本次秋拍突出品类繁多,层次鲜明,阵容强大,汇集了齐白石、傅抱石、徐悲鸿、吴昌硕、于非闇、王雪涛等近现代画坛巨匠的力作。这些作品题材广泛,来源明确,既有收藏级的佳作,也不乏价格亲民的精致小品,为藏家提供了广阔的收藏空间,实为不容错过的盛宴!


Lot 150

齐白石(1865-1957) 长年长年

水墨纸本 立轴 

钤印:木人、齐大

款识:长年长年。三百石印富翁齐璜并题四篆字。

103×33.5cm 约3.1平尺

估价:RMB 400,000-600,000



    “长年长年”,取自于鲶鱼的谐音“年年有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鱼因其与“余”谐音,常被用来象征富饶,而“长年”则寓意着长寿,清唐甄《潜书·厚本》:“岂惟无疾,亦且长年。”齐白石选择鲶鱼作为绘画对象,正是看中了它在民间文化中的这一吉祥寓意。

    这幅画,以其简洁而生动的笔触,展现了一只鲶鱼在水中自由游弋的姿态。鲶鱼的脑袋硕大,鱼身墨色极淡,鱼体狭长,呈一种S形的摆动。鲶鱼的身体线条流畅而富有弹性,尾巴的摆动似乎带起了水波,给人以强烈的动感。

    齐白石在画鲶鱼时,既有写生的成分,更有他艺术加工的个人笔墨在其中。他往往先用水把鱼头和鱼的脊背勾出来,这样再用墨时会留出一条“白线”,鱼的眼、须、鱼鳍则用浓墨点出。他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使得鲶鱼的质感和立体感得到了完美的呈现。鲶鱼的眼睛炯炯有神,仿佛在注视着观者,增添了画面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在构图上,齐白石同样展现了他的匠心独运。他没有将鲶鱼置于画面的中心,而是巧妙地将其放在画面偏下,留出了大片的空白,暗示出水的存在。这种处理方式,既保持了画面的简洁,又让观众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鲶鱼身上。空白处并非无物,而是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画面左侧以其沉厚奇拙的篆书题字“长年长年”,点出人们对于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齐白石用赤子般的情怀和非凡的天资描绘着自己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希冀着国家和民族无限的生机。他笔下的鲶鱼透露着生命的活力,趣味盎然而深意别具。由这件《长年长年》可以看出,他的画风已至信手拈来俱为佳构的艺术境界,用笔老辣而擒纵自如,墨气淋漓而神完气足。


Lot 681

于非闇(1889-1959) 富贵大利

设色纸本/镜心 

钤印:于照印、非闇

款识:俊杰先生雅正。写南宋画法于玉山砚斋。非厂。

105×44cm 

估价:RMB 80,000-120,000

来源:文物公司旧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花鸟画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再现,更是一种寓意深远的艺术表达。于非闇先生的花鸟画,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展现了这一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此作中有一对鸟儿栖息在荔枝树上,旁边有芙蓉花掩映,充满了吉祥的寓意。在中国文化中,荔枝树因其果实累累,象征着“一本万利”,寓意着事业的成功和财富的积累。而芙蓉花以其艳丽的色彩和优雅的形态,象征着富贵和繁荣。芙蓉花常常与“荣华富贵”联系在一起,是吉祥和美好的象征。至于画中的一对鸟儿,它们和谐共处的姿态,也寓意着家庭和睦、夫妻恩爱。

    于非闇先生在艺术创作中,深受南宋画法的影响。南宋时期的花鸟画,以其细腻的笔触、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形象著称。于非闇先生在学习南宋画法的基础上,不仅继承了其严谨的造型和生动的细节,更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由此作可以看出,他的工笔画用线的疏密、粗细、曲直、力度弹性以及虚实变化,讲究“虚入虚出、实入虚出”,体现了工笔线条的阴阳美。“逆锋入纸、顺锋切入、收笔回锋”等多种变化,更多地体现了工笔画的节奏和韵律。他的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展现了现代美感,设色典雅清丽不流于娇媚,形象刻画细致精微又极富生气,生动传神又富于装饰趣味,充满着健康饱满乐观向上的审美情趣。


Lot 677

徐 操(1899-1961) 晋爵图

设色纸本 立轴 1948年作

钤印:徐操、燕孙

款识:晋爵图。戊子重阳作于春明之醉香精舍。义之仁兄之嘱。霜红龛主燕孙徐操。

116×43cm 

估价:RMB 50,000-80,000

来源:文物公司旧藏



    《晋爵图》的主题富有深意,晋爵在古代中国是对官员晋升的一种象征,代表着荣誉与地位的提升。徐操通过仕女手捧托盘的形象,巧妙地将这一主题视觉化。仕女的姿态优雅,面容温婉,她的眼神和手势都透露出一种庄重与敬意,这不仅是对晋爵者的尊重,也是对这一荣誉的颂扬。

