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武乡】故乡散记

民生   2025-01-31 22:43   山西  

故乡散记

尚晋田



我的故乡——洪水镇西坡村。
西坡,因位居古镇洪水西南八华里的蟠洪河西岸山坡上而得名。

故乡西坡始建于明朝初期,全村以韩姓为主,清代中期又搬进了尚、史、白、刘,扩展为二十余人家的小山庄。

远眺故乡,外形像一只老龟,村庄座落在龟尾上。据古人传说,故乡因其特殊的地形,老龟面朝大山,尾连村庄,“老龟吃大山而屙村庄”,而显得小巧别致,富丽,文风。的确,明清两代,仅有二十余户人家的小山庄,便有十余座高门大屋,四合楼院。上好的人家有上楼院、下楼院,圆门院,东院,西院,小楼院,西头里外院,染坊院和底下院。不过,最壮观富丽的还要数东院。相传,明代中期,这座大院曾出过有名的京财主。京财主发极的鼎盛期,里外四座大院,建有楼房数十间,楼院各具特色,富丽堂皇,雕梁画栋,修饰彩画宛如庙寺一般,叹为观止。村内道路大都有石子铺就,村西沿沟高六丈余,长十五丈的石堰全部有青石砌成,森严壁垒,整洁壮观。村前的三个主要通道口,从北向南,分别建有五道、三官、土地三个神庙,把村庄装点得更加威严,典雅。

上古的故乡,不仅村容富丽幽雅,而且崇尚文风,名人辈出。素有“鹅头、新寨对西坡,秀才出来比狗则多”,“狗则咬得还是‘三字经’”等美称。相传,明末,曾有一人考取“探花”,清代中期曾有六、七人考中“举人”、“秀才”。可惜,这些都没有文字记载,现已无法考证。

故乡的衰落是从上个世纪初开始的。据说,有人在村顶老龟的脖子上种了几墩荆针,扎断了老龟的血脉,破坏了风水,故乡也从此失去了活力。特别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日寇的铁蹄踏进华北,踏进了太行山区,实行了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故乡的十余座古色楼院建筑毁于一旦,留下的只是一片残墙断壁,破砖碎瓦。

富丽的山庄经日寇的洗劫虽然变成了一片废墟,但故乡的文风还是在家族的繁衍生息、潜移默化中得到延续,这一点,可以从村民的姓名、绰号中可窥一斑。从我记事的建国初期,上楼院的兄妹中,有叫如玉、如娥、如云的,下楼院的弟兄中,有叫保业、保产、保田的,东院的弟兄中有叫金熬、金考、俊秀、俊明的;西头弟兄中有叫丕绪、丕基、丕烈、丕谟的;东头弟兄中有叫先金、先银、先畴、先兆的。村上人开玩笑送绰号,精明强干,学识渊博的送你一个孔明,庞统、吴用、徐茂公……九路围攻时摆脱日寇追捕的韩文标,韩二尧,后来到武汉、包头参加革命工作,成为高干。建国初期,我村高级社的会计韩振生,参加全县农村会计统考,一举夺魁,震惊全县。

星转斗移几十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故乡大地,这里发生新的变化,又在向富裕文明迈进。2005年全村平均亩产500多斤,总产达到50万公斤,人均纯收入增加到3000多元。全村40余户人家,有30户翻新了住房,10余户实现了移民,涌现了韩卫兵、韩国英、韩春堂、韩秀中等一批富户人家。特别令人欣慰的是,故乡的文风也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在发扬光大,先后有尚菊红、韩卫东、尚晋平、韩彩霞、尚超锋、尚志锋、尚俊田等二十余人大学本科毕业,其中不少人已经获取高级职称,成为国家环保、电力、农业、冶金、医学行业的中坚和骨干。

现下的故乡,社会安定,村民富裕。武墨铁路、南沁二级公路从村前穿过,乡亲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全村正在规划实施整体移民。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东风扬帆远航,故乡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点击观看上期:龙湖畅想


作 者:尚晋田

朗 读:刘珂妤

编 辑:郭倩融

校 对:刘   涛

责 编:孙   媛

编 审:张星星

版 权 声 明

武乡县融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平台享有版权的内容,任何单位及个人在互联网、无线客户端、微博和微信等平台上使用须事先取得武乡县融媒体中心的书面授权,注明作者及出处,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证号:14120210023

心心向“融”   共赴“媒”好

武乡融媒
“智慧武乡”广电新媒体平台为用户提供三大类服务:县域独家的即时视频直播/点播服务,及时全面的民生信息服务,质优价廉的品牌商品服务。
 最新文章