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衣食住行”中,衣排在首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5年,百姓物质日益丰沛,服装也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变得绚丽多彩,从缝缝补补又三年到每季都有新衣服,再到如今,人们的衣着早已不再颜色单调、款式单一,服装讲究多样化,款式趋向个性化,制作强调工艺化,面料趋向高档化……服饰的变化不仅讲述了慈利如何从百废待兴到蒸蒸日上,服饰的每一次变化,也代表着慈利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的进步。
今天,继续推出《“画”说慈利》主题报道第四个系列《慈利75年》,为您全面呈现独特的慈利名片、慈利符号、慈利印记。
从“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到随着季节、时尚的变化添置新衣。新中国成立75年来,人们衣着的款式、风格、购物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百姓家中的衣橱里也折射着时代潮流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就是时尚,简单的衬衣和工装裤非常的流行。
五六十年代
时间到了五六十年代,衣服的颜色仍然非常单一,以灰、黑、蓝为主,服装设计注重实用性和耐用性,常见的是工装、军装等简单款式,当时的社会物资还十分的匮乏,人们在穿着上还是尽可能的节约,不分男女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
当时的慈利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摸着石头过河,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70年代
7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内,人们的穿着相对简单朴素,主要以军便装为主,直到改革开放后,服装风格逐渐开始出现多样性。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女装开始出现柔美的蕾丝和丝绸材质,也有硬朗的西装套装,展现出女性既柔美又独立的形象,这也体现了90年代多元化的审美趋势。
当时的慈利县全面开展体制改革,稳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企业简政放权,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人民生活明显提高,全县经济得到全面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服装的选择逐步有了品牌意识、国潮定制等,从衣着上面可以看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慈利县居民跳广场舞身穿统一队服
新中国成立75年
窥一斑而知全豹
透过慈姑儿女穿衣这些变化
我们看到了大千世界、世事纷呈
看到了经济发展、文明进步
来源丨张家界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