    徐操画这种题材时的背景,是在20世纪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评价和认识,为徐操等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创作空间。徐操以其深厚的传统绘画功底,结合时代精神,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晋爵图》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不仅反映了徐操个人的艺术追求,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评价。

    徐操画的仕女特点,在于他能够捕捉到仕女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他的仕女画,线条流畅而有力,色彩明丽而不失典雅,人物表情生动而富有韵味。在《晋爵图》中,仕女的形象既端庄又生动,她的姿态和表情都透露出一种内在的尊贵与雅致。徐操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仕女的服饰、发饰等细节描绘得淋漓尽致,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

    徐操的笔墨技巧也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在《晋爵图》中,徐操的笔墨运用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的笔触既有力度又不失柔美,色彩的运用既有层次感又富有变化。这种笔墨的运用,使得《晋爵图》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在精神层面上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Lot 678

赵望云(1906-1977) 走出古北口

设色纸本 镜心 1941年作

钤印:赵望云

款识:走出古北口。卅年秋写于青城山麓。望云。

109×61cm 

估价:RMB 150,000-200,000

来源:文物公司旧藏



    赵望云,作为长安画派的奠基人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在中国画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画作《走出古北口》便是其艺术理念的生动体现,不仅展现了他对北方山水和人民生活的深刻理解,也彰显了他对于传统笔墨的创新精神。

    《走出古北口》这幅画作,以其质朴厚重的画风,展现了一队行旅和毛驴驮着行李,缓缓走出古北城门的场景。画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韵味无穷,体现了赵望云早期作品的特点,即重视捕捉人物的神态感情。比如最靠近观者的两位赶驴的大叔,一位把手瑟缩在袖子里,用以表现塞外天气的寒冷,还有一位颇为悠闲,单边骑驴,抽着旱烟。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人物的动态和表情刻画得淋漓尽致,使观者能够感受到行旅们对于旅途的期待与不安,以及对于古北口这一重要关隘的敬畏。

    赵望云的画作,常常蕴含着秀雅之气,这在其《走出古北口》中也得到了体现。他善于通过笔墨的挥洒,展现出山水的辽阔与壮美,同时也不忽视细节的刻画,如毛驴的温顺、行李的沉重,都透露出生活的真实与质朴。这种对于生活的深刻洞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在赵望云的画作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对于传统笔墨的创新。他的笔墨技巧达到了老辣的程度,线条刚柔相济,墨色溶化滋润。在《走出古北口》中,他运用了这种技巧,通过墨色的深浅变化,营造出了一种深远的空间感,使画面既有历史的厚重,又不失生活的鲜活。

    赵望云的艺术生涯,始终贯穿着深入生活、反映现实的主题。《走出古北口》便是他在深入写生后创作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古北口的自然风光,更表现了那里的人文风情。赵望云曾说:“为了描绘现实,我爱图画;为了寻找画材,我爱旅行。”这种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赵望云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他个人的艺术实践,还在于他对后辈艺术家的影响。他培养了一大批才华出众的国画家。他的艺术理念和创作实践,为长安画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Lot 679

何海霞(1908-1999) 滕王阁图

设色纸本 镜心 

钤印:何灜、海霞

款识:滕王阁图,古人名笔所作甚多。于素喜界画楼阁,远追古人笔法,自愧不能得其皮毛,更不敢临宋抚元自谓也。此幅稍有宋人之意,不知海内方以为如何,教之是幸。海霞何灜。

94.5×47cm

估价:RMB 80,000-120,000 

来源:文物公司旧藏



    何海霞,作为张大千的弟子,不仅继承了大风堂的艺术精髓,更是长安画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艺术生涯,从临摹古画到师法自然,再到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到创新的转变过程。他的工笔界画楼阁作品,以其精细的笔触、严谨的结构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湛技艺和深厚文化底蕴。

    在这幅《滕王阁图》中,何海霞运用了工笔界画的技法,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滕王阁的宏伟与精致。界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技法,强调建筑、器物等的精确比例,何海霞在这幅作品中,将界画的严谨性与工笔的精细性完美结合,使得滕王阁的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从飞檐翘角到雕梁画栋,无不透露出画家对传统建筑艺术的深刻理解和高超技艺。

    远处起伏的山峦与近处的巨石丛树,更是体现了何海霞在构图上的巧妙用心。这些山石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也与滕王阁的人工之美形成了对比,展现了自然界的粗犷与原始。石头的描绘,何海霞采用了墨线勾廓、侧皴分层的技法,与楼阁的工笔技法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滕王阁主体的精致与壮观。

    在色彩运用上,何海霞同样展现了他的高超技艺。他善于运用墨色以及颜色的变化,通过石青、石绿、赭石等各种颜色,展现出楼阁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此外,他通过色彩的巧妙搭配,让画面在视觉上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又保持了整体的协调感。

    何海霞在水墨、青绿、界画等诸多领域均有所建树。他既有尺幅巨大的作品,也能创作精致的小幅作品。他在创作时往往能将青绿工笔与水墨笔意融为一体,立意新奇,笔力雄健,风格浑厚而不失秀丽。这种风格在《滕王阁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Lot 684

王雪涛(1903-1982) 荷塘野凫

设色纸本 立轴 

钤印:王雪涛印

款识:雪涛写。

102.5×68cm 

估价:RMB 150,000-200,000

来源:文物公司旧藏



    王雪涛的荷花画作,以其生动的笔触、鲜明的色彩和深邃的意境广受赞誉。在这幅作品中,他细腻的笔法和深邃的构思,将观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荷塘世界。

    画面的构图巧妙,摒弃了传统的对称或平衡,采用了更自然随意的布局。中心是一朵盛开的白色荷花,其姿态优雅,层层叠叠的花瓣仿佛展示着纯洁之美。旁边,一朵红色荷花含苞待放,与白色荷花形成对比,红色的热情与白色的纯洁相互映衬,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

    三只大白鹅的加入为画面增添了生动性和趣味性。它们在荷叶下或游弋、或觅食、或依偎,形态各异,活泼有趣。王雪涛巧妙地利用荷叶的遮挡和白鹅的动态,营造出静谧和谐的氛围,让人感受到荷塘的宁静与生机。

    在色彩运用上,王雪涛展现了高超技艺。白色荷花的花瓣以淡墨勾勒,白粉点染,保持透明感的同时增添立体感。红色荷花以鲜艳的红色为主,突出生命力和活力。荷叶和水波则以深浅不一的汁绿和花青描绘,变化中求和谐,营造出清新脱俗的视觉效果。

    荷叶的色彩处理尤为精妙,王雪涛运用墨、赭石和花青,通过深浅墨色展现荷叶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这种色彩运用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也体现了画家对自然色彩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

    这幅画的意境深远,它不仅是一幅静态的画作,更像是一首流动的诗,一曲悠扬的歌。观者在欣赏这幅画时,不仅能够感受到荷塘的自然美,还能够感受到画家对生命的热爱。它不仅仅是对荷花之美的描绘,更是对生命力量的赞颂,让人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Lot 688

张伯英(1871-1949) 行书《阅帖杂詠》

纸本 卷 

钤印:彭城张老、凤野帖半卷人家

款识:予考阁帖见宋拓王右军书,知为泉州初本,考十七帖见河南本,知为太清楼于是失名数百年之帖,仍得名从主人,其他相沿讹误,每于影本中发见,今则虽有善本,亦难付印,奈何。

23.5×472cm 

估价:RMB 150,000-200,000

来源:文物公司旧藏



    张伯英,字勺圃,一字少溥,晚号东涯老人,是清末民初的书法家、金石鉴赏家、诗人和学者。他的《阅帖杂咏》手稿,不仅是其书法艺术的展现,更是其学术研究的重要成果,体现了他深厚的学养和学术精神。

    《阅帖杂咏》是张伯英对历代碑帖深入研究和评鉴的结晶。在这部作品中,他运用精湛的书法技艺,结合广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对众多碑帖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评价。张伯英的书法以楷书为主,方笔运用得当,无斧凿之气,展现出内敛而深沉的艺术气质,这是他书法的显著特点,也是其学术精神的体现。

    张伯英的书法融合了碑学的刚健和帖学的灵动,每个字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既有力度又有韵味。在《阅帖杂咏》中,他对历代碑帖的评鉴不仅涉及书法艺术,还包括碑帖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他的评鉴,既有对碑帖真伪的严谨辨析,也有对书法流派的深入分析,体现了他的学术严谨性和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

    《阅帖杂咏》手稿是张伯英学术生涯的重要遗迹,记录了他关于历代碑帖的研究成果,反映了他的书法艺术风格。通过这部手稿,我们可以看到张伯英如何将书法艺术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以及如何在书法创作中融入自己的学术思考和文化感悟。这对于研究张伯英的书法艺术和学术思想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对推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Lot 689

郑孝胥(1860-1938) 隶书《王纯碑》

纸本 卷 

钤印:郑孝胥印、苏戡

款识:右汉冀州刺史王纯碑,旧在汶上县水经注,济水西安民山西有汉冀州刺史王纷碑,汉中平四年立,疑即此碑,而误纯为纷,误延熹为中平,又载有碑阴隶释,又载有篆额,今此本皆失之。同治戊辰,杨守敬得此钩本于九江。

27.5×439cm 

估价:RMB 150,000-200,000

来源:文物公司旧藏



    郑孝胥,作为清末民初书坛上的重要人物,其书法艺术成就尤为显著。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高度评价,即便在今日,依然被书法爱好者和收藏家所珍视。沙孟海曾给予郑孝胥极高的评价,认为他的书法能够矫正赵之谦的飘泛、陶浚宣的板滞和李瑞清的颤笔等弊端,其作品既有精悍之色,又有松秀之趣,体现了一种激宕之气。

    郑孝胥的书法,承续了帖学的传统,同时又吸收了晋隋唐宋诸家的精华,更融入了碑学的新知。他深入研究汉魏六朝的碑版,将楷隶相参,碑帖交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既豪迈浑穆,又兼有茂密俊逸之美,在清末民初的书坛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郑孝胥临写的《王纯碑》是他书法艺术的典型代表。这件作品书写在郑氏自用的“夜起庵”笺纸上。《王纯碑》自元明以来,著录无闻,直到清初朱彝尊在孙承泽家见一宋拓本,并为之作跋,载于《曝书亭集》中。同治戊辰,杨守敬在江西九江得到一双钩本,即从宋拓本中钩摹者,并将其刊于《望堂金石文字》中。

    郑孝胥在辛亥革命爆发后,隐居上海,对汉碑临写尤为勤奋。他的隶书临《王纯碑》卷,用笔峻涩而朴秀兼具,与同时期的李瑞清、曾熙等人的作品相比,更显朴雅淳古,韵致流畅,神清气逸。卷尾郑氏自跋,短短数语,却旁征博引,追根溯源,将《王纯碑》的来龙去脉叙述得清清楚楚,体现了他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博闻强记的能力,令人感佩。

    郑孝胥不仅是书法家,也是近代史上的一位复杂而重要的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和书法艺术同样引人关注。尤其是在辛亥革命后,他以遗老自居,其书法作品在艺术市场上有着极高的价值。


Lot 690

张 謇(1853-1926) 草书临《淳化阁帖》

纸本 卷 1915年作

钤印:张謇季直甫印

款识:乙卯七八月间客都下,借庄氏所得千金阁帖,临写迎月,籍以消暑而已。贞壮以长纸索书,遂为作七段,未似临也。张謇。

45×355cm 

估价:RMB 150,000-200,000

来源:文物公司旧藏



     张謇,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多面手的人物,不仅在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书法艺术亦颇具影响力。张謇此卷临《淳化阁帖》,不仅是对古代书法经典的传承,更是其个人书法风格的体现,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淳化阁帖》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它不仅是书法艺术的集大成者,更是后世书法家学习和借鉴的重要资源。临习淳化阁帖,对于书法家来说,是一种对传统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发扬。通过临摹,书法家能够深入理解古代书法家的笔法、结构和章法,从而在继承中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张謇临帖的行为本身就是对这一传统的尊重和继承,同时也是对个人书法技艺的一种磨砺和提升。

     张謇的临作,既忠实于原帖的精神,又有自己的创新和发挥,这种临习方式,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通过张謇的临作,我们可以看到,临习不仅是对经典的复制,更是对经典的再创造,是书法家个人艺术修养和创造力的体现。

    张謇的书法特点,可以从其笔画、结体和气度三个方面来分析。笔画上,张謇的书法秀朗俊挺、严谨圆润,每一点每一画都圆润雅致、饱满到位,毫无散漫随意之感。结体上,张謇的字平正秀雅、洞达通透,笔画分布匀实,避让有度,整个字形舒朗宽博,端庄通达。气度上,张謇的书法雍容肃穆、浑厚凝重。

    张謇一生致力于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他创办了翰墨林印书局,推动了书法的交流与传承,为南通文人学子学习书法、书法交流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他的书法作品在当时就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作品被广泛收藏和出版,对后世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书画


    本次秋拍中国古代书画专场中,精选了来自明代与清代不同时期、各大流派的杰出作品,涵盖了诸如明代“浙派”代表蓝瑛“吴门四家”之一的祝允明,深得文征明精髓的周天球,以及“华亭派”领袖董其昌;清代则有“四王”中的王翚、王原祁,“清六家”之一的恽寿平,“新安四大家”成员查士标,还有“金陵八家”之首的龚贤等,共计百余位古代书画大师的近三百幅珍品。这一专场为广大的书画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研究、鉴赏与学习的机会。本场拍卖的封面之作,乃是清代王翚的《云溪远岫图》,此画仿董其昌笔意,风格简约放,线条勾勒自如大气,营造出一种深邃的山水意境。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幅佳作曾为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美术史论家及美术教育家秦仲文所珍藏,因此其收藏价值更是非同凡响。


Lot 1209

杨 岘(1819-1896) 隶书

纸本 横幅镜心 

钤印:杨岘信印、季仇

款识:玉田仁兄大人正。庸斋岘。

34×126cm 

估价:RMB 50,000-80,000

来源:文物公司旧藏



    杨岘,是清朝晚期著名的书法家、金石学家。他曾拜书家臧寿恭为师学习书法,精研隶书,于汉碑无所不窥,名重一时。其隶书主要致力于《开通褒斜道》、《石门颂》、《礼器碑》,在字形结构上,他一反前人学汉碑均取其方整严密的习惯,对字形尽量采取上部紧密、下部疏朗的处理方法,尤其是撇、捺及长竖等笔画,左、右伸展,波挑飞扬,将汉碑的雍容端庄通过迅速的运笔和熟练的提按动作,形成一种犀利峭拔、活泼飘动、神采焕发的形象,因而被人称为是用草法写隶书。

    他笔下的“仁义自成”这四字结构严紧而又舒展,字形扁方,间架工整,疏密匀称,其形宽而气紧。笔划疏朗,安排错落,上下呼应,结构造型既强调外形的风采,又力求内涵的充实,展现了杨岘深厚的书法功底。

    “仁义自成”这一词语,蕴含着深厚的儒家文化意涵。“仁”在儒家思想中,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和谐与关爱,是道德行为的核心。它强调的是推己及人,即在对待他人时,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体现出一种普遍的人类关爱。而“义”则是指正义、正直,它要求人们在行为上遵循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做出合理、公正的判断和选择。“仁义自成”意味着当一个人内心充满仁爱,并在行动上坚持正义,那么他的行为自然会符合道德的要求,无需外在的强制或诱惑。

    在书法史上,杨岘的地位举足轻重,尤其是隶书,对晚清书坛影响很大,甚至远及日本。通过这幅作品,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杨岘书法的美感,还能感受到儒家文化中仁义的深刻内涵。“仁义自成”这四个字,体现了一种道德自省和自我完善的精神追求,即通过内在的修养和实践,达到仁义的境界,而不需要外在的强制或诱惑,是儒家文化精髓的传达。


Lot 1222

何绍基(1799-1873) 行书诗稿

纸本 卷 

款识:仲衡亦曾索此稿,小小斜川主人阅后希转付之。老蝯不再草。

朱长庚、朱长桂题跋

25×109cm 

估价:RMB 80,000-120,000

来源:文物公司旧藏



    何绍基,晚清时期杰出的诗人、书法家。他的书法早年秀润畅达,中年笔意纵逸超迈,晚年则炉火纯青,笔轻墨燥,每有笔未至而意到之妙,书法成就熔铸古人,自成一家,被誉为“清代第一”。

    在咸丰年间,何绍基应时任山东巡抚崇恩之邀,来到济南,主讲于泺源书院。在此期间,他游览了济南的泉水,包括珍珠泉、龙湾等地,并在澄虚榭宴集,创作了《七月九日,雨舲中丞招同朱伯韩观察、吕秋塍学使、嵇春源山长乘舟由珍珠泉遍历龙湾诸胜,旋宴集于澄虚榭,仍次前韵奉柬二篇》这首诗。这首诗的草书诗稿卷,是何绍基书写给友人“小小斜川主人”牛仲远传看的。牛仲远与济南大明湖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居所“小小斜川”位于大明湖附近,何绍基曾有诗《十一日走访牛仲远新居,适主人踏出,次日见示小小斜川八咏,次韵奉和》记录了他们之间的交往。

    书写内容上,《七月九日》这首诗描绘了何绍基与时任山东巡抚崇恩一同游览济南泉水的盛况。诗中不仅记录了他们乘舟游览珍珠泉、龙湾等地的情景,还细致描绘了宴集于澄虚榭的欢乐氛围。通过诗稿,我们可以窥见当时文人雅士的文化交流和生活情趣,以及何绍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何绍基的草书风格特点在于其笔法的多变和结构的自由。他的草书不拘泥于传统的规矩,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进行创作。此卷作为何绍基的诗稿,比正式的书法作品更能抒发胸中逸气,我们可以看到他草书中的自由挥洒和情感的真实流露。他的草书笔法刚健,中锋用笔,掺入隶笔,带行草笔势,自成一格。

    何绍基与崇恩等友人的友谊,以及他对济南的热爱,都在这篇草书作品中得到了体现。而他对大明湖以及济南泉水的美景也是情有独钟,留下了许多赞美的诗句。所以,此卷不仅是何绍基个人的草书精品,它还承载着他与友人之间的交流与情谊,同时映射出他丰富的学识和文化修养。通过这件墨迹,我们可以窥见何绍基与同好之间的思想碰撞和情感共鸣,以及他在书法艺术上的独到见解和实践。


Lot 1223

何绍基(1799-1873) 行书难禅阁铭

纸本 卷 

钤印:何绍基印、子贞

款识:冬夜小雨书。子贞。

周鳌山题引首

蝶厂题签

22×81cm 

估价:RMB 80,000-120,000

来源:文物公司旧藏



     何绍基,清代书法大家,以其行书见长,被誉为“清代第一”。他的行书风格独特,笔法刚健,融合了颜真卿的圆浑饱满、欧阳通的俊爽锋利以及魏碑的古朴雄浑,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书写北宋黄庭坚的《李元中难禅阁铭》手卷时,何绍基的书法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元中难禅阁铭》是黄庭坚为李元中所筑难禅阁所作的铭文。这篇铭文不仅记录了李元中的事迹,也体现了黄庭坚对禅宗的理解。何绍基选择以行书书写此文,其行书的流畅与黄庭坚文中的禅意相得益彰,展现了书法与文学内容的完美结合。

    何绍基的行书风格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何绍基的行书以中锋为主,逆入藏出,行笔取涩势,沉着含蓄,偶露锋芒,古朴浑厚。这种用笔方式使得他的书法线条粗细结合,苍劲凝练,圆劲饱满。

    其次,何绍基的行书点画有“铁画银钩”之感,长画飞逸奇浑,飘洒流宕。他的笔势往来,生动至极,使得每一笔都充满了动感和力度。

    再次,何绍基的行书融合了篆隶的古趣,他的书法中既有篆书的圆润,又有隶书的方正,这种融合使得他的书法具有独特的金石气息,这种韵味是其他书家难以模仿的。

    此外,从《李元中难禅阁铭》可以看出,何绍基的行书结构时出意外,或上大下小,或上小下大,风姿奇特,无异于匠心经营,一任自然,直似童稚信笔所为,拙中寓朴厚,耐人寻味。这种结构的运用,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具有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Lot 1246

王 翚(1632-1717) 云溪远岫图

水墨纸本 立轴 1696年作

钤印:王翚之印、意在丹丘黄鹤白石青藤之间、耕烟散人

款识:康熙丙子春正望後三日,请正问亭老先生。耕烟散人王翚。

鉴藏印:秦仲文鉴赏印、秦裕之印

111×45.5cm 约4.5平尺

估价:RMB 350,000-450,000



    王翚,字石谷,号耕烟散人、清晖老人等,是清代初期“四王”中名气及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位画家。他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其画作本身的艺术价值,还在于他对山水画传统的整理与发展。

    王翚的这幅水墨山水,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仿效哪位古人,但从其笔法中可以明显感受到董其昌的影响。董其昌的山水画注重笔墨形式结构,追求写意效果,将对造型写实技巧的重视转移到对笔墨结构的推敲。王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风格。他不拘泥于“南宗”或“北宗”,而是“合南北于一手”,采用了北派山水的雄浑壮阔与南派山水的清雅秀逸。

    王翚的用笔轻松雅致,简洁疏放,潇洒利落,勾勒随意大方,皴擦层层推进,尤其在山间林木的画法上,收放自如,不拘一格。此作中王翚在处理山石和丛树时,展现了其精湛的笔墨技巧。他用长短互用的披麻皴、牛毛皴、雨点皴等技法,粗、细、轻、重皴擦,笔精墨妙。山石的突出部与边缘处笔简墨淡,而结合部分又浓墨皴擦,且以浓墨点苔,真切地表现出山峦的层次感和质感。画作中,山涧白云皑皑,湖面宽阔,近处丛树幽壑,展现了一种深远的山水诗意境界。

    画上钤有两枚秦仲文的藏印,说明为其旧藏。秦仲文(1896-1974),河北遵化人,中国近现代画家、美术史论家、美术教育家。曾任教于北平大学艺术学院等,解放后任北京画院画师及院委。其山水画宗法清初“四王”,上溯元代四家,兼擅墨竹,亦精书法。秦仲文的收藏和艺术实践,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深刻理解和传承。王翚的这幅水墨山水能够得到秦仲文的青睐,也从侧面证明了其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中国古董珍玩


    本季秋拍的中国古董珍玩板块同样大放异彩,汇聚了超过300件明清御瓷、玉器、佛教艺术品及文房杂项等精品,为藏友们呈现了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其中,瓷器部分尤为引人注目,一对清雍正时期的粉彩折枝花卉纹茶圆成为了焦点。雍正帝以其卓越的文化修养与审美情趣,在位时推动了御瓷艺术的繁荣发展,创造出了款式丰富多变、工艺细腻完美的珍品。这些御瓷以造型规范、纹饰精致、风格典雅而著称,部分作品的艺术成就甚至超越了康熙、乾隆时期的瓷器。本次秋拍释出的这对茶圆,正是雍正时期制瓷工艺巅峰之作的生动诠释。此外,还有清乾隆时期仿官釉三孔葫芦瓶、粉彩百鹿尊、黄釉蒜头瓶等清代御窑精品,同样值得细细品味。

    玉器部分同样精彩纷呈,明清时期的珍品汇聚一堂,其中明代的白玉山水人物诗文珮与白玉五毒龙纹带饰尤为珍贵,实为难得一见的佳器。

    在佛教艺术品方面,一尊明代的铜鎏金宝冠释迦摩尼坐像更是珍稀无比。近年来,永宣时期的佛教造像市场行情持续攀升,天价成交屡见不鲜。本专场中的这尊造像,其装饰纹样带有永宣宫廷造像的独特韵味,推测其制作年代应与之相近,备受藏友们的关注。


Lot 1515

明 白玉山水人物诗文珮

“白仁”行书款

H 5 cm

估价:RMB 130,000-170,000



    以优质和田白玉为材,洁白无瑕,莹润光滑,光气纯熟。牌体呈长方形,牌首雕琢夔凤纹,中部开孔,以供穿系。牌身正面浅浮雕一高士小船泛舟之场景,日暮降临、江面辽阔,高士身着长袍,独坐船头,衣纹线条流畅,一副舒适颐然姿态。背面琢刻“杨柳晚风和,西湖带微波,具从何处得,远渚久阳多”,落款“白仁”。此牌诗文并茂,构图和谐,雕工卓越,选材优良,风格雅致清趣,文气十足,适合佩戴把玩。

    文伯仁(1502-1575)明代画家,字德承,号五峰、摄山长、葆生、摄山老农、五峰山人、五峰樵客,征明侄子。工画山水,效王蒙,学“三赵”(令穰、伯驹、孟俯),笔力清劲,岩峦郁茂,布景奇兀,时以巧思发之,名在文征明之下。


Lot 1566

明 白玉五毒龙纹带饰(四件一组)

L6.3 cm 

估价:RMB 320,000-420,000



    明代龙镇五毒桃型带板,此四枚带板,工料统一,为一套带饰中的四件,单件题量硕大厚重,多层透雕盘龙纹,龙纹周围分饰蝎子,毒蛇,蜈蚣,壁虎,蟾蜍纹饰,地板为窗格底纹,典型明代风格。为道教镇五毒题材,带饰中的五毒题材本就是十分难得,此四件桃心纹五毒带饰更是凤毛麟角。


Lot 1635

清中期 白玉荷蟹摆件

L 12 cm

估价:RMB 200,000-300,000

来源:南京文物商店旧藏



    白玉质地,玉色洁白,手感温润。器以立体圆雕,一把青莲作主体,镂雕梗为把,荷叶卷曲,荷叶外琢阴线作茎脉,凸雕莲蓬、荷花,荷花盛开莲子饱满。荷叶中镌一螃蟹,双螯张开,爪把在荷叶边外,栩栩如生。荷、蟹谐音“和谐”,寓意巧妙。整器构思独特,造型自然生动,结构巧妙紧凑,刀工粗犷。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房摆件。


Lot 1655

清道光 斗彩缠枝花卉纹碗(二件)

“大清道光年製”篆书款

D14cm 

估价:RMB 550,000-650,000

来源:南京文物商店旧藏



    本品敞口,斜弧腹,下承圈足。器型周正端庄,釉质莹润。外壁纹饰繁缛,斗彩描绘西番莲、牡丹、地涌金莲等六种花卉,青花勾画枝蔓,绿彩填涂翠叶,矾红彩描绘花蕊。其画流畅,舒展自如,颇见韵律之美,所绘洋花,设色细分阴阳浓淡,花叶对称式翻卷,极富立体感。底足部位饰如意云头纹一周。底以青花书写“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笔法严谨,官窑法度尽显。

    《饮流斋说瓷》云:“何谓斗彩,盖所绘花朵之攒簇有类斗争,或称逗彩,谓彩绘之骈连有同逗并,实则市人以音相呼,辗转讹述”。据历史文献记载,斗彩始于明宣德年间,以成窑斗彩声誉最隆;至清代,斗彩瓷器大多数绘画精工,装饰也更为华贵,清一代改变了成化斗彩“叶无反侧”、“四季单衣”的弱点,图案性更强。自雍正以后西风渐入,瓷器纹饰的风格出现了传统题材与西洋元素之分,此对斗彩碗的装饰元素即为后者,以巴洛克手法设计装饰,风格独特雅致。


Lot 1668

清 粉彩百鹿尊

“大清乾隆年製”篆书款

H45cm

估价:RMB 320,000-520,000

来源:北京文物商店旧藏


    此尊圆口,溜肩,肩部左右两侧装饰夔龙耳,垂腹,圈足,足底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因其釉面通景满绘百鹿图纹,所以称之为百鹿尊。又因鹿与禄谐音,百鹿即百禄,取高官厚禄之意。故此器又名百禄尊。此尊通体施白釉,其上以粉彩绘山水苑百鹿图,图中远山叠嶂,巍峨高缈,山峦起伏,山路蜿蜒而下,树林茂密,韵松如海,溪流回环,苍松翠柏下大小群鹿出没其间,百鹿神态各异,或嬉戏,或奔跑,或觅食,或小憩,形象生动,自然逼真,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跃然其上,美不胜收。

    鹿为仙禽,与瑞草灵芝、桃、松桐象征长生不老、松鹤延年之意愿。此尊画面表现了清皇朝重要的狩猎活动木兰秋。这是自康熙二十二年起几乎每年秋天都举办的大典。康熙并非为了狩猎娱乐,而是皇帝为锻炼军队而举行的重大政治活动。在承德以北开辟狩猎场,每年秋季狩猎时用八旗兵头戴鹿头,在树林里口学鹿啼叫,引诱异性,鹿出之则合围猎杀。乾隆皇帝对此祖制甚为重视,还命宫廷画师把实况记录下来,景德镇工匠就照此画卷,把此重要的活动重现于百鹿尊,乾隆之后百鹿尊已成陶瓷名品。晚清时期仍有延续,且工艺十分考究,本器便是此中良品。保存完整尤为难得。


Lot 1665

清乾隆 黄釉蒜头瓶

“大清乾隆年製”篆书款

H12.3cm 

估价:RMB 400,000-600,000

来源:北京文物商店旧藏



    蒜头瓶,因口若蒜头而得名,始于战国晚期,流行于秦汉,宋人认为可塞其口,而瓶颈细长便于握持,瓶腹扁矮可以盛装,故称之为温壶,用作酒器。明、清仿古之风盛行,御窑厂多有仿制,见有青花、五彩、粉彩及单色釉品种,均作宫廷陈设及花器使用。黄釉瓷是皇家尊严的一种体现,被宫廷垄断,严禁民间使用。《通典》注有:“黄者,中和美色,黄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溢也。”因“黄”与“皇”谐音,黄色是历朝帝王所崇尚的专属颜色,成为权利、尊贵的象征。

    乾隆一朝崇尚摹古,追求融汇古今之精粹于一体,故其御瓷一项多见古为今用,又不乏创新活力,本品即为解读此番造器精神的佳例。

    本品口呈蒜头型,细长颈,圆鼓腹,圈足,通体施黄釉,黄釉均匀淡雅,滋润厚腴,古雅静穆,胎骨细薄坚致,丽质怡人,远视之,宛若佳人玉立,风韵无限。圈足内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据《清宫内务府活计档案》记载:乾隆三年九月“初八日七品首领萨木哈来说太监毛团交……黄磁蒜头瓶一件……旨应配架座者配架座,内庭装格子用,钦此。”,此类“黄磁蒜头瓶”在档案中记载极少,可证存世罕见。极为珍视。


Lot 1670

清 粉彩九桃天球瓶

“大清乾隆年製”楷书款

H 54 cm 

估价:RMB 200,000-300,000

来源:首博文化旧藏



    本器直口长颈,溜肩,腹部浑圆,通体内外施白釉,以粉彩描绘桃树一株,树干茁壮,沿腹部蜿蜒而上,九颗硕大饱满的桃实压坠枝头,矾红绘蝙蝠于枝叶间飞翔,其下灵芝相伴而生。此谓「九重春色醉仙桃」,桃实寓意长寿,红蝠灵芝寓意洪福如意,纹样整体喻指「福寿双全」寓意多子多孙,多福多寿。桃实饰彩浓厚,运用渲染手法描绘,表现出成熟桃实的娇艳色彩,其枝繁叶茂,叶有阴阳向背,树有老枝新芽,描绘自然生动。底以青花书写“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造型稳重端庄,构图疏朗有致,釉色浓淡相间,绘画精细工巧。

    天球瓶始作于明初永乐、宣德时期,受外域器物影响深刻。以「苏麻泥青」渲染,或画缠枝,或绘云龙,色调幽艳,气势夺人。后一度中断,直至康熙晚期才恢复烧造。雍乾时期天球瓶的比例匀称得当,在陈设瓶、尊类的器物中脱颖而出,颇得帝王欢心,加之文化繁盛,工艺超凡,是官窑之中的佳品。后世所制粉彩蟠桃纹天球瓶多以雍、乾时期的制品为蓝本烧造而成。雍正官窑粉彩瓷器上所绘蟠桃多绘八只,而乾隆时则多绘九只,因此有“雍八乾九”之说。

    晚清时期九桃瓶所用粉彩色调浓郁,施彩较厚,在花卉绘画上,受清代画家恽南田、虚谷的影响,笔法细柔,层次清晰。本件天球瓶应为晚清仿古珍品。师法乾隆时期的典型粉彩器,可谓厅堂陈设之佳器。





首文科
首都文化